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下各项不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大规模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的是
A.武汉长江大桥 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C.鞍山钢铁公司 D.南京长江大桥
2、2001年是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化的重要年份。以下史实发生在2001年的是:
①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召开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③加入世贸
④中日建交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①②③④
3、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党和政府之所以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为了
A.加强各民族团结 B.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
C.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D.贯彻落实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在如今“中国流行语”排行榜上,赫然在列的有“中国梦”、“正能量”等词句。20 世纪以来,中华民族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经历了 90 多年的探索历史,按时间先后顺序 实现了以下哪些梦想( )
A.独立梦、强国梦、飞天梦、回归梦
B.振兴梦、独立梦、崛起梦、统一梦
C.觉醒梦、独立梦、崛起梦、飞天梦
D.觉醒梦、振兴梦、独立梦、统一梦
5、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2017年1月2日,又被授予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次授予女性科学家。屠呦呦因为什么贡献二获得这些荣誉
A. “两弹一星”
B. 籼型杂交水稻
C. 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
D. 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6、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四幅图片,判断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侵略与反抗
B.近代化探索
C.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D.人民解放战争
7、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其中,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要
A.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番
B.实现城乡居民收人比2010年翻两番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8、以下几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
A.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B.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成就
C.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D.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提高
9、如下图是农民在土地确权工作中获得的新的权利,它开启了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的“闸门”,而60多年前的土地改革,使土地所有权发生的变化是( )
A.土地国有为地主所有
B.土地国有为农民所有
C.农民所有为国家所有
D.地主所有为农民所有
10、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这个新的格局是( )
A.经济特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内地——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
D.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11、中共八大的功绩在于( )
A.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B.为我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C.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在思想上作了准备
D.把全国人民和全党团结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
12、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厂长的张瑞敏说:“欢迎我的是53份请假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出现这一情景的原因是
①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职工缺乏积极性
②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职工下海经商
③分配中平均主义现象严重
④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3、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 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14、“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 新中国的成立 B. 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C. 两岸关系的发展 D. 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15、“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一起冤案是
A.彭德怀被定为“反革命”
B.邓小平被诬陷为“四五”运动的总后台
C.老革命家被诬蔑为“二月逆流”
D.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陷和迫害致死
16、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认为,只有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才能提高生产力,为此,要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业绝种”,与此思想相应的措施是( )
A.合理调整工商业 B.土地改革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7、学者任继愈曾经感慨的写到:“经过百年的奋斗,几代人的努力,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他感慨的历史事件是
A.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开国大典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 地主阶级被消灭
18、“跳槽”、“炒鱿鱼”、“人才招聘会”等流行语突出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A. 失业率居高不下
B. 医保制度的变化
C. 综合国力的提升
D. 就业观念的变化
19、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没有通过的是( )
A.国歌 B.首都 C.国徽 D.国旗
20、《2022年两岸关系展望》指出:30年的风风雨雨,两岸关系一波三折,让各方都会深刻认识到,☐☐□☐这个定海神针的特殊作用。我们也期待这样一个重大节点,这样一个机会之窗,台湾方面能够把握好机遇,重新回到□□□□的正确轨道上来。□□□□应是( )
A.“一国两制”
B.国家统一
C.“九二共识”
D.“求同存异”
21、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______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______,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______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2、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粹________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
23、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1984年,邓小平正式提出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_____________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____________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4、根据下列内容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地点
(1)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所在地——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5)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6)最早进行分田包产到户的地方——
25、公私合营
(1)时间、方式:从1954年开始,国家___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________。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________,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_______,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三大改造的完成: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三大改造的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_________的转变,__________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三大改造的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______、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2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_______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开始时间和法律依据、内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________》。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________。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3)完成: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____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27、下列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中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是( )
A京九铁路 B青藏铁路 C高铁 D青藏公路
28、______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9、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_______________,全国已建立 _____ 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30、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伟大的领袖是________,代替行使临时宪法的文献是《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________,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31、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对我国的“三农”问题格外重视。新中国成立后,为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国在不同时期对农村的土地政策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1)1951年的土地改革,依据的是我国颁布的什么法律文件?
(2)我国的三大改造完成于哪一年?是对哪三方面的改造?
(3)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指哪次会议?召开于哪一年?此后农村实行的土地政策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4)根据我国在不同时期对农村的土地政策的调整可以看出党对农村政策调整的出发点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看法?
32、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党的正确领导是根本的保证。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哪次会议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这次会议实际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党的哪一次会议之后,改革开放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提出了什么主张?
(3)党的哪次会议上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简要概括它的内容。
(4)邓小平同志是在哪一年逝世的?同年召开的哪次会议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33、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新中国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治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49年9月,为了筹备建立新中国的工作,我国召开了什么会议?会议上通过了哪一个重要文献?其性质是什么?
(2)我国何时颁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这部宪法的性质和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34、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土地是农民梦寐以求的梦想。下面是陈阳同学绘制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政策和生产关系变化”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党在A阶段关于农业进行了哪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它的完成,消灭了我国哪一阶级?
(2)党和国家在B阶段采取的哪一举措实现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这种转变标志着什么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3)我国历史进入C阶段后,农业生产遭到了大破坏,其原因除了自然灾害外还有什么?D阶段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得益于哪一农村政策的实行?
(4)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政策与生产关系变化的探究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