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表达或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现在想来,她对我的爱好文学、接近文学产生了多么有益的影响”这句话有语序问题。
B.“他给我讲了怎么在草原上捕狼、驯狼、以及狼和人战斗。”这个句子的结构完整。
C.“止咳祛痰片,它的主要成分是由桔梗、贝母等材料配制而成的”这个句子的语病是句式杂糅。
D.“别人云亦云。”“你真是我们的开心果!”这两句分别是祈使句和感叹句。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想到半期考试成绩的退步,面对妈妈做的丰盛晚餐,我更是触目伤怀,难以下咽。
B. 对那种虚假的乞讨者,我们也要做到“为富不仁”,以免上当受骗。
C. 沉迷手机游戏的风气在班级潜滋暗长,我们要警策自己,不要让手机毁掉自己的前程。
D. 老师把试卷发给我们,提醒我们要自出心裁,认真审题后再作答。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有些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购置了多功能电话手表,是一种可以双向通话,能准确定位,并具有防水功能的电子设备。
B.随着郧阳区共享单车的广泛使用,怎样规范停放成为群众谈论热议的话题。
C.我们的先辈开启了丝绸之路,开辟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
D.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空军五项低空三角导航飞行比赛将于19日举行。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丰富的知识和健康的身体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B. 红花还需绿叶扶持,离开大家的共同努力,你就是有三头六臂,这件事也办不成。
C. 得知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行径后,她急匆匆地责问他:“你为什么心口如一?”
D. 事实胜于雄辩,你再强词夺理,也改变不了大家的信念。
5、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即求取,“采”即采摘,“芼”即挑选,几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女子的勤劳。
B.“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实写青年与意中人热恋的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
C.“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出了男子追求女子没有达到目的时苦闷、焦灼的心情。
D.本诗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热烈浓郁。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6、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独学而无友, 。
② ,智者见智。
③ ,草色入帘青。
④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⑤范仲淹的《渔家傲》中运用典故表现作者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的词句是: , 。
⑥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实虚结合写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经典,传承精神,一段段故事真挚动人。
(材料一)
这支部队还发现过一片玉米地,玉米已经接近成熟,官兵们喜出望外,但得到的命令是:不准吃地里的玉米。经过再次请示,被允许摘一点玉米叶子,饿急了的官兵们便在地边支上锅开始煮玉米叶。正煮着,在玉米地里藏了很久的主人来了,是一位藏族老阿妈。她揭开红军的锅,看见锅里煮的玉米叶子后,回家端来一大盆煮熟的玉米送给红军。连司务队长给了老人三块大洋,官兵们这才开始狼吞虎咽吃起来,看得老阿妈在一旁直抹眼泪。
(选自《长征》)
(材料二)
他们睡在硬炕上,甚至没有草甸,每人只有一条棉毯——然而这些房间却相当清洁整齐。
由班到团,在运动、军事训练、政治常识、识字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集体竞赛中,都颁发奖旗。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红军战士的生活》)
(材料三)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大渡河英雄》)
