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依次填在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 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茫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 ;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 让人欣喜, 让人着迷。
A. 唤醒 勇气 不仅 还
B. 震撼 勇气 虽然 但是
C. 震撼 喜悦 因为 所以
D. 唤醒 喜悦 即使 也
2、下列选项中,对句子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运用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洞庭湖湖光山色变化无穷,为下文具体写洞庭湖一阴一晴的景象埋下伏笔。
B.“衔远山,吞长江”运用比拟、对偶的修辞手法,赋予洞庭湖以生命和气势,把“远山”“长江”和洞庭湖写得活灵活现,构成一幅生动的画卷。
C.“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把洞庭湖一动一静时的光影色态写得十分生动形象,给人以美感。
D.“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实写之景,渲染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氛围,烘托了登楼者的伤感之情。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李杜”是唐朝诗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并称,“苏辛”是南宋苏轼与北宋辛弃疾的并称。《行路难(其一)》《月夜忆舍弟》《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分别是他们的作品。
B.“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泛指文章辞藻。其中“风”本指《诗经》里的《国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出自这部作品;“骚”本指《楚辞》中的《离骚》。
C.《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的作者分别是雨果、莫泊桑和契诃夫,他们都是法国作家。
D.《敬业与乐业》《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不求甚解》是三篇议论性的文章,都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三篇文章的出处分别是《饮冰室合集》《且介亭杂文》《燕山夜话》。
4、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施耐庵的《水浒传》两部小说,都没有中心人物,都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的。
B.《儒林外史》中王冕、杜少卿、汤奉是作者塑造的正面典型人物,其中杜少卿是以作者本人作为原型的。
C.《水浒传》塑造了众多起义的英雄好汉,他们不光有优点,而且还有缺点,使人物的形象真实而鲜活。
D.《水浒传》中的武松疾恶如仇,侠肝义胆,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从江州劫法场开始,他一步步走向反抗的道路,是上层英雄好汉中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E.《儒林外史》和《水浒传》分别表现了中国重文传统和尚武精神,都采用由分到总的结构,大总之后,不可避免地由盛而衰。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其君……
(乙)
登扫叶楼记
[清]管同
四望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秋,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语及,因相携以往。是楼起于岑山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江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
凡人之情,骛远而遗近。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矣;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有得而亦不知矣。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至厌倦思欲远游,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可胜计哉!虽然,得王君而予不终误矣,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
(选自《因寄轩文集》)
[注]①扫叶楼:在南京市清凉山。②管同:江苏上元(今南京)人,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③四望:山名。④:牵孔,这里指接连。⑤差远流俗:尚能远离流俗。⑥顾:却,反而。
【1】下列句子中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而/或长烟一空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落木/齐下
D.盖/远则其至必难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春和景明 ____________ ⑵心旷神怡 ______________
