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上的一些做法往往打上时代的烙印。 “大串联”、“学生停课闹革命”发生在
A.“文化大革命”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必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造成下表中1957年到1960年我国粮食人均数量(单位:千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 1949年 | 1957年 | 1960年 | 1962年 | 1970年 |
人均数量 | 202 | 263 | 212 | 228 | 289 |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 )
A. 从农民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 B. 从国有转变为农民所有
C. 从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国家所有 D. 从集体所有转变为农民私有
4、蒋廷黼《中国近代史》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代以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材料内容所涉及的条约
A.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B.直接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C.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改变
D.迫使道光帝派遣林则徐广东禁烟
5、我市某中学为扎实推进“向日葵工程”,举行了盛大的启动仪式。仪式的第一项议程是升国旗、唱国歌。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的会议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6、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多次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与下图相关的事件完成后,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说法哪一项不正确( )
A.消灭了地主阶级 B.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C.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D.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7、“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了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城镇、厂矿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对象与数量。例如,济南市每人每月平均供应粮食15公斤左右,其中面粉约占三分之一。这一制度的实施
A. 保证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B. 缓解了“大跃进”造成的粮食短缺
C.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D. 有利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8、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的时间是
A.1945年 B.1949年 C.1972年 D.1979年
9、“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后,中国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以下属于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的吃饭情况的是:①食物匮乏单调 ②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③野菜充饥 ④讲究绿色食品( )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0、有关抗美援朝的描述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目的是保家卫国
B.1950年10月,八路军开赴朝鲜前线
C.在上甘岭战役中,战斗英雄董存瑞壮烈牺牲
D.1953年7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11、强大的国防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国防建设取得的成就包括
①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
②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民空军
③空军部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辉煌战绩
④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2、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他们拥有的高贵品质是:( )
①爱国主义 ②帝国主义 ③革命英雄主义 ④国际主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1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14、197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20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29位。2017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4.5% ,居世界第一位。 这表明我国( )
A.经济结构实现重大变革 B.由封闭走向了开放
C.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对外开放成绩斐然
15、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礼炮齐鸣28响的寓意是
A.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了28年
B. 有28个民族参加了开国大典
C. 人民解放军有28个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
D. 有28个民族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6、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这一局面得到扭转主要得益于
A.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B.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经济特区的设立 D. 国有企业的改革
17、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实行企业公私合营 B.增强企业活力
C.打破企业垄断 D.增加企业职工收入
18、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批准“863计划”的国家领导人是( )
A.毛泽东 B.刘少奇 C.江泽民 D.邓小平
19、下列外交成就或活动与周恩来有关的是
①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②出席亚非会议 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
20、下列人物属于太平天国后期优秀青年将领的是
①杨秀清 ②陈玉成 ③石达开 ④李秀成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1、⑴新中国初期起到临时宪法的文献是《_________》。
⑵使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权益受到法律保护的法律是《_________》。
⑶新时期我国的第四部宪法颁布的时间是_________。
22、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________。
23、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___________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中国大陆:201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___________在新加坡会面。
24、三、拨乱反正
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进行全面________。伴随着思想解放的巨大潮流,________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
25、我国设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是_________、珠海、汕头、厦门。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 _________制度。
26、“提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标志着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良好开端的会议是_________。
27、全方位外交:格局:形成全方位、________、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28、下图事件是_____;你最深的感受是_____
29、对外开放的格局:(_______)— 沿海开放城市 — 沿海经济开放区 — 内地
30、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___________年9月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___________,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___________道路,一切权利属于___________。
31、制度创新推动社会进步,技术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道路选择为社会发展指引方向。
(1)制度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何重大意义?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请问“一国两制”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2)科技创新成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右图人物的什么成就,解决了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道路向世人展示了完全不同于西方预判的发展路径,为人类文明探索发展道路提供了中国经验”,在此道路引领下,我国在对内经济体制改革中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什么?
(4)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些伟大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其中抗美援朝精神有哪些内涵?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什么?
3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设立了哪四个经济特区?
3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哪五项原则?
34、 材料一,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这些新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変化,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
——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材料二 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材料三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一五计划”的重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当时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3)总路线开始实施后,党中央为了加快建设速度又发动的两大运动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获得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