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B.因为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原因,《朗读者》节目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C.同学们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了自身的素养。
D.政府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让公立医院逐步回归公益性,切实减轻了患者。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归省(xǐnɡ) 两颊(xiá) 晦暗 惧惮
B.怠慢(dài) 糜子(mí) 眼眶 斡旋
C.蓦然(mò) 磅礴(pánɡ) 纨绔 严峻
D.怅惘(wǎnɡ) 褪色(tuì) 潦原 恬静
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所谓学习,不一定限于书本或是某种技术,随时随地学习,这是不断提升自我的不二法门。
B.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产生小的灵感,就要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C.我国政府有坚定的反腐决心,就算追溯到天涯海角,也要将腐败分子缉拿归案,绳之以法。
D.受雾霾天气影响,远处的高楼大厦模糊不清,简直就是海市蜃楼。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倔强(juè) 挑衅(xìn) 遏制(jié) 络绎不绝(yì)
B.踌躇(zhù) 遒劲(jìn) 旌旗(jīng) 杳无消息(yǎo)
C.虬枝(qiú) 推崇(chóng) 斟酌(zhēn) 恹恹欲睡(yān)
D.冗长(rǒng) 洗涤(tiáo) 濒临(bīn) 潜滋暗长(qiǎn)
5、阅读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运用了____修辞,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
【2】下列对诗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气势磅礴而豪迈,想象丰富而奇特,一反李清照婉约词风。
B.“路长嗟日暮”表现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经历和上下求索的情怀。
C.“学诗谩有惊人句”流露词人对自己创作的不满和对诗歌艺术的孜孜追求。
D.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隐含对现实的失望,对理想的向往。
【3】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词的上片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
6、根据课文默写
① ,一览众山小。
②几处早莺争暖树, 。
③报君黄金台上意, 。
④无限河山泪, 。
⑤ ,甲光向日金鳞开。
⑥ ,自缘身在最高层。
⑦造化钟神秀 。
⑧ , 灵旗空际看。
⑨ , ,盖竹柏影也
7、《西游记》中的小白龙原来是西海龙王敖闰殿下的三太子,他因何被贬下凡?后来,又因何事被菩萨点化而变成白龙马,皈依佛门,载乘唐僧去西天取经?
8、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锦诗之美
——记敦煌研究院女院长樊锦诗
①樊锦诗,一个女人的名字,让人遐想到锦缎、诗歌、华丽纷披的美丽。四十余年过去,她的名字,却在大风沙里生长为一种精神。
②四十余年前,樊锦诗从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这个面庞秀气的上海姑娘,把父亲劝阻的信压在箱底,抛却繁华的都市生活,执意来到敦煌研究院工作。
③文艺片里的丝绸之路,总看见欢乐的西部人弹着冬不拉,唱着小调,漂亮的女子献上洁白的哈达……这不过是真实的谎言,西部人把生活的背景归纳成两个字:荒凉。
④那时,戈壁滩人烟稀少,走上几十里路也碰不见一个人,沙子的地表温度高达70摄氏度,低达零下30度。莫高窟内极尽辉煌,鬼斧神工,洞外却是灰土蒙蒙,孤苦伶仃。人总要走出艺术的洞,柴米油盐地生活啊!
⑤水是碱性的,樊锦诗总洗不干净头发。没有屋子住,就在附近的小庙凑合。土炕土凳土桌,吃饭的时候起风,灰尘就呛到肺里。一个月也去不了一回城里,读书读报简直奢侈。
⑥有晚洞外传来狼啸。她吓得整晚睡不着,次日才发现,洞外原来拴着一头不安分的驴子。那时她也不过是个小姑娘,单调寂寞的日子几近让她窒息。但她不走。敦煌壁画的大气之美使她折服,而壁画雕塑自然的老化破损、被盗窃的空白痕迹更使她心疼。这迫使她留下,她要以自己柔弱的坚韧保护敦煌。
⑦多年来,樊锦诗沉浸在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当中。保护、研究、思考、发扬画在石头上、刻在窑洞里的大美,乐不思蜀。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朝前期的分期断代,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⑧这些年,樊锦诗把自己的先生也从武汉拽到了敦煌,风雨兼程,同甘共苦。
⑨流年似水,青丝变白发。听说有些女同学信誓旦旦要来敦煌,樊锦诗就紧张:“人很难真的和艺术过一辈子。我怕她们太苦……回头一想啊,我是三不像,一不是管理出身,不像院长;二没有坚持专业,耽搁了北大那几年;三不是贤妻良母,孩子受了很多委屈,亏欠家庭太多。”
⑩那场特殊的媒体见面会,就在石窟之外。樊锦诗扯扯普通的青布罩衫,犹如邻居慈祥而抱愧的老太太。旁边的听众却在感慨:“一个地道的上海女人,完全是浓重的西北口音了。”
⑪那她为什么坚持留下?
⑫“你们看夜色中的莫高窟,宁静、圣洁。我老说有一种魅力,一个极大的吸引力在吸引着我。愿意留下,死心塌地地留下,慢慢地就上升到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保护不好真是千古罪人。”“许多人都这样,一些老先生。你像常院长、段先生他们来的时候,有的比我还小,20岁左右。然而来了之后,一辈子默默无闻。被打成右派,还持续去画画,仍是一丝不苟地画。他就觉得这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没有这部分,他就没支撑了,并且他画的时候也是在跟古代的艺术家交流。震撼在哪儿呢?奥妙在哪儿呢?神秘在哪儿呢?就是他们的工作。就是用他们的青春,用他们的画,一点一点地实现人生价值。现在都年老了,八十岁、七十多岁。还想着敦煌,还要回来。他就觉得这是他真实的家。”
⑬听她坦然安静地说着这话,将四十余年的艰辛和孤独轻轻带过,听众心里各是滋味。戈壁风沙龙卷虎啸,改变了她的吴侬软语、青丝春颜,却赠与她别样的洒脱和旷达,和常人不能体验的幸福。
⑭西部人称敦煌研究院的这位女院长是西部守护神。只有神,才有这样的意志。
⑮月光下的她,不是神,如诗歌,如锦缎,具有华丽纷披的美丽。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中“这不过是真实的谎言”,其意是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文艺片里“欢乐的西部人弹着冬不拉,唱着小调,漂亮的女子献上洁白的哈达”的场景。
B.第④段中描绘戈壁滩的人烟稀少、莫高窟外的灰土蒙蒙,是为了反衬“莫高窟内极尽辉煌,鬼斧神工”的艺术之美。
C.第⑪段作者提出“那她为什么坚持留下”的问题,第⑫段通过樊锦诗对本人与一些老先生的介绍、感受等,间接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D.在樊锦诗、常院长、段先生等人看来,守护莫高窟是高尚永恒的事业,一代代敦煌人正在为这事业默默奋斗,奉献一生。
【2】第⑩段中写“那场特殊的媒体见面会”时,为什么要写听众的感慨?
【3】题目是“锦诗之美”,请概括出樊锦诗的美丽之处。
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爱是一种博大而深厚的情怀,生活中的每一时刻、每一空间都有爱的存在。给亲人一个拥抱,为沮丧的朋友送去一份鼓励,给风雨中的清洁工递上一把雨伞,为社区老人义务服务……善待他人,真心付出,你会发现,你也收获了很多很多。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以“爱的力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紧扣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 600 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