⑶是楼起于岑山之巅 ____________ ⑷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 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⑴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⑵语及,因相携以往。
【4】填空和解答。
⑴根据乙文回答:作者写景的顺序由 到 。
⑵甲乙两文都描写了秀丽的风光,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述。
6、古诗文阅读
螺川①早发
【明】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②拨残星。
露湿鸥衣 ,天光雁字 。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③。
【注释】①螺川:螺山,委婉如螺,在江西境内,南临赣江,风景秀丽。②棹(zhào):船桨。③孤亭:这里指螺川。
(1)选词填空。
青 白
露湿鸥衣_____,天光雁字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说。
7、综合性学习: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在数字化阅读“攻城掠地”的当下,许多实体书店正以开放变革的姿态坚守发展,将“厚重”的文化积淀和“轻盈”的生活态度结合在一起。
材料一:自2017年 7月16日合肥三孝口“共享书店”落地以来,已有三万多读者通过“智慧书房”APP进行借还书阅读。平均每个读者阅读量为7.81本,几乎达到中国每年的人均阅读量。书店客流量与上半年相比,增加了52%。未来,“智慧书房”APP 将实现读者间的书本共享,运用大数据为读者提供优质贴心的推送服务。
材料二:巴西文化书店已有60年历史,在巴西有18家门店。平均每天会有11场综合活动在各个门店举行,如文化美食活动、签售会、文化课程、儿童故事会等。
材料三:世界城市文化论坛一项研究表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书店之都”,每10万人拥有25家书店。政府对纸质书的保护不遗余力。每年11月30日,政府会组织“书店之夜”活动,数十条街连成一片繁华的步行街,市民们在街道两侧的书店里走走停停,享受购书和阅读的乐趣。
(1)从以上材料看出,当下实体书店坚守发展的方式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实体书店与综合活动相结合;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书店将悬挂关于读书的古诗句,下列语句中最合适的一项是(______)
A.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B.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C.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D.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3)班级组织集体活动,前往实体书店购书,请推荐一本好书给同学(第13小题提及的名著除外),供同学们选择购买。
推荐书目 | 推荐理由 |
|
|
8、根据语境,填写古诗文名句。
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月亮是出现最早、最神秘、最朦胧的意象,这一神秘而朦胧的意象在文人的眼中往往被赋予某种美感和情感。在《岳阳楼记》里,范仲淹仅用①“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就描绘出在烟雾消散的夜晚,皎洁的月光照耀在广阔的洞庭湖水面,月光随水波跳动宛如跳动的金子一般的美妙图景。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一诗中写下②“__________,__________。”借对故乡月亮的设想来抒发自己在白露初降的秋夜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一诗中,用③“__________,__________。”叙写自己在雄鸡报晓,月色朦胧之时就起床出发,却发现外面已经到处都是行人留下的印记,含蓄地表达早行旅客的旅途之苦。在《无题》一诗中,李商隐用④“__________,__________。”拟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从“晓镜”的青春易老,到“夜吟”的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句:⑤“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纵使与亲人相隔千里,依然可以共赏同一轮明月的豁达胸襟。
9、 牧羊歌手
郭震海
(1)这是一个难得清闲的周末,我和老三相约到太行山深处这个宁静的小镇,参加一位朋友的婚礼。婚礼开始前,我和老三信步走进小镇后面一个空旷的山谷。
(2)只见一位牧羊老汉手举鞭子,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啪啪啪”脆生生的鞭响,惊起一只正在觅食的山鸡,山鸡欢叫着振翅飞起又迅速落下。
(3)“庆生叔,这样好的天气,你咋不亮开嗓子唱一个呢?”老三远远向那牧羊老汉打招呼。
(4)“哈哈,唱一个!”牧羊老汉乐呵呵地回道。
(5)老汉说着,大声咳嗽了几声后,便开了腔:
(6)嗨——/送郎送到大门口/扑上来看家的大黄狗/认了认是郎哥/摇了摇尾巴住了口口……
(7)“好!好——”老三高声叫好,同时双手举过头顶鼓掌。
(8)确实是好!我也在心里暗暗赞叹。没想到,在这苍茫的群山之中,这位牧羊老汉的嗓音会如此的高亢嘹亮。他那辽阔婉转的歌声如一把铁锤有力地撞击着大地,层层叠叠的群山,也仿佛随着老人的山歌活泛了,亮开嗓子,纷纷回音。群山伴唱,流云起舞,纯粹而自然。
