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各句中,冒号作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B.我们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

C.同志们、朋友们:现在开会了。……

D.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2、下列诗句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

A.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B.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桂鱼肥。

C.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鲑鱼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最不放心的是家庭和谐问题,尽管他临终谆谆嘱咐,长子也“承涕自任”,但最后仍不免兄弟阋墙,家庭失和,落一个让人唏嘘不已的结局。

B.也许有人认为唐代王维除了作诗之外身无长物,其实,王维的画也是作得不错的。

C.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空霹雳,如同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间变成一块不名一钱的瓦片。

D.有些同学为了在平时多挤出一些时间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于是拼命地开夜车,不运动,不交往……真是想尽了办法,无所不为。这样是不行的,学习要讲科学。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网络的百舸争流中,网红的草根气息非常浓郁,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的“高大上”,网红浑身上下充满着草根色彩,让大众一下子引为“知己”。(  ),可以说,“成也网络,败也网络”。网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放大,与网民的审美、欲望、审丑、娱乐、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如今的文化圈,特别是大众文化圈,已经不再单纯。电影、电视、文学、音乐、传统艺术等,这些领域需要综合性的文化沉淀,而平民狂欢造就的网红更多地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喧嚣的泡沫”。多元化时代,有人看厌了喧嚣和浮华而备感失望,也有人因为数不清的自由选择而____。网红可以说是“应时而生”,无数普通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解构了许多现实社会的边际与禁忌,重构了一个______的世界,“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对待网红,给他们创造更加开阔的空间,没有必要一味____。对网红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应该______和干预,而应该留给市场进行调节,并在大众审美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促进网红自身的进步与成熟”。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此,网红的成功捷径,决定了他们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B.因为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所以网红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C.不过,因为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网红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D.不过,网红的成功捷径,决定了他们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5、下列四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现象,选出与例句加点字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

例:俊采

A.吴会于云间 B.宾主尽东南之 C.雄州 D.三江而五湖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武汉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

记者 李昌建 徐伯行

一月二百贫困户,四百五百刚够用,千儿八百是扮酷,两千三千是大户。某高校网站上的顺口溜,反映出大学生消费水平的差异性。

小李是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他表示自己从来不亏待自己,花钱比较大手大脚。他简单向记者介绍了一下他的日常开销——一天饮食4060元,平日衣服给洗衣店1020/周;平日杂七杂八的120/月,在外上网一个月也要几百块。每个星期还要留200元机动资金出去玩。记者简单算了一下,小李一个月的生活费大概是1850元。

而同样是大二学生的小张,却表示自己一个月家里补贴300元就够了,运气好甚至不需要伸手找家里要钱。一个月大概需要800元左右,但自己在一些网站进行文字工作赚钱,一个月少说也有500元的收入,所以给家里的负担还是比较小的。

更多的学生,则介于小李和小张之间。记者对采访到的60余位学生月消费数据进行平均,980元是个中间数。

每月生活费给多少,才既能让孩子够用又不浪费?对于大学生的家长们来说是个问题。

陕西省宝鸡市的李女士,为奖励儿子考上了武汉大学,拿出多年的积蓄,给儿子买了手机、笔记本电脑,儿子也非常开心。很快,李女士又纠结起来——因为儿子的生活费。她原本计划一月给儿子800元的生活费,但儿子说不够,要求再添200元。李女士说,老公下岗,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自己的工资,一个月拿出1000元,负担太重了。她也害怕儿子手头钱多了,养成乱花钱的习惯;但不给吧,又怕钱不够花,委屈了儿子。

而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戴先生,对于儿子每月2400元的生活费,倒不是很介意。他儿子去年考上了武汉理工大学。开销是有点大,但是他从来没有一个人在外面生活过,也不懂得节约和计划用钱,慢慢就好了,不能让他受苦啊。

而湖南长沙的李先生表示,孩子大了,消费要有计划。他的女儿今年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李先生说,上学之前,已经带女儿来武汉实地考察了一番,最后按女儿报的数给生活费。当记者询问女儿究竟报了多少时,李先生笑着说:女儿报了个一千,我蛮开心的,还比较合理。不过随后李先生也补充了一下,如果女儿不够用,找家里要,当然也会给,天下哪有不心疼儿女的父母呢?