材料一中的作者是 ________________,材料三中的事件是 ________________ 从三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________________的队伍。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洞察世情的金庸
郑培凯
一提到金庸,那些想象世界的人物就鲜活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光明磊落的郭靖、风流洒脱的令孤冲、义薄云天的萧峰、阴狠毒辣的欧阳锋……金庸的小说,提供了观察现世情态的一面镜子,令人读来,像是阅尽了千古众生相。
与金庸的本尊查良镛先生相识,是我来了香港之后。最初的印象是他寡言慎行,与我长期印象中笔锋犀利的大侠迥然不同。来往渐多,开怀畅叙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他有点口拙,不像他小说时白那么词锋犀利。他不善于公开演讲,也很少在公众场合发表议论,这与他撰写报纸社论,评论天下大事,针眨时政的深刻与聪赛,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饶宗颐先生米寿之时,创价学会为他举办了“学艺双携”书画大展,特别邀请了查先生做开幕致辞。查先生个头不大,上台时虽然有些紧张,但是带着亲切的微笑,风度倒是儒雅。他一开口就说:“饶宗颐先生是我在香港最佩服的人。”说完之后,顿了一下,好像想起这句话使用了最高级的形容词,把饶先生捧成了香港至尊,有点不妥,接着补了一句:“我是说,他是我最佩服的人之一”又顿了一下,大概觉得补充得也不妥,似乎贬低了饶公在他心目中的真正地位,再追加了一段说明:“香港有很多人,我都佩服。在不同领域都有了不起的人,都是我最佩服的。饶先生是在学术文化艺术领域,让我最佩服的人。”满场的来宾,都屏息听着查先生站在台上不断自我修正,显得十分尴尬。
查先生拙于口头言辞,却是个思想锋利的人。他聪明绝顶,时常冒出一句你做梦也想不到的妙语,让人感到他不但学养过人,而且充满了非凡的想象谐趣。有一次朋友聚会,有位穿着时髦的女士,从台湾买了件鲜绿色的对襟棉袄,穿在身上,的确靓丽出众。她摆了几个美妙的pose,轻盈地转过身来,查先生突然莞尔一笑,说“后面可以加个‘勇’字”,使我几乎喷出饭来。不禁让我想到古代也有些才华盖世的文学家,善于著书,却拙于口辩。《史记》记载韩非:“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司马迁描写司马相如,则是“口吃而善著书”;《汉书》说扬雄,是“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这些不世出的古人,应该与查先生都属“妙手著文章”的文人,与苏秦、张仪那样的纵横家大异其趣。认识了查先生之后,才了解,有的人真是天生的大巧若拙。
我与查先生有同好,就是喜爱昆曲,不只爱好昆曲的高雅,更喜欢那种慢条斯理的悠游与闲适。每次邀约,他一定高高兴兴应约前来,而且经常是早到一个小时,安安静静,像小学生等着上课钟声一样,丝毫不嫌等待时间的漫长。有次问他为什么那么早就赶来?他回答说,塞车误戏,岂不失算?后来我问他,怎么喜欢上昆曲的?他说,小时候在海宁,家里上上下下都喜欢听戏,一家大小,到了晚上休闲,都唱昆曲,就像现代人在家里唱卡拉 OK那样,从小习惯了,就会牵动乡情,让他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岁月。
查先生虽然退休,时间比较容易自由支配,但还是有偶尔无法前来看戏的时候。有一次我又邀他观赏昆曲,他犹犹豫像地告诉我,这次来不了,但要先请我吃饭,可否先给他一张戏单,让他过个干瘾。我便拿出素雅的笺纸,用工整的小楷抄了三天的剧目,还抄了饰演者名字,整整齐齐写了两三张纸,写得像从前的戏单那样.吃饭时我交给查先生,他仔细看了一遮,笑了笑,小心翼翼折成四折,放进上衣口袋里,说这次只好自己想象演出的情景了。
查先生看戏的时候,十分安静,偶尔也会莞尔一笑。大多数时间,他都静静地欣赏,或许是心境已经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看戏也如同观察世情,人世多少悲欢离合,多少喜怒哀乐,都在唱做之中,如水中月,如镜中花。
(选自《文汇报》2018年12月08日,有删改)
【1】作者认为金庸是一个“洞察世情”的人,依据何在?
【2】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查先生致辞这件事。
【3】文中两处写到查先生“莞尔一笑”,各有什么用意?
【4】称呼的变化体现情感的不同,请揣摩作者在文中对主人公的称呼由“金庸”变为“查先生”所体现的不同情感。
【5】本文第四段与下面的语段都写了与朋友邀约相聚,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坐了下来。雨下大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汪曾祺《昆明的雨》
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写作。
刚上七年级的表弟放学后在家里吐槽,说名著阅读考试就只有几分,老师和学生花那么多力气在名著阅读上,简直是得不偿失。听到后,你打算写一封信给表弟,让他提高对名著阅读的认识,并劝说他多阅读。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不少于600字;③避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