(9)老三告诉我,这位牧羊老汉名叫侯庆生,他爹在世时,就是出了名的“喊号子”的人。他爹的“号子”喊得响亮,大家干起活很起劲儿。
(10)“你知道啥叫‘喊号子’吗?”老三问我。
(11)“就是劳动号子吧。”我说。
(12)“小的时候,我爷爷和镇子里的人从山下往山上运石头的时候,七八个人用绳索用力拉着,一点一点上移,那时候庆生他爹就负责喊号子。喊的啥倒是不记得了。”老三的家就住在小镇上,在小镇上出生长大。
(13)“没准,我还能喊上几句哩。”我说。
(14)“你?”老三停下脚步,回头一脸惊奇地望着我,眼里流露出怀疑。
(15)我确实没有骗他。我曾经对劳动号子进行乡村调查走访,听过多位至今依然健在的喊号子者喊过,也知道一些内容,只是从未亲口喊过。
(16)“要不要现在就喊一回?不过,我需要你的配合。”我对老三说。
(17)“好!喊一回!你说需要我咋配合?”老三的眼里疑惑瞬间变成了兴奋,仿佛射出两道光。
(18)我说:“很简单,比如,我喊‘劳动号子嘛吼嘿’,你就跟着喊‘嘛吼嘿’,我就是喊号子的人,你就当正在劳作的人。”
(19)那天,我和老三竟然忘情地在山谷中喊起了劳动号子:劳动号子嘛吼嘿——嘛吼嘿/震天动地嘛吼嘿——嘛吼嘿/不怕风儿嘛吼嘿——嘛吼嘿/不怕雨儿嘛吼嘿——嘛吼嘿/愚公移山嘛吼嘿——嘛吼嘿/传遍四方嘛吼嘿——嘛吼嘿/团结紧呀嘛吼嘿——嘛吼嘿/齐努力呀嘛吼嘿——嘛吼嘿……
(20)我们由最开始的小声喊,到彻底亮开嗓门,越喊声音越大、越高亢。老三平时是很稳重的人,此时仿佛整个人都被点燃,两个胳膊在空中挥动着,仿佛再次回到童年。
(21)我越喊越投入,眼前仿佛山坡上真的出现了一群弓着身,光着背,负重前行的人,汗水在他们古铜色的脸上。随着号子声声,他们一步步向上,向着挂着太阳的地方走去……
(22)“三娃子,三娃子,是谁教你们喊号子的,三娃子……”
(23)我们太陶醉、太投入了,完全不知庆生何时停的歌声,更没有听到他急切的呼喊,直到他从山坡上连滚带爬,挂着一脸泥土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才停止喊声。
(24)“谁教你们喊号子的?”他问我。
(25)我被他的问话喊醒,忙说自己之前曾经对劳动号子进行过乡村调查。
(26)“调查?”他问道。
(27)“是的,我曾在报社当记者,专门调查过劳动号子,这算是我们古老的艺术品种之一,我调查就是想记录下来,记录这份宝贵的民间艺术。”我说。
(28)庆生听了,几步走近我,一双粗糙的手不容分说就紧紧抓住我的手,眼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后来我才知道,老人一辈子太爱民间艺术了,老人说他的父亲就爱唱民歌,爱喊号子,他继承父亲之所爱,比他的父亲还要痴狂。从小只要听他的父亲唱过一遍的民歌,他就能记在心里。
(29)老三告诉我,庆生老汉的儿子大学毕业,在一个煤矿当技术工,家里小日子过得很不赖。只要跟庆生提到民歌,他总是张嘴便来,不同内容,不同形式。我问庆生肚子里到底装了多少首民歌,他笑笑说:“多得很,一箩筐肯定装不完。”
(30)看着眼前的庆生老汉,想起刚才他那高亢有力,婉转动听的歌声,我想起了近几年一路走红的华阴老腔,那几位陕西老汉,在舞台上,忽而人喊马嘶、气吞山河,忽而鸣金收兵、四顾苍茫。每每看到他们这样的表演,扑面而来的是真实。这种真实让人震撼,更令人神往。
(31)庆生告诉我,其实他啥也不图,更没有想过当歌唱家,只是觉得这些山歌经过数代人的口口相传,不能丢,丢了怪可惜。可我分明觉得这位牧羊歌者就是一位真正的歌唱家,是我在这山野中遇见的“歌王”。
《 人民日报 》( 2019年04月22日 20 版)
【1】根据文章内容,按要求填写下表。
情景 | 听老汉唱山歌 | “我”提议“喊号子” | “我”要求他配合 | “我”和他一起“喊号子” |
老三的心理 | (1) | (2) | (3) | (4) |
【2】分析文章第(9)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3】联系上下文,品味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层层叠叠的群山,也仿佛随着老人的山歌活泛了,亮开嗓子,纷纷回音。
(2)庆生听了,几步走近我,一双粗糙的手不容分说就紧紧抓住我的手,眼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
【4】文章结尾句中“真正的歌唱家”含义丰富,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内涵。
10、阅读论述性文章,完成各题。
谈读书
培根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给文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大意。
【2】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3】画直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层的论点来。
11、(一)邻居
李铭彩
①母亲第一次进城,带来一大包糯米粉。糯米粉是山村老家过年过节接亲待客做糍粑用的,母亲做的糍粑是我从小到大最爱吃的食物。
②晚饭后妻子和母亲唠家常,母亲一一询问这个单元里住了几户人家,住的都是什么人,姓甚名谁,哪家几口人,做什么工作,老家哪里,身材相貌高矮胖瘦等等。
③妻子只答得出住了几户人家,其余一概不知;我经常出差在外,就更不清楚了。母亲责怪我们说:“你们是怎么做的邻居?都还不知楼上楼下住的什么人,真是的。”
④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端了洗菜盆和糯米粉做糍粑,满满的一大盆。妻子冲我扮鬼脸笑嘻嘻地说:“妈,做那么多?”母亲说:“我怕还不够呢,得做两盆。”我说:“够了够了。”
⑤中午下班回家,饭桌上摆着母亲做的糍粑,个个有棱有角大小均匀,芭蕉叶和糯米特有的香味满屋缭绕。母亲的手艺不减当年,似乎比在老家包得更精致,用的馅料也更足了。
⑥就连向来对糯米食品不感兴趣的妻子也破例吃了两个,我吃了五个还想吃,可是母亲说没有了。我问她:“你早上做了那么一大盆就这几个啊?”
