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杭州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2020年是纪念西藏和平解放

A.70周年 B.69周年 C.68周年 D.67周年

2、回归梦、入世梦、奥运梦、飞天梦……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圆了一个又一个梦,我们能够梦想成真的原因是(     

A.中国教育快速发展

B.中国科技发展成就突出

C.中国外交成果显著

D.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3、歌曲《天路),唱出了青藏铁路通车后藏族人民的心声。而建成通车的青藏公路已经为西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青藏公路修建于(  )

A.一五计划时期 B.文革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4、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导致西晋“骤灭”的根本原因的是(  )

A.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B.“八王之乱”耗竭了国力

C.少数民族的反抗

D.“十六国”的建立

5、“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美国总统卡特在致欢迎辞时提出:这是中美两国久已关闭的窗户重新打开的时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重返联合国得到美国的支持 B.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

C.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D.中美冷战结束

6、“一五成就不寻常,自产铁轨出鞍钢。一汽长春解放牌,飞机南昌又沈阳。武汉大桥跨天堑,克拉玛依油不洋。铁路鹰下宝成等,三条公路通西藏。”鞍钢、沈飞、长江大桥,都是今天仍然无比显赫的名字,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一五计划的工作重点是( 

A.重点发展钢铁工业

B.大力发展轻工业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着力发展交通建设

7、提出“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的法国思想家是( )

A. 孟德斯鸠 B. 伏尔泰 C. 狄德罗 D. 卢梭

8、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优先发展农业

C.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D.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

9、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正在对中国进行围堵,并扶持台湾当局制造紧张局势,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在这种背景下,周恩来总理不负众望,以卓越的外交才能在万隆会议上三次力挽狂澜,树立了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下列关于万隆会议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讨论亚非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②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③会议始终在友好的氛围中进行

④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成功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回归的香港和澳门,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经济制度的变化

C.主权归属的变化

D.社会生活的变化

11、这反映出“一五”计划的特点是

1953年

中国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矿——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建成投产。

1953年

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长春兴建。

1955年

新中国第一套6000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在上海组装成功。

1956年

中国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在长春一汽生产出来。

1956年

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1956年

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A.工业门类齐全

B.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C.地区分布均衡

D.优先发展重工业

12、“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1994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

B.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C.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D.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13、下图为某一历史事件的形势示意图,由此判断这一事件是

A.李自成起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A.慕尼黑阴谋

B.日本偷袭珍珠港

C.德国进攻苏联

D.德国袭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15、建国前,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有汉家里的土地很少,没有耕牛、农具,每年只收350千克谷,一年之中吃野菜、麦皮、杂粮达8个月之久,全家一年只吃2千克油、3.5千克盐。建国后,他家有田地15亩多,农具齐全,全年有米吃。1953年,他家收谷1600千克,一年能吃24千克油、14千克盐。陈有汉家生活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

D.文化大革命

16、下列涉及的历史事件,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②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③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④海南岛被划为经济特区

A.②①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④②

D.④②①③

17、1950年10月,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司令员是(  )

A.彭德怀

B.刘伯承

C.陈毅

D.陈云

18、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是( )

A.胡锦涛会见连战 B.“九二共识”

C.实现了“通邮,通航、通商” D.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方针的提出

19、习近平同志强调:“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下列关于“改革开放”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进行

C.我国建立了深圳、上海、汕头、厦门、海南岛五个经济特区

D.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光辉旗帜

20、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开创了新局面。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外交成就的是(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开展全方位外交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______年底,周恩来在接见 ________ 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2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_______,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________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23、请根据下列提示,写出与之相关的内容。

(1)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是  ______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是  ______

(3)带领兰考人民艰苦奋斗,治理灾害,人民称他为“党的好干部”的是  ______

(4)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  ______

(5)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  ______

2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1992年,中国共产党____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____体制。

25、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___________”交接入列;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___________

26、根据下列提示,写出上对应的内容

(1)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4)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27、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____》,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1984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布实施。

28、________年秋,在________的主持下,“文化大革命”中废弃的高考制度被重新恢复,中国的高等教育走上了正轨。

29、________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________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30、观察《196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成就》示意图,将下列所述事件的英文字母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1967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所在地

B.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什么?

32、(题文)材料一 到1952年底,全国近3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发展。

材料二 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 配;大办公共食堂,提倡吃饭不要钱。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都归公社所有。许多果树被砍、家畜被屠宰。

材料三 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1)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我国现代史上哪些重大事件?

(2)三则材料中,对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有哪些?

33、什么事件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2009年到2019年这十年间,我国交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节奏日渐加快,从绿皮车到动车组、从普铁到高铁、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从国内客运到中欧专列。同时,“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的完善、私家车的普及,使得人们的春运出行有了更多选择。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19年春运全国旅客发送量近30亿人次。在这样庞大的出行人口之下,人们的出行体验却越来越轻松,从“窗口排队”到“微信购票”,从“人工检票”到“刷脸进站”,从“忍饥挨饿”到“网络订餐”。我们的春运旅途越来越安全、便捷和温馨,我们在从体力春运到智慧春运的变迁中,幸福指数也一步步提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概括“智慧春运”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交通领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