2024-2025学年(下)铜仁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20世纪50年代晚期以后,中国农村长期保持以“生产队”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到80年代初,以“家庭(户)”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农村得到广泛推行。这一生产组织形式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农村

A.土地所有权变化

B.经济体制的变革

C.乡镇企业的出现

D.农民积极性提高

2、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邓小平,邓小平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邓小平

A.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B.为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C.为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D.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3、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都大幅上涨。这些变化说明(  )

A. 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 社会主义改造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C. 集体经济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 过渡时期总路线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4、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但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没有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下列表格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现状,对此理解不恰当的是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A.这是我国开始“大跃进”运动的背景,“大跃进”的目标是钢产量赶超美国

B.经过三年经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生产虽然有所发展,但基础仍然薄弱

C.我国工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D.这是我国编制“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之一

5、邓小平曾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的大国,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这些东西”是指

A. 大庆油田

B. 籼型杂交水稻

C. “两弹一星”

D. 青蒿素

6、藏族歌手才旦卓玛演唱的藏族民歌《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藏族“驱散乌云见太阳”指的是(  )

A.土地改革

B.新中国的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

A.合作化 B.加工订货 C.公私合营 D.赎买政策

8、在抗日战争中,他指挥百团大战给日伪军沉重打击;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打败美帝侵略者。“他”是(  )

A. 李宗仁   B. 朱德   C. 彭德怀   D. 林彪

9、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服装、服饰更加彰显个性,代表着一种流行时尚;人均居住面积增加;旅游成为一种时尚,导致这一系列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改革开放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

10、历史线索是观念化了的历史链条,它是由产生重大事件或者历史转折的年份贯穿的历史链条。下列事件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发展历程中,更具标志意义的是

A.中日甲午战争

B.国民政府成立

C.抗日战争

D.新中国成立

11、下图铁路提速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它折射出

主要城市间铁路提速前后列车运行时间

A.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B.居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C.人们出行方式的多样化

D.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12、“1900年,列强再次入侵北京。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复兴之路》中的这段解说词指的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列强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13、对下表反映的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①农业生产增长相对缓慢  ②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③国民经济建设成就突出  ④重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大意义是

A. 受到各民族的热烈欢迎

B. 有利于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

C. 有利于形成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D. 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15、最近,全国多地相继制定出台鼓励新规,为地摊经济发展“松绑”,一时间,“地摊经济”扑面而来,成为家喻户晓的热词。纵观历史,“地摊经济”曾经很红火。在70、80年代许多人正是通过“练摊”开启了自主创业的第一步,下列是造成70、80年代地摊经济兴盛原因的是

A.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控制

B.公私合营

C.社会生活变迁

D.经济体制的改革

16、策划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国家是

A.英、法 B.英、法、俄 C.英、法、美 D.英、法、美、俄

17、方寸之间传递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邮票发行于( )

A. 2008 年   B. 2009 年   C. 2010 年   D. 2011 年

18、国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并有代表性地出版了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其中藏族史诗是

A. 《伊利亚特》 B. 《格萨尔王传》

C. 《江格尔》 D. 《玛纳斯》

19、“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它的提出,激发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这一方针是在哪一年提出的

A.1950年 B.1951年 C.1956年 D.1958年

20、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原则。下列不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B. 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

C. 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的表现

D. 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怀抱----标志中国统一大业彻底完成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将下列各小题补充完整。

(1)________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______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954年召开了________会议,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________

(3)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________的高潮,国家采用________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4)中共中央提出“_____巩固、充实  ______”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

 

22、20世纪60年代在兰考治理“三害”的“党的好干部”是____________;20世纪90年代被当地藏民称为“活菩萨”的援藏干部是____________

23、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______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______,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______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确立为基本政策: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______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内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______,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律文献:1949年通过的《____________》,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4)自治区建立:1947年,__________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________、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5)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_______、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________、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25、___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6、_____年,党中央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路线。紧接着,党中央又发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动。教训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台基本方针。

28、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写出相对应的文献。

(1)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3)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报告——

(4)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9、我国设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是_________、珠海、汕头、厦门。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 _________制度。

30、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引导分散的个体农民参加___________,走___________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中国入朝作战军队的名称是?司令员是谁?把敌人赶回到哪个分界线附近?

32、外交活动,既靠外交智慧,更靠国家实力。新中国成立后,开创了外交的新纪元。请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1971年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指什么?与哪次会议有关?

(3)1972年,哪一法律文件的正式签署和发表表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我国不断取得外交新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你认为我国应如何开展外交活动?

33、根据提示信息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1)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军——

(2)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3)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试想,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有哪一位豪杰能率领占世界人口1/5的10亿民众迅速拔乱反正,从教条主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从而融入20世纪末的世界大舞台?在因本能的‘外部恐怖症’而闭关自守多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在1978年开始向外部世界迈出一大步,开始了新的长征。”

材料二  对外开放大事记

时间

史实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

1980年

中央决定在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厦门市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

1983年

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决定对海南岛实行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

1984年

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湛江和北海等14个大中港口城市

1992年

国务院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

2013年

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力求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提高中国对外开放水平

2017年

中国厦门承办金砖国家峰会,倡导创新增长方式,构建开放型经济

2018年

中央宣布了将在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

 

 

材料三  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它首先遇到的是传统经济体制的障碍。传统经济体制的一大特点是仅仅着眼于国内市场和资源,按照产品经济的思想组织经济建设,其必然对对外开放形成制约,因此,实行对外开放就必须对原有的经济体制,特别是涉外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中国市场取向改革的渐进性特征使对外开放也呈现出了阶段性的特点,回顾几十年来改革开放的历程,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对推动各方面改革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不断深化的计划体制、投资体制、价格体制、财税体制、对外经济体制等改革,又对扩大中国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1)分析材料一,指出材料描述的“豪杰”是哪一位杰出人物。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对外开放县有什么特点。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其形成的因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