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2024年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古训是谁提出的?( )

A.孟子

B.荀子

C.孔子

D.老子

2、将下面四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受强热带风暴“飞燕”外围云系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时,福建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气温将突破40大关。明天高温天气还将继续扩张,并明显呈现出向北发展的趋势。

①不过“好景不长”,“燕子”飞走后,高温又迅速夺回阵地,今天白天,高温天气明显反弹

②14时监测资料显示,今日我国高温覆盖面积约57万平方千米,较昨日(13万平方千米)明显扩大

③昨日,我国南方地区高温天气明显减弱,成为近期最为凉爽的一天

④安徽东南部、江苏南部等地普遍出现35℃以上高温,其中江西中北部等地区气温将高达37℃~39℃

A.④①③②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④①②③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B.“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师为生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C.避讳,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或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

D.“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4、下列成语全都不正确的一组

①有人认为,谣言往“敏感”上靠,就可以占领话语权高地,谣言编的越“敏感”,辟谣者越会投鼠忌器。②欧洲杯决赛场上,随着葡萄牙前锋埃德尔在加赛时第100分钟的一脚劲射破门,整个球场顿时沸腾起来,葡萄牙球迷热情的欢呼声、叫喊声不绝如缕

③美国军队深陷中东,国内的恐怖分子又粉墨登场,在这时,没人会冲动到想要削弱国防开支的地步。

④成功必须经历风雨,没有人一步登上最高层,霍金的人生可谓五风十雨,但经历苦难的他终获成功。

⑤这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似乎放弃了纯粹的文学考量,开始把目光从修辞转向情怀,对作家中的“少数”乃至“例外”青眼相看。⑥因为事件的来龙去脉复杂繁琐,想要给读者解释清楚,就要长篇累牍,更无法将整个故事浓缩在140个字以内。

A. ①④⑤   B. ②③⑥   C. ②④⑥   D. ③⑤⑥

 

5、我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是在( )

A.西汉 B.三国 C.隋唐 D.明清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雪地上盛开的鲜花

李培俊

于山没想到,他和徒弟金娃会在这里见面。要知道主家同时还请了另一家唢呐班子,自己说什么也不会接这趟生意。

见了师傅,金娃也很惊奇。问过师傅的身体,家里情况,便没话说了。两个人猜出了主家今天的用意,心里都像灌了铅一样的沉重。

师徒二人是远近闻名的金唢呐,原来都在县剧团供职。那时候,师徒可谓春风得意,省里市里有重大活动,如果少了于山和金娃的唢呐演奏,简直就像塌了半边天,留下不少的遗憾。可剧团说不行就不行了,于山和金娃便从山巅上一下子跌进了深谷。他们都知道,不是哪个人的过错,也不是他们的技艺不行了,吹不好了。

于山和金娃各自拉起原来剧团的人马,成立了草台班子,挣几个吃饭钱勉强度日。由于各忙各的生意,师徒二人便少了来往。谁知今天却在湖桥镇上见了面。

上午九点,一位三十多岁的汉子走出大门,对于山和金娃说:今天这阵势你们已经看到了,两家班子同时搭台演出,目的只有一个,唱对台戏。汉子说着拿出一卷钞票,足有五千元,啪啪地在左手心甩打几下,说,谁赢了呢,这钱就是他的了。

于山看看金娃,金娃也看看师傅。他们从对方眼中都读出了对方的意思:谁都想得到这笔钱。这与对金钱的占有无关,也与师徒的情意无关。年到月尽,都想给穷了一年的伙计们多发几个,能让他们过个有滋有味的年。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金娃对师傅