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黄石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相关文学常识的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峡》——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

B.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

C. 《与朱元思书》——吴均——唐朝文学家、史学家

D.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南朝齐梁思想家

2、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下船,舟子喃喃曰:“说相公痴,有痴相公者!”

A. 及:到了……的时候   B. 莫:不要   C. 更:更加   D. 似:象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 的。有些人,就上天创造的毛坯而言, 是没有魅力的, 是有缺陷而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 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

A.造就   也许   甚至   当然

B.养就   因为   所以   虽然

C.养就   因为   所以   即使

D.造就   也许   甚至   虽然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慢(dài)       默(xiān)     发(méng)     气喘吁(xū)

B.偏(pì)        (bàn)     (wǎng)       销声迹(nì)

C.带(xié)       (yán)     暗(huì)          形文字(xiē)

D.旋(wò)       (lù)       (sù)            然醒悟(mù)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为了纪念诗人汪国真,某班围绕他的一首诗开展诗歌诵读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只要春天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

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只要生命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涪身茫茫沙漠

只要明天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冬雪终会慢慢融化

春雷定将滚滚而来

(1)朗诵诗歌耍把握节奏,请用“/”为下面诗句标明停顿,(要求:只标两处,标在恰当位置)

纵使陷身茫茫沙漠

(2)调皮的天天将抄在黑板上的诗悄悄擦去了一句请根据诗内容和句式的特点,发押:想象,在横线上补写。

(3)为了便于诵读,请按照第三节画线句子的句式改写第一节的画线句子。

⑷真真最近考试失利,意忐有邱消沉n作为好友的你,请结合这存诗的内容劝劝他,让他振作起来。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现代诗歌填空

树梢树枝树根根,____________________,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贺敬之《回延安》)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根据《昆虫记》的内容,完成以下题目。

(1)有些昆虫在交配后雌性会将雄性吃掉,下列不属于此类昆虫的是_____

A.螳螂   B.金步甲   C.圣甲虫   D.朗格多克蝎

(2)_______(昆虫名)是最小最小的食肉动物,它捕猎时相当狠毒,先对蜗牛施以麻醉,然后,对之下口,美餐一顿。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成语里有歌声

①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的风采。

②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于是,便有人用“引亢高歌”来描述其情状。歌声亮传播远,又有人用“响遏行云”形容赞美这嘹亮的歌声。“响遏行云”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篇,是说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秦青为师学习歌唱。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老师知其想法,未作劝阻,并摆酒为他送行。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满怀惜别之情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薛谭见此大吃一惊,深感自己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留下他继续学习。

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

④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余音绕梁”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汤问》篇。说的是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她的歌声哀婉悦耳,使人们张大嘴,听得出神。直到韩娥走了很久时间,听者的嘴巴还未闭上。她那优美的歌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古人唱歌还十分讲究节拍韵律。“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有眼”这三条成语即是。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从成语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这便是“移宫换羽”和“引商刻羽”两成语播出的音响。“移宫换羽”的意思是先唱原宫调,后再转换唱羽调,相当于现在的“1”大调转为“6”小调,这显然是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演唱需有一定的音乐造诣。而且,从这些文献中,还知道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两大流派。当时楚国的歌曲中有两首很有名气,那就是《阳春》和《白雪》。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涤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均属于较高级的音乐。于是,便产生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两个成语,后泛指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

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成语“高山流水”(见于《列子·汤问》)记载此事,传为美谈:春秋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善于弹琴。一个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兴弹起琴来,意境表现高山。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抬头一看,见迎面走来一人,相貌平常。伯牙未加理会,又弹一曲,意境表现流水。曲音未绝,来人朗声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十分吃惊,起身施礼,得知此人叫钟子期。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知音”。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几千年前,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弹《高山流水》,而《高山流水》并没有因伯牙不弹而失去知音,它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珍品。

⑦古人还悟出了音乐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歌声迷惑敌人、涣散敌方军心。成语“四面楚歌”的声波将真情传递:楚汉相争时,楚军被围垓下。一天夜里,项羽听到汉军中的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觉得楚地全被汉军占领,十分惊恐。“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它为刘邦打败项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⑧从摘引的部分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可以知晓古人与音乐的美丽传说,证实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1第①段和第⑧段首尾照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细读这两段文字,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2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3第⑤段“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这句话中的“相传”能否去掉?为什么?

4下列对详细介绍四个成语在说明语段中所起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详细介绍“响遏行云”是为了说明古人唱歌时歌声亮传播远。

B. 详细介绍“余音绕梁”是为了说明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

C. 详细介绍“高山流水”是为了印证俞伯牙与钟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了“知音”。

D. 详细介绍“阳春白雪”是为了说明我国古代就有高雅音乐。

5以下从第③⑤⑥段中摘出的句子,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与其他两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

B. 从成语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

C. 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按要求写作。

平凡的校园一隅、偏僻的小路尽头、简陋的街头小摊……你可曾留意过?在这些不被人们注意的角落里,往往也有温暖的故事,这些故事也许会让你惊讶、感动,甚至震撼。

请以“藏在角落里的温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2)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