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仙桃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词语中,##dot## 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催枯拉朽       为富不仁       殚精竭虑       天真烂漫

B.深恶痛急       喝采连连       杳无音迅       任劳任怨

C.标至可人       出言不逊       合颜悦色       精疲力尽

D.器宇轩昂       成群结对       不啜劳作       诚惶诚恐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亢的腰鼓声戛然而止,世界立刻归于宁静。

B.春日融融,草长莺飞,大地上处处生机勃勃。

C.在工作上,他目空一切,谦虚谨慎,一点也不眼高手低。

D.海枯石烂,沧海桑田……时间的脚印永远保存在岩石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次去香港适值秋天,天气不那么炎热。

B.让所有的微笑在快乐里徜徉而行,不让任何微笑滞留在生命的罅隙处。

C.他待人温和有礼,口才极佳,真是一个不逊的人啊!

D.这位得奖青年果然长得相貌堂堂,在同伴中鹤立鸡群,十分引人注目。

4、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春,是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   ;一阵杜鹃啼,   ;一阵风起,  

①就猛然间惊醒了一山桃花

②便让每一棵柳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的飞絮

③则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①③②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句,诗人用“亭亭”描写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简洁生动。

B.诗中以“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两个“一何”使抒情意味更浓厚。

C.“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既写出松树成长环境的严酷,又体现青松“端正”的本性。

D.本诗是一首送别诗,情深意长。它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在见长。

【2】诗中松柏的“本性”是什么?诗人写松柏“本性”的目的是什么?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文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2)孤山寺北贾亭西,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野望》中,使用对偶手法,描写一派秋意正浓,山景优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钱塘湖春行》中,最能给人以联想和想象,让诗人流连忘返之情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牧的《赤壁》中,引出历史,抒发感慨之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tone colour(音色)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登峰顶。

结合这段文字,说说傅雷是怎样教育儿子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大美田园

王本道

①千百年来,“田园”这两个字,在国人的思想情感与文化积淀中有着特殊的意蕴。虽然自幼在城里长大,但自打脱离童稚后,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乘车驶离市区,眼前出现坦荡开阔的原野,宁静旷达的村落,袅袅升空的炊烟,我的心总会沉入一场迷离缥纱的梦境。对田园的眷恋,已经深入我的骨髓。

②今年入夏以来,我约了三两好友,利用休息日出离市区,每天踏着晨光,映着朝霞,在辽宁盘锦水乡徜徉。这里一马平川,坦荡如砥,河流交错如织。在稻田间的阡陌穿行,清风徐来,水波澹荡,周遭世界绿得无拘无束,飞扬洒脱,一缕缕甜丝丝的清香在微风吹拂下掠过鼻翼。那是正在生长的庄稼的芬芳,草木的芬芳,并夹带着泥土的芬芳,田园岁月的纯净与醇厚,是这些气息的混合。田水清清,粉蝶纷飞,阳光浑朴天真,稻秧恣意茁长。虽然还没有到水稻扬花的季节,但可以想象出一束像稻穗上那朵朵乳白色小花的淡雅,它在农民的心里有种淳朴的香甜。虽然是绿肥红瘦的盛夏,但是原野上却不乏有高低错落的野花,鲜红、橘红、粉红、淡紫、洁白,星星点点,缠缠绵绵,与天边稀疏的云朵连成了一片。身旁的沟渠里,田水在哗哗地流淌,时而有青蛙呱呱的叫声传来,这情景很容易让人想到以往在电影里或图画上看到的江南水乡:一位农人头戴斗笠,手牵一头水牛徐徐而行,稻田中倒映着老人和水牛移动的身影,姗姗可爱。据唐人《云仙杂记》记载:“渊明尝闻田水声,倚仗久听,叹曰:‘秫稻已秀,翠色染人,时剖胸襟,一洗荆棘,此水过吾师丈人矣。’”耳听水流潺潺,满目翠色莹莹,令他身心顿爽。

③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有着深厚的田园情结,无是“采菊水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麻”,都无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一种理想生存方式的诗意表现。具有共同文化传统的人们都有共同的生存态度,即使离开故土,但其心灵深处依然有一种执拗的田园情结。人们如眷念母亲一样地眷念田园,不仅仅因为那是自己的家园,那里有自己的亲人,还因那里有着熟悉的青山秀水,有弥漫着庄稼成熟气味的田垄。田园承载着记忆,承载着乡愁,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之根,是血脉和心灵的安住之所。

④临近中午,我们走出水光潋滟、一碧万顷的田畴,进入一片芦荡之中。此时,天空焕发出这个季节惬意的火热和光辉。放眼四顾,稠密的芦苇,连绵在天地之间。走在芦的小径上,苇叶葱茏,宛如青纱织成的帐幔;清风吹拂,芦杆摇曳,发出的沙沙声伴着潺潺的水声,合成一支美妙动听的乐曲。我们置身其中只能看见头顶的一线蓝天。行进之中,芦荡深处不断“扑棱棱”地飞出一只只大鸟,朋友告诉我说,眼前飞起又旋即隐没的是白鹭,而那直翔云天的是芦鹰……“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诗人描绘田园风光的诗句真的是浮动着颜色呢!

⑤我暗忖,无论是陶渊明、孟浩然等古代的田园诗人,抑或是当今世界的后来人,憧憬田园之美历来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这是一种对拜物的、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的否定,对那种真正人性的、朴素的、自然的人生理想的呼唤。从这个意义上说,田园不仅可以“养目”,更可以“洗心”“养心”。

⑥正午过后,我们离开水乡。夏日的碧眼在嫣然的云朵间笑意盈盈,阳光在无垠的天地间迷离闪烁。此时,我心中长满了馥郁的鲜花,萋萋的芳草,浓密的庄稼……

(选自《天津日报》2020年8月11日,有改动)

【1】下面是对本文思路的梳理,请你根据第②段和第④段,在方框中补上合适的内容。

【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词句。

(1)虽然是绿肥红瘦的盛夏,但是原野上却不乏有高低错落的野花。(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

(2)走在芦荡的小径上,苇叶葱茏,宛如青纱织成的帐慢;清风吹拂,芦杆摇曳,发出的沙沙声伴着潺潺的水声,合成一支美妙动听的乐曲。(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的妙处)

【3】散文朗读要有一定的技巧。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朗读设计(“·”表重读,“”表停顿,“→”表稍稍延长),请选出设计不恰当的一处( )

【4】文中说,中国人心中始终有一种田园情结田园可以“洗心”“养心”。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全文和你的生活体验谈一谈。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请以“餐桌上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以记叙描写为主,可兼用其他表达方式。2、内容充实,行文流畅,能够表达出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