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图所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的实现,计划在( )
A.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
B.中国共产党成立150年时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0年时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指( )
A. 改革开放道路 B.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C.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指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开始转移到( )
A.统一国家 B.思想工作 C.经济建设 D.拨乱反正
4、“肥猪赛大象……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这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三大改造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5、“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共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下列不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容的是( )
A. 全面从严治党 B. 全面改革开放 C. 全面依法治国 D.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6、根据下表“山东省对外开放大事记”分析,山东省对外开放的特点是
时间 | 山东省对外开放大事 |
1984年 | 青岛、烟台开放为沿海港口城市 |
1988年 | 山东半岛划入沿海经济开放区 |
1993年 | 济南、淄博、潍坊等8城市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 |
A.以建立经济特区为开端
B.奠定了中国在全球化中的地位
C.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扩展
D.步步走在全国的最前列
7、对下图中两次会议的相同点描述正确的是
A.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B.都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C.都有利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D.都推动了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8、改革开放后,山西省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就业人员,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就业人员从1984年的0.27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92.7万人,年均增加4万人。取得如此变化的原因是(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实施 B. 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展开
C. 五年计划的有效实施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9、201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首先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以审议“这表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 民主集中制
B. 人民代表大会制
C. 政治协商制度
D. 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制
10、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的表现是( )
①人均居住面积扩大
②人们住上了宽敞明亮、功能配套的单元楼房
③居民室内装修明显改善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
11、有人用“开始与发展(1972.2~1974.8)→推迟与曲折(1974.8~1978.1)→最终实现(1978.1~19791)”来概述中国与某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过程,据此判断该国是( )
A.苏联 B.朝鲜 C.美国 D.日本
12、1978年11月,邓小平曾语重心长地说:“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一讲话成为开辟新时期道路的宣言。随后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
A.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3、台湾方面授权同大陆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的民间团体是
A.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B. 祖国统一促进会
C. 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
D. 海峡交流基金会
14、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奋斗目标是( )
A. 和谐社会 B. “两个一百年” C. 三步走战略新部署 D.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5、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央政府便派谁为司令员率军队入朝作战( )
A.彭德怀
B.林彪
C.邓小平
D.刘伯承
16、应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请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派遣军队开赴朝鲜战场,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这支军队的名称是
A.中国人民远征军
B.中国人民派遣军
C.中国人民志愿军
D.中国人民自愿军
17、习近平指出,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奋斗目标是
A.“两个全面”战略布局 B.实施“一带一路”建设
C.“两个一百年” D.新发展理念
18、归纳和整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请问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九二共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 西部大开发战略——青藏铁路通车
C. 中国火箭军——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
D. 中共“十四大”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习近平同志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下列关于改革开放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②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展开
③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
④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光辉旗帜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1979年1月1日,邓小平再次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并被评选为上一年度的世界风云人物,他能够获选是因为( )
A.率军挺进大别山
B.指挥淮海战役
C.领导改革开放
D.发表南方讲话
21、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会议名称。
(1)制定《共同纲领》的会议是__________
(2)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良好开端的会议是_______
(3)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_______
(4)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_______
22、 _______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23、新中国成立,我国的国防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1)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改名为________军。
(2)1967年,我国第一颗____________爆炸成功,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防力量。
(3)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____________”交接入列。
2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过程:
(1)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_____。
(2)2013年,_____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_____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4)_____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25、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誉为(________));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首发地是(___)
26、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_____爆炸成功。2012年9月,我国第一首航空母舰“____”交接人列。
27、全方位外交:格局:形成全方位、________、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28、新中国成立之初,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是《____________》,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____________》。
29、_________年,中国首次成功地举办了亚运会;__________年,中国将举办奥运会。
30、西藏和平解放:意义:祖国____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31、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中国北京举行,再一次显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变了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形象,挺直了民族的脊梁,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展开了和平外交事业。某校八年级(2)班准备举办一次主题为“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小论坛。
(1)活动准备:如果你是该班的一员,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取相关资料?(至少说出两种)
(2)历史溯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采取哪些手段企图扼杀新中国?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3)外交硕果: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开创了新局面,请列举3件外交上的大事?2001年我国又取得了一项外交成就指的是?
(4)总结反思:通过探究新中国外交发展的风雨历程,谈一谈你的认识。
3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前所未有的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力度,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58岁的王根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自治县的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发展有特色的作物种植走上脱贫致富新路,开始种植万寿菊。“虽然只种了2亩多,就拿到了6000多元”,他微笑着告诉记者。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了什么制度?在哪一年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哪个?
(2)20世纪末,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怎样的战略?起到了什么作用
(3)为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写一句关于民族团结相处的标语。
33、根据提示信息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1)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军——
(2)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3)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34、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在不同时期,对农业建设方面的举措各不相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农民地位的“变”)
材料一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具体做法是放手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征收和分配土地;经过复查,发给农民土地证,动员农民生产。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下教材
(1)材料一中“发给农民土地证,动员农民生产”说明当时农民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农业制度的“改”)
材料二 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摘编自《历史纵横》
(2)据材料二回答,为什么要“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这条“路”具体是指什么?
材料三 如图。
(3)上图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一张报纸,根据图片中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决议”的认识。
(农村面貌的“新”)
材料四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包”字的理解。与材料二相比,材料四反映了农村的经营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农村改革的“启”)
(5)从上述有关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