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城关镇有一处大型的露天蔬菜批发市场。这里每天门庭若市,来来往往的人们忙着购买各种新鲜蔬菜。
B.大家都说他歌唱得好,以前未曾听过,今天一番耳濡目染,才真正心服口服!
C.常言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相处的时间久了,我才真正感受到她虽不善言谈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D.我们学校的篮球队在全区实力非凡,可是这次比赛因为配合上出现失误而与第一失之交臂,真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雪》兼用写景、抒情、议论,诗人寓情于景,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又寓情于议,抒发了诗人豪迈、乐观、自信的革命情怀。
B.《我的叔叔于勒》选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长篇小说集《羊脂球》,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的态度的不断变化,揭露了金钱扭曲的人性。
C.《刘姥姥进大观园》选自曹雪芹的《红楼梦》,这部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现实。
D.杨志、诸葛亮、范进,这三个小说人物分别出自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3、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有水缓沙白的平川,也有礁石林立的急弯险滩
②在生活的河流里,有碧波荡漾也有逆浪翻卷
③生命是舟,注定要在生活的河流里破浪航行
④放舟平湖,一帆风顺,固然是天下人之心愿
⑤可是,人生俗世间,又凯能事事如意,时时顺风
A.③②①④⑤ B.③④⑤②① C.③①②④⑤ D.③④②①⑤
4、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阔绰 仓皇 撩逗 不由分说
B.驾驭 隐匿 拜谒 与日俱增
C.聒躁 憋闷 端祥 箪食壶浆
D.空旷 怨怅 筵席 无精打采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白传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选自《唐才子传》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十岁通五经 通: 通晓 B. 白益傲放 益: 更加
C. 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 辟: 开辟 D. 璘败,累系浔阳狱 累系:捆绑
【2】断句(断三处)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2)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6、参照对《商山早行》赏析示例,根据提示,赏析《三衢道中马上口占》。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实景赏析】前三联写眼前的景,行人的足迹、板桥上的白霜、山路上的落叶和明灭的枳花,构成了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
【虚景赏析】尾联想象故乡的景,池塘里满是自在戏水的禽鸟,一派生机,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无限向往之情。
三衢道中马上口占
【宋】程宿①
短亭疏柳映秋千,马上人家谷雨前。
几树枪旗茶霍②靡,一溪鳞甲水潺湲。
莺期别后闻余弄③,蚕候归来见小眠。
可惜西湖湖上月,夜来虚过十分圆。
【注释】①程宿:衢州开化人,宋朝状元。②霍:疾速的样子。③弄:小曲。
【1】【实景赏析】_______
【2】【虚景赏析】_______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沙鸥翔集
(2)策之不以其道
(3)太守谓谁
(4)玉盘珍羞直万钱
8、古诗文默写(5分,每小题1分)
(1)瀚海阑干百丈冰,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3)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 《黄鹤楼 》)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
。
(5)杜甫《登楼》中借古讽今,表达对朝廷昏庸不满的句子是 ,
。
9、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回忆我的语文老师
曹文轩
我的高中是在文革中渡过的。说到这个时候,大家很快会想到一个词,叫“荒漠”。因为这是一个一望无际的荒漠的时代。可是你们大概谁都不能想到,本人受到的最好的教育恰恰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为什么?因为当时有一批苏州城、无锡城名校里头的名师,下放在江苏盐城那一大片芦苇荡里。他们到了我所在的中学,做了我的老师。
其中就有我的语文老师,她是南京大学的高材生,是一个高高的,身体长得非常扁平的女人。这个女性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千百度寻找过,但是也没有找到过像这样的一位女性。
我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地悬在讲台上,她没有带粉笔,没有带备课笔记,也没有带语文教材,是空手走上来的。她望着我们,说了一句话,说:“同学们,什么叫‘语文’。”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什么叫“语文”。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脑袋转向窗外,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年四季的雨是不一样的。春天是春天的雨,夏天是夏天的雨,秋天是秋天的雨,冬天是冬天的雨。”
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天里的雨也是不一样的,上午的雨与早晨的雨不一样,下午的雨与上午的雨也不一样,晚上的雨与夜里的雨也不一样。”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不是一样的。”我至今还记得,我们所有的同学把脑袋转向了窗口,那个时候,外面有一大片荷花塘,我们至今还记得,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纷纷飘落在那口很大很大的荷花塘里。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她又开始走上讲台,那一天是讲作文课。她走上讲台之后,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上写作文写得最不好的同学是曹文轩。”在此之间,我的历届的语文老师都说写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是曹文轩。这个反差太大了!对我来讲,这个打击是巨大的,我根本无法接受她的判断,所以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了教室,来到了离教室不远处的一条大河边。我至今还记得坐在大河边上,望着那条大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到水面上,一边砸,嘴里一边骂:“丑八怪!”
