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平解放西藏”内容应形成的整体认识是( )
A.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采取的行动
B.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胜利的斗争
C.实现祖国大陆的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
D.巩固新中国政权而采取的措施
2、如下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制定过程中,毛泽东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参考以下文献。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
国家或地区 | 主要文献 |
苏联 | 1918年苏俄宪法、1936年苏联宪法 |
欧洲 |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法国等国宪法 |
中国 | 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
A.沿袭了中国近代宪法的精神
B.以东欧宪法为主要依据
C.主要借鉴西方国家法制思想
D.体现了开放的国际视野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最大得益者是( )
A.农民 B.工人 C.外商 D.手工业者
4、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历史背景不包括
A. 经济建设的发展
B. 政协制度的停滞
C. 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
D. 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
5、在一次“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和党的对外交往情况”记者会上,中共中央流战部常务副部长张高炯表示,一个国索民族是否团结,一个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权益是不是实施了真正的保护,最重要的就是对他的文化和历史的重视我们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就是这样做的”具体政策是
A.三大改造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土地改革
D.西部大开发战略
6、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要去实地考察辛亥革命的发祥地,他们应该去( )
A.南京
B.上海
C.南昌
D.武昌
7、土地问题历来是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下列革命或改革中,基本没有涉及土地问题的是
A.彼得一世改革
B.俄国农奴制改革
C.美国内战
D.日本明治维新
8、对一个职业、一种工作、一项事业、一门手艺,要有发自内心、始终如一的热爱,要有经久不衰、脚踏实地的干劲,要有淡泊名利、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就是“工匠精神”。下列人物中发扬工匠精神,成为石油工人楷模的是
A. 邓稼先
B. 雷锋
C. 焦裕禄
D. 王进喜
9、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了党在四个时期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关于四个时期表述错误的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资本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C.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0、2018年5月13日,首艘国产航母驶离大连造船厂船坞,开始了为期5天的第一次海试。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是
A. 山东舰
B. 郑和舰
C. 辽宁舰
D. 长城舰
11、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增强企业活力
C.扩大企业自主权
D.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12、下表反映了 1950 年和 1954 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
| 1950 年(%) | 1954 年(%) |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
贫农、中农 | 85.5 | 45.2 | 92.1 | 91.4 |
富农、地主 | 14.5 | 54.8 | 7.9 | 8.6 |
A.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包产到户”的实施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3、尽管重庆谈判的政治闹剧本质和它注定破产的历史结局,几乎毫无正面意义而言。但在谈判中两党公开倡言和认同的和平建国原则,是对中国几十年深重灾难的沉痛反思,是中国真正实现民族复兴、国家统一和跻身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基础。材料旨在强调重庆谈判
A.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B.反映了人们要求和平的愿望
C.有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
D.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和落实
14、歌曲《走进新时代》里写到“......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你认为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是在
A. 北伐后 B. 新中国成立时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后 D. 重庆谈判后
15、“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的胜利……在今天以前,是我们屈辱悲苦的黑暗时代,自今天起,将是我们富强康乐自由平等的光明时代。……中国五十年及东北十四年的大耻,今日得以昭雪。”文中“空前的胜利”、“中国五十年”及“东北十四年的大耻”分别是指
A.新中国成立、《辛丑条约》、九·一八事变
B.抗战胜利、《马关条约》、九·一八事变
C.新中国成立、《马关条约》、九·一八事变
D.南京解放、《马关条约》、卢沟桥事变
16、1954年,北京著名的中药老店同仁堂的经理乐松生带头响应政府号召,主动接受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政府对同仁堂的改造方式是( )
A.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
B.转变为国营企业
C.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建立股份有限公司
17、1969年10月,欧洲有一场著名的足球赛,下列哪个国家的人不能看到现场直播?
A.中国 B.苏联 C.日本 D.法国
18、中共八大在探索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是
A. 决定恢复高考制度
B. 提出新发展理念
C. 决定召开“七千人大会”
D. 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
19、两幅图反映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
A.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B.冤假错案的平反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D.“两个凡是”的方针
20、昔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如今“轻轻一拨号,频频传佳音”。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是哪一基本方针的体现?( )
A.和平方式解放 B.“一国两制”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八项主张
21、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地点名称写在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1)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的河流名称。
(2)英雄黄继光牺牲的战役发生地点。
2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概况:2012年在北京召开。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___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23、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科技成就有:1967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_____;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_____。
24、他是国家领导人,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25、 航海家哥伦布在世界航海史上有其独特的贡献和历史地位。
1. 观察上图(说明:图中数字分别为四次航行的年份),哥伦布率领船队,_______年(填图中的数字)航海的路线是:从_____(国名)的巴罗斯港向西出发,横穿_____,最先到达的是美洲的巴哈马群岛等地。
2. 在下列材料中,能够作为研究哥伦布的原始史料是____、______、_______。(填写字母)
3. 上述四则史料中,能够证明哥伦布到达美洲的关键证据有哪些____?请说明理由____。
26、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__________”交接入列;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_,成为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27、三大改造的完成:
(1)概况:到_____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_____的转变。
(2)意义:_____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_____。
(3)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_____、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28、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大陆对台政策
(1)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________。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________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________祖国的大政方针。
(4)不久,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________”的对台基本方针。
29、1992年,_____(会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7年,在中共十九大上,_____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0、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制定于________年,________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1、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80年代初的哪一行为说明中国在追赶世界的脚步?这一行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对外开放有了怎样的发展?
(3)21世纪初,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新空间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4)21世纪,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从“引进来”发展到“走出去”,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已经开始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请你举两个例子说明。
(5)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你有何感想?
32、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指的是什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是什么?
33、请以“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演讲擂台赛为例,说说你在这一课中承担的任务,以及你是怎样参与的?
34、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在不同时期,对农业建设方面的举措各不相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农民地位的“变”)
材料一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具体做法是放手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征收和分配土地;经过复查,发给农民土地证,动员农民生产。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下教材
(1)材料一中“发给农民土地证,动员农民生产”说明当时农民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农业制度的“改”)
材料二 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摘编自《历史纵横》
(2)据材料二回答,为什么要“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这条“路”具体是指什么?
材料三 如图。
(3)上图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一张报纸,根据图片中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决议”的认识。
(农村面貌的“新”)
材料四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包”字的理解。与材料二相比,材料四反映了农村的经营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农村改革的“启”)
(5)从上述有关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