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鸡西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彻底废除的标志是

A.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制定

B. 新中国的成立

C. 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2、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回望曾经风沙肆虐、内涝连年的河南兰考,我们应该感谢为兰考环境做出贡献的

A.焦裕禄

B.王进喜

C.袁隆平

D.雷锋

3、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城的对外开放格局。在这一格局中,第三步开放的是

A.沿海港口城市

B.沿海开放区

C.经济特区

D.内地

4、1965年我国高等院校有434所,后中央对高校进行撤并,到1971年减少为328所,其中6所政法院校全部撤销,18所财经院校只剩2所。对高校的“撤并”将

A.减轻“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 B.影响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C.优化政法与财经院校的结构比例 D.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水平

5、“贫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这一局面出现于(  )

A.1931年

B.1941年

C.1947年

D.1952年

6、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的国家领导人是

A.江泽民

B.毛泽东

C.邓小平

D.胡锦涛

7、某同学利用下面《李庄农户构成变化表(单位:户)》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的结论应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 B.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规模开展 D.农业合作化掀起高潮

8、建国初期,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使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的事件是( )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西藏的和平解放 D.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大纲》

9、导致下图中B点到C点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农业合作化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   )

A. 邓小平理论 B. 中国梦

C.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 科学发展观

11、中国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

A. 抗美援朝的完成

B. “一五计划”的完成

C. 新中国的成立

D.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12、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根据图中的内容,你认为最适当的标题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B.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C.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D.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3、1978年5月,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在《光明日报》刊发,成为撬动改革开放的第一根杠杆。中国的改革首先开始于

A.农村

B.城市

C.沿海地区

D.国有企业

14、尼克松回忆与周恩来首次握手时感慨地说:“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里指的是

A. 中美关系改善

B. 中美结成战略伙伴关系

C. 美国加入“一带一路”

D.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15、195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较为关键的一年,这一年

A.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最终胜利 B.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中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6、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的是

A.邓小平

B.江泽民

C.习近平

D.胡锦涛

17、全球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旨在为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支持的机构是

A. 一带一路基金

B. 金砖银行

C.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D. 亚洲货币基金组织

18、下列能够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

①人们上网浏览信息、发E-mail

②人们使用粮票、布票购买东西

③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瓦房,90年代住楼房

④从北京乘坐京沪高铁到达上海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9、1978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和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92年初,他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这两次谈话都

A.完成了国家建设的拨乱反正

B.打破了对于人们的思想束缚

C.推动了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

D.深化了社会主义的体制改革

20、王进喜为保证石油生产,钻头用完了,他带领工人修复旧钻头,为随时观察钻井进度,他5天5夜没回住处。材料反映的精神品质是

A.助人为乐

B.与时俱进

C.艰苦奋斗

D.廉洁奉公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在_______会上制定的.

22、_____年,党中央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路线。紧接着,党中央又发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动。教训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会议内容:

①思想上:确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指导方针。

②政治上:停止使用______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上来,实行______的决策。

③组织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形成了以______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24、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长江大桥是______;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是______

25、________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26、他是国家领导人,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27、全方位外交

(1)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___________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________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________的关系。

(3)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________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_________

(4)中国积极拓展________,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

(5)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______、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________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

(6)中国的_________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8、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_____海军成立。

29、______________在抗日战争中发动百团大战,在抗美援朝中,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迫使联合国军撤退至北纬38度线以南,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极大地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威望,维护了亚洲及世界的和平。

30、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____________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读图回答问题。

(1)哪次会议为图1的伟大事件做了准备?会议的成功召开有什么作用?

(2)新中国是什么时间成立的?概括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3)图2和什么事件有关?志愿军入朝作战目的是什么?

(4)概括新中国建立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1953年开始,我国政府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采取了重大经济措施,使我国逐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到1956年,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的政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

(2)简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3)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标志是什么?

33、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所采取的措施?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下图是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

(1)材料一是谁说的话?反映了我国建国初期的什么状况?

(2)为了改变材料一的状况,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计划?该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什么历史事件?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事件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