晚上,我回到了学校,来到了她的宿舍门口。我记得不是轻轻地把她的门敲开,而几乎是用脚把她的门踢开。她拉开了门,站在门口,微笑地看着我,说:“你请进来坐一会儿。”然后我就进了她的卧室,看到了她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我的六本作文本。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她的桌子上,然后她说:“你过来看看,我们先不说内容,就是这些字,你的那些作文,字非常地稚拙,但是能看出你非常地认真。你再看看那最后一本作文,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
她又说:“在这六本作文本里,都有一篇作文是写春天的,你第一本里写春天的时候是非常诚实的,是非常朴素的对春天的描写。但是后来你慢慢慢慢地控制不住自己了,你有必要用那么多的形容词吗,你看看你的作文写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夸张。当那些老师们都说你有才气的时候,你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她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
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卧室,走进校园,月亮特别的好。月色如水,清澈的月光整个地铺在校园里头。那个夜晚是我一生铭记的。没有那个夜晚,就没有我以后漫长的人生的道路。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我要说语文和语文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我这里无意贬低其他学科的老师们对学生的作用,我只是说语文和语文老师是无可替代的。语文老师永远是一个学校的品质的建构者和体现者。我无法想象一个学校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我也无法想象这个世界上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
我们应当对语文老师充满敬意。全世界都应当如此!
(节选自《读者》2016年第23期,有删改)
【1】给加点字注音:
(1)阐释(______) (2)稚拙(______) (3)臃肿(_______) (4)贬低(______)
【2】文章讲诉了“我的语文老师”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述。
【3】请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删去,再与原句比较,说说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她的桌子上
【4】“我记得自己不是轻轻地把她的门敲开,而几乎是用脚把她的门踢开的。”这里为什么强调门是被“踢”开的?
【5】文中两次写到“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请结合语境,说说这两个句子分别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6】结合选文,说说“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7】曹文轩,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2016年4月4日获“国际安徒生奖”,请联系作者的成就,说说你对文末划线句子的理解。
10、小说阅读
茶之殇
顾文显
①客人在小木桌前坐下,黄阿财把一盏茶双手奉上。
②好茶!客人失声赞叹,他轻吹了一下茶雾,眯着眼凑近茶盏,一副怡然享受的神情。片刻,才用嘴唇沾了下茶汁,细品再呷,再品;然后,饮一大口,微闭上眼,良久不出声。
③黄阿财紧张得如同一个等待判决的囚徒,大气不出。他想知道这位行止不俗的客人如何评价他的茶,却又不敢问,对方如果说出他最怕听的话,他情何以堪。
④“神品!”客人到底还是开了口,“好茶呀。此茶生于赤土地,日光温而不炽,早晚露水充足,当为茶林南边面临池塘,雾气蒸腾又被微风吹拂,围绕茶林……”
⑤“太对了!”黄阿财眼睛大了一圈。
⑥“此茶是明前茶,可惜釆摘时淋了雨水。”
⑦黄阿财皱起眉头回忆,果然路途遇雨,尽管他把蓑衣蒙在茶篓上,可下坡时摔了一跤,蓑衣从茶篓上滑落,茶叶可不就淋了点雨。
⑧“先生真是神人。”
⑨“神人不敢,对茶略知一二吧。”客人微笑,“你这水也好,是山泉,山高至少五丈。”的确如此!黄阿财佩服得五体投地。
⑩客人边品茶,边点评,黄阿财不断换茶、换水,客人沾唇便点破,这茶长处在哪儿,瑕疵在哪儿,甚至烧水用的什么壶,壶中水多滚了片刻都一一细数,如亲眼所见。
⑾黄阿财活到四十多岁,接触的茶客不计其数,从来没见到甚至没想到有如此识茶的奇人,夸奖他的茶比夸奖他的儿女都让他欣慰,并且,人家夸得是如此得体。
⑿两人真是相见很晚,话题离不开的就是个茶字。于是,客人提议,结拜为异性兄弟吧,黄阿时求之不得呀。
⒀“茶有高贵雅洁出世的气质,贤弟所植茶树,处处凝结心血,这茶如被皇上看到封为赏品。”到此时客人才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他原来是途经此处去北方上任的知府!
⒁仁兄离开,黄阿财送上最好的茶,两人紧紧拥抱,泪洒襟袍。
⒂黄阿财对茶又多了些认识,他一片心思越发用在了茶上,他牢记对仁兄的承诺,分手之后,终日盼啊盼,直盼到新茶下来,必把最好的茶以祖传秘方密封,托商旅捎去北方,请仁兄品尝到他做弟弟的一片心意,哥哥也捎回一些北方的土产作为答谢。
⒃茶成了兄弟传送情谊的使者。
⒄一晃五年过去了。
⒅苦哇,少了茶,知音信息不知;而有了茶,渴望见面的感觉日炽,黄阿财一天比一天更思念仁兄。最后,达到茶饭无心的地步。他带上最精心采摘制作的好茶,亲自去北方探望兄长。黄阿财沿途只住鸡毛小店,饭后,旅客们并不马上入睡,大家天南地北闲聊,渐渐地话题就转到了赃官身上,说某知府如何如何吃人不吐骨头,地皮刮掉三分,百姓怨声载道……一时听得呆了,那赃官不正是他以茶相知,朝思暮想的仁兄吗?