⑦母亲说:“不够分了,还有几家没分到,想吃明儿我再多做点。”
⑧我说:“什么不够分?你分谁去了?”
⑨母亲说:“分邻居咧,你们说这单元里还住着十三户人家,我按大概一家五口人,一人两个的份做的糍粑,今个去分,才知一楼的张家住的是兄弟两家人。”
⑩我和妻子听得目瞪口呆。母亲与邻居素不相识,为送几个糍粑,这样挨家挨户去敲门总不太合适。
妻子说:“妈,以后别去分这些东西给邻居,我们自己吃就行了。”
母亲说:“这怎么行?我可不吃独食。住这么近,出门抬个头都碰到,能偷偷吃?我吃不下。”
在我们山村,哪家做什么好吃的不分邻居吃就叫吃独食,是被人瞧不起的。以前母亲每次做糍粑都备足左邻右舍的份,听到捶馅的声音邻居婶婶就来帮忙了,闻到炒馅的香味孩子们更是早就围在窗台下候吃了。路过的乡亲,放牛的、上山砍柴的、下地干活的,都会不请自到地拴了牛放了工具,进门来尝鲜。有的蹲在门槛、有的猫在灶台、有的站在厅堂中央,一面吃还一面说着好吃好吃,吃完再忙活去。没有来吃的邻居,母亲会送几个去,哪家都是满心欢喜地接受,母亲笑得脸上的皱纹像绽开的菊花。
妻子问:“妈,那人家肯要吗?”
母亲眉开眼笑地说:“哪有自己说要的?总要推辞一番。我都给留下了,留下了就是要了。”然后笑呵呵地扳着指头告诉我们,她知道了哪层楼哪一家住什么姓氏的人家,颇有成就感。
下午上班,我却在楼下的垃圾池里看到了七八袋用白色塑料袋装的糍粑。袋口原封不动扎得好好的,一看糍粑的颜色和形状就知道是母亲的手艺。我心里十分难受,怕母亲下楼看到伤心,急忙把那些糍粑丢到了小区外的垃圾桶。
下午下班回来,我刚走到楼下,就听到母亲的声音:“这糍粑是我自己磨的粉做的,滑溜细腻着呢。尝尝吧,大家都是邻居别客气。”
对方说:“谢了谢了,我说了真的不用,我忙着呢。”一副很不耐烦的口气,“嘭”一声把门关上了。
母亲又敲开另一家的门,说:“下班了吧,我是六楼的,做了些糍耙送几个你尝尝。”
对方说:“不用不用,你留着自己吃吧。”没等母亲说第二句话门就关上了。那是一个时髦的少妇,她伸出来拉门的手臂,白嫩浑圆,和母亲黝黑干瘪的手臂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母亲愣怔在那里,见了我,难过地说:“你得罪人了?”我说:“不是的,妈,别分了,回家说。”
母亲把糍粑从塑料盆里一个一个拿出来摆在饭桌上,摆弄着,不言不语一脸落寞。
善解人意的妻子说:“妈,他们不吃咱们自己慢慢吃,放冰箱坏不了。城里人跟农村人不一样,他们不喜欢糯米食品,以后不分他们就是了。”妻子一边说一边把糍粑码好放进冰箱。
母亲轻轻叹息了一声,喃喃自语:“ ”
【1】小说以时间为顺序安排情节,请你在下列横线上将情节补充完整。
①母亲带来一大包糯米粉,晚饭后向妻子询问起左邻右舍→②第二天一早,__________→③中午下班回家,发现糍粑不够吃,母亲告知原因→④下午上班,______→⑤下午下班回来,看到母亲送糍粑遭人拒绝,母亲落寞叹息。
【2】下列句子内涵丰富、意味深长,请简要赏析。
(1)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端了洗菜盆和糯米粉做糍粑,满满的一大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愣怔在那里,见了我,难过地说:“你得罪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插叙了“我”回忆起山村的往事,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请给小说补充结尾,并简述你这样写的理由。
母亲轻轻叹息了一声,喃喃自语:“________________”
12、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他失信了,你可以提醒他“言必行”。他沮丧了,你可以提醒他“不可夺其志”。他困惑了,你可以提醒他“走自己的路”。我受挫折了,我应该提醒自己“自己不勇敢,没人替你坚强”。我想逃遁了,我应该提醒自己“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不容易的”。我要颓废了,我应该提醒自己“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提醒”真的那么重要吗?请以“提醒”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写感受,也可以发表议论。
③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