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艘无人飞船是( )
A.东方红一号 B.神舟一号 C.风云一号 D.神舟五号
2、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图反映的新中国历史史实是
A.建立手工者生产合作社
B.允许资本主义制度存在
C.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上海实行“一国两制”
3、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2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的人口比重及其占有土地的比例。导致表中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年份及人口、土地占有比重 | 1950年 | 1952年 |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人口比值 | 土地占有比重 | |
贫农、中农 | 85.5 | 45.2 | 92.1 | 91.4 |
富农、地主 | 14.5 | 54.2 | 7.9 | 8.6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施“一五”计划
4、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土地改革完成
C.“一五”计划完成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下表是我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的增长统计表(单位:亿美元),该局面的出现主要利益于
年份 | 1980年 | 1990年 | 2000年 |
对外贸易(进出口) | 381.4 | 1154.4 | 4722.9 |
引进外资(已利用外资) | / | 1028.9 | 5935.6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D.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6、以下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时间顺序是
①邓小平理论
②科学发展观
③“三个代表”
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④①②③
D. ②①③④
7、1966—1976年,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挫折和损失的这场运动是
A.文化大革命
B.十年内战
C.四五运动
D.反右斗争扩大化
8、每年“五四”青年节,青年们激情飞扬,用各种活动纪念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 )
A.1911年10月10日 B.1919年5月4日
C.1920年5月4日 D.1921年7月1日
9、“……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习近平总书记所作诗词称颂的模范人物是( )
A.雷锋
B.王进喜
C.焦裕禄
D.邓稼先
10、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人全面”战略布局。其中,战略目标是( )
A. 全面依法治国 B. 企面深化改革
C.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 全面从严治党
11、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海峡交流基金会于1992年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是
A.“三不”政策 B.九二共识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八项主张
12、决定建立如下图的建筑物是在()
A.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 D. 开国大典时
13、1950—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下列属于它的历史意义的有
①为国内经济的发展赢得了和平环境
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③消灭了地主阶级
④美帝国主义再也不敢对中国封锁了
A. 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④
14、新发展理念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下列属于新发展理念的是
①创新 ②协调 ③环保 ④绿色 ⑤共享 ⑥开放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⑤⑥
15、下图英国《泰晤士报》评述的是( )
A.辛亥革命 B.长征胜利 C.开国大典 D.北京奥运
16、“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以上感动中国颁奖词最适合的人选是
A.邓稼先 B.屠呦呦 C.焦裕禄 D.王进喜
17、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繁荣文学艺术,提高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而提出了
A.“863”计划
B.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8、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说:“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一“基本国情”开始于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一五计划完成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中共十二大的召开
19、他,曾经荣获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他是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
A.邓稼先
B.屠呦呦
C.钱学森
D.袁隆平
20、建军节、青年节、建党节、国庆节都是我国重要的节日,都与我国历史上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有关,请你判断:哪一个节日相关联的事件发生的最晚
A. 建军节
B. 青年节
C. 国庆节
D. 建党节
21、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_____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把_____、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1988年,建立_____经济特区。1990年,_____开发区也建立起来。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了_____、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_____、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并实施灵活的鼓励外商投资的区域经济政策。随后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国形成了_____—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_____、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2、“凡是____________,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_____________,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就是“__________”,它的推行引起了普遍不满。
23、1964年,我国第一颗_______________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_______________的试验,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24、2003年10月,航天员____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人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____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5、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在_______会上制定的.
26、新中国成立之初,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是《____________》,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____________》。
27、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_______,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的完成,为国家的_______建设准备了条件。2001年,我国加入_______中文全称,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
28、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科技成就有:1967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_____;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_____。
29、中共十九大上,被确立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 )
30、他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____)
31、在学习完八下第二单元的内容后,小明同学总结了这样的一条线索:“工业起步——宪法保障——制度建立——良好开端——出现失误”。请你结合这条线索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起步”指的是哪个时期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上取得的成就?
(2)“宪法保障”和“良好开端”分别与这一时期哪两次重要的会议有关?与“宪法保障”有关的会议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部宪法的名称是什么?
(3)“制度建立”指的是什么制度的建立?建立的时间是什么?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时有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2年90%以上的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材料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展开,农村创造了“包产到户”这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材料四 2005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
(1)结合材料一、二、三的内容,说说这三个时期我国在农村分别实行什么变革?
(2)在材料二的变革中,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发生怎样的转变?实行联产承包制之后,土地所有制是否再次发生变化?
(3)综合以上四则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在解决三农问题中不断探索,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3、(题文)材料一 到1952年底,全国近3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发展。
材料二 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 配;大办公共食堂,提倡吃饭不要钱。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都归公社所有。许多果树被砍、家畜被屠宰。
材料三 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1)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我国现代史上哪些重大事件?
(2)三则材料中,对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有哪些?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人民政协全体会议虽然存在的时间十分短暂(在法律上有5年,事实上只有10天),却在新中国历史上有着特定的地位:它为新中国的诞生提供了合法性形式;它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终形成创造了条件;它奠定了中共领导下政治协商的制度基础。
——杨火林《新中国建国程序的调整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过渡性特点》
材料二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想。新政权建立后,实行了以政治协商制度为根本的政治制度,但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政治、经济、国内外环境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农民阶级获得解放;……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基本结束……各级地方政权得以建立并巩固;朝鲜战争结束,周边环境相对稳定。这些为举行全国普选、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准备了条件。另外,斯大林指出,有了选举与宪法,国内外敌人就无法指责新中国政权的合法性问题。这一建议有可能是1954年中国推行人大制度的“催化剂”。
——陈家刚《制度资源与制度选择:第一届人大组建的现实逻辑》
材料三 1954年9月20日下午,出席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1197名代表投票表决,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史称“五四宪法”。“五四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五
四宪法”的制定,开启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纪元。
——殷泓、王逸吟《17个“第一次”告诉你人大制度如何走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对于材料一中的“在法律上有5年”,你是如何理解的?
(2)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宪法”制定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