⒆黄阿财如何肯信这道听途说,仁兄品性高洁,言行卓尔不凡,不入俗流,必是有人因妒生很,中伤于他。他次日起大早赶路,把双耳用棉团塞上,不听那些流言蜚语。
⒇然而塞住耳朵,却不能捂住双眼。道入仁兄管的境内,黄阿财看到的是田地荒芜,满目苍凉,路人骨瘦如柴,有许多更是拄棍挎筐外出乞计。他把棉团扯出,这回灌入双耳的全是诅咒他那仁兄的恶言恶语,人们把那位知府称作瘟神,家家茅房里竖着一块木牌,写着“瘟君正位”……
㉑黄阿财浊泪如雨。
㉒为什么还要面见本人验证呢,把辖下的百姓治理到如此贫穷,此官不杀,天理何在?然而,这不是他一个百姓能做到的。
㉓黄阿财再不向前一步,他找了个无人管理的臭水塘,把茶叶丢进污水里,嘴里喃喃道:“他本来可能是一撮好茶,只不过经世俗这浊水浸泡,并且泡得太久,味道焉能不变……”
㉔黄阿财回乡,一把火将茶林点燃,乡邻们谁也劝不住。
(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第11期)
【1】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可以有不同的角度,请按下面的提示,在方框内填写内容。
(1)按“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情节结构来梳理。
客人品茶,阿财紧张——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阿财回乡,火燃茶林
(2)按“期待一破灭”的心理线索来梳理。
黄阿财渴望与兄长见面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
【2】知府是个“吃人不吐骨头,地皮刮掉三分,百姓怨声载道”的赃官。但文章前半部分却花费大量笔墨写知府如何品茶,如何点评。你觉得本文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
知识卡片:铺陈是一种写作手法,也称铺叙、陈述,即对某一事物详细地、反复地描写叙述。它的好处是能淋漓尽致地描绘事物,丰富细腻地表达情感,为文章蓄势。
【3】下面这段文字是原文的结尾,有人认为没有这个结尾,文章更简洁;也有人认为,有这个结尾,文章的主旨更明确,对此,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
乡邻们说,茶无非是棵树。他说,不,树通人性,当年那赃官在茶林中行走,经他沾染的茶就算再醇,也为欺世之味,不毁掉重植,他情何以堪!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超重
①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地挤在一起。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②不时有孩子进到里面去办理登机手续,家长只能够站在候机厅里等,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都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不时便又看见有孩子匆匆地从里面走出来,给家长一个渴望中的喜悦。不过,我发现,匆匆出来的孩子大多并不是为了和送行的父母再一次告别,也很少见到有依依不舍的场面。
③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凉鞋露出的脚趾涂着鲜艳的豆蔻,这样风韵犹存的女人,在我们的电视剧里一般还要在男人怀里撒娇呢。现在,她像是只温顺的猫,眼神有些茫然。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只听见她问:“超了多少?”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10公斤!”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这样肆无忌惮。听口音,是南方人。
④于是,我看见母亲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那是一大一小赭黄色的两个名牌箱。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囔着:“这也带!”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囔一句:“这也带!”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出来:“什么都带!”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接着下手往箱底伸了,只听见母亲叫了声:“被子呀,你也不带了!”
⑤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噘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说:“10公斤差不多了,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儿子不再扔东西了,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本来化得很好的妆的脸上,因出汗而显出些许的斑纹。“先去试试再说。”我接着对那个儿子说,他开始收拾箱子,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儿子推着行李车走了,我问那位母亲孩子去哪里,她告诉我去英国读书。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地摊了一地。
⑥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严重超重!”父亲和刚才那位母亲一样,立刻蹲下身子,替女儿打开行李箱。我一看,箱子里几乎全是吃的东西,而且全是麻辣食品,不用说,来自四川。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女儿站在那里,用手扇着风,抹着脸上的汗,说着:“这都是我想带的呀!”这让父亲为难了,倒是母亲在旁边发话了:“把那些腊肠都拿出来吧,那玩意占分量。”父亲拿出了好几袋腊肠,又拿出好几管牙膏、一大罐营养品和几件棉衣,再盖箱子的时候,鼓囊囊的箱子瘪下去一大块。女儿风摆柳枝般推着车走了,我悄悄地问那位母亲这是去哪儿,她说是去法国读书。
⑦有的独生子女,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养儿方知父母恩,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龄。
⑧超重的难道仅仅是物品吗?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
(作者:肖复兴,文章有删改)
【1】第①段的场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1)结合语境,说说第③段加点词语的含义。
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这样肆无忌惮。
(2)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
父亲和刚才那位母亲一样,立刻蹲下身子,替女儿打开行李箱。
【3】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第⑧段画线句的含义。
【4】小说以“超重”为题,请探究以此为题目的好处。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戏剧之父易卜生曾经告诫后人:“你的最大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相信你有过把自己铸造成器的种种努力,一定也见过同样专心致志铸造自己的同学或朋友。回顾过往,铸造成器的路上有艰险,但走着走着,花就开了。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以“走着走着,花就开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确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