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邯郸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下图标语(打倒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反映了

A.五四运动中,学生进行示威游行

B.庆祝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C.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欢庆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①邓小平理论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③科学发展观 ④两个“凡是”

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③④⑤

3、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一“基本国情”开始于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一五计划”完成

C.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4、“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里提到的“理论”是什么(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 中共八大

B. 中共十二大

C. 中共十六大

D. 中共十八大

6、把土地从封建剥削者手里转移到农民手里,把封建地主的私有财产变为农民的私有财产。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了

A.“大跃进”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7、新中国的成立,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新中国首次提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领导人是

A.周恩来 B.林伯渠 C.陈毅 D.邓小平

8、1949 9 月,毛泽东宣告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对此话的准确解释是中国(  

A.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B.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真正地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 D.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9、正确的思想路线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平反冤案,纠正错误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0、“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这首词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A.

B.

C.

D.

11、以下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湘江战役 ②巧渡金沙江 ③吴起镇会师 ④飞夺泸定桥 ⑤甘肃会师 ⑥爬雪山、过草地

A.①②③④⑥⑤                  

B.②①③⑤⑥④                  

C.①②④⑥③⑤                  

D.①③②④⑥⑤

12、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我国采取的外交政策有

①外交孤立政策

②友好外交政策

③不与中国建交

④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3、香港、澳门的回归,其重要意义有:( )

①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②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③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的一步   ④向欧美国家显示中国政府经济实力

A.①③④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14、《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中写道:“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而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建立五个经济特区

C.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D. 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

15、在进行主题为“中国最可爱的人”的研究性学习时,可以作为史料运用的是(  )

①当时的文献资料        ②历史博物馆内存放的有关实物资料

③电影《上甘岭》        ④当时实况纪录片和照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2016年10月19日,“神州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的世界航天大国地位。为我国航天航空事业奠定最初基础的是(  )

A.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B. 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C.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D. 神舟六号发射成功

17、“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材料所述的史实(任务)在哪一年基本完成

A.1949年 B.1950年 C.1952年 D.1958年

18、邓小平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在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19、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和平过渡的创举是(     

A.实行赎买政策

B.成立生产合作社

C.建立人民公社

D.实行公私合营

20、彭德怀说:“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初期的( )

A.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技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具体指“________”。

22、下图分别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人物____________

23、新中国成立的前夕,我国建立第一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是 _________________

24、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____》,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____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2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确立为基本政策: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______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内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______,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律文献:1949年通过的《____________》,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4)自治区建立:1947年,__________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________、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5)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_______、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________、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26、开国大典:意义

(1)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____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________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____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________的力量。

27、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是________;“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________

 

28、武昌起义爆发于________年。

29、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_________体制。

30、重要的历史人物,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1)为改变我国“贫油”的面貌,艰苦创业,被誉为“铁人”的石油人工人是________

(2)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是________

(3)为了报效祖国振兴中华,依然弃美回国研究核弹和导弹的科学家是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情境二: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战争工作报告上写道:“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分析:抗美援朝的目的是什么?其胜利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32、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3、1978是共和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刻,这个国家和她的人民站在命运的拐点,此后,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让我们回顾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经历,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1978年是我国命运的拐点,拐点自一次重要的会议开始,请问是哪次会议?这次大会作出的伟大历史性决策是什么?这次全会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作出了怎样的转移?实际上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2)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哪一个经济特区?

(3)邓小平理论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请问是哪次会议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

(4)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

(5)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说明了什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毛泽东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材料二  1953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2)材料二中,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党和政府编制的发展规划叫什么?

材料三  人们通常把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浓缩为“一化三改”,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者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是这条总路线的基本特点。

(3)材料三中,“一化”和“三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中,哪一政策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三改”在政治上有何影响?

材料四  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严重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企业职工群众的积极性,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多程度上失去了活力。1984年10月,中央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4)材料四中,社会主义经济失去活力的原因有哪些?为此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