对于学生每月的花费,老师们是如何看待的?记者带着问卷调查报告,采访了一些高校的任课老师和辅导员。

“‘90明显在消费上高于80后了。有些学生实在是太敢花钱了,我真的不敢想他们如果没有钱该怎么办。一名辅导员感慨不已。但他表示,奢侈型消费的学生属于比较极端的例子,在校园中并不多见。学校不方便干涉学生的支出情况,只能做正确地引导。

中南民族大学钱文斌老师告诉记者,大学生主要是购买一些硬件设备比较花钱,比如笔记本电脑、MP4之类的,又由于缺乏理财的观念,花钱比较大手大脚。他建议父母一次不要给太多钱。大学生可以打一下工,既培养社会经验,又充实大学生活。

关于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有关专家也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博士吴一鸣表示,在中国,一向都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孩子考上大学了,就要钱给钱,要物买物,这不仅导致部分家庭财政透支,还容易使孩子养成大手大脚花钱、贪图享乐的坏习惯。大学生需要什么,应该靠自己打工挣钱去买,只有自己去体验过劳动的艰辛,经历过磨练,才更有利于今后的成长和更好地适应社会。

吴一鸣建议,应借鉴西方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做法,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合的环境即可。奢侈攀比要不得,盲目跟风要不得,提前消费要不得。要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选自2011910日《楚天金报》,有删改)

1)围绕大学生消费问题,记者调查了哪几个方面的人?除了大学生本身,为什么还要调查其他几个方面的人?

2)文中调查到的三位大学生家长在孩子消费问题上的态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作者在文中用了大量数字来说明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中的专家说,对于孩子的消费,中国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西方是再富也不能富孩子。作为一位未来的大学生,你赞成哪一种消费观念?请结合本文文意,谈谈你的看法。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引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

(2)韩愈《师说》中“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与《论语》中的“三人行,________

表述略异,却都告诫我们应有这样的学习态度;为人要谦虚,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3)《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关于天空接连发出疑问:天色深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面对别人的赞扬仍能保持理智,认为他的妻子赞扬他是因为“______________”,而客人赞扬他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苏轼描写曹操沿江东下时战船相连,旌旗招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相去万余里,______________。(《古诗十九首》)

(2)胡马依北风,______________。(《古诗十九首》)

(3)盈盈楼上女,______________。(《古诗十九首》)

(4)______________,游子不顾返。(《古诗十九首》)

(5)人生天地间,_______________。(《古诗十九首》)

(6)______________,磊磊涧中石。(《古诗十九首》)

(7)______________,郁郁园中柳。(《古诗十九首》)

(8)操千曲而后晓声,____________________。(刘勰《文心雕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全国广大青年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正如《论语·泰伯章》中的曾子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奋斗终身,死而后已。

(2)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黑格尔的名言“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任何教训”如出一辙。

(3)“雪”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但有时真假难分,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句以梨花写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一句则以雪写浪花。

11、名句默写。

(1)此地有崇山峻岭,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俯察品类之盛。

(3)及其所之既倦,______________,感慨系之矣。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南乡子·秋暮村居

纳兰性德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一片烟笼十里陂。

吠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布列整齐之意。一路行来,但见空谷寂静,遍山林木整齐布列。一个“齐”字,写出了木叶尽脱、山林空阔的暮秋山景。境界阔大,很有气势。

B.“试上小楼极目望”,词人眼中的景象很分明:“高低。一片烟笼十里陂”。这为下一个层次的推出提供了极佳的背景。

C.“吠”“鸣”声把词人从远处拉到了眼前,但是这“鸡鸣狗吠”并不是现实情状,词人把它当作一种情趣的寄托,一种精神的追求。

D.“东西”是“东方与西方”和“东边与西边”的空间方位,这个远山变幻而柴扉“独掩”的画意,表明词人需要的是“独掩”的与世隔绝的那份淡定。

(2)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 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煤,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

(《宋史.曹彬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B. 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C. 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D. 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禁旅,犹禁军。宋代苏辙《上皇帝书一封》:“而今世之惰兵莫如内郡之禁旅。”

B. 江南,长江之南面,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地域范畴不尽相同。宋朝的江南包括江西全境与皖南部分地区。

C. 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D. 薨,死。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算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彬不受馈赠,拒绝借公务而谋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 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又是皇上的亲戚,身边的人对他有所戒备。

C. 曹彬禀性淳厚,讨伐江南时,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 曹彬顾全大局,他明白太祖以使相为诱饵激励自己平定中原的心思,料到太祖不会兑现承诺,仍然出兵讨伐南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2)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微写作。

从下列诗人中任意选择你喜欢的一位,对其做出评价。要求:符合诗人的特征,至少从诗人的三首诗中分别引用一句诗,构成排比句,文段要完整,不超过150字。

陶渊明、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苏轼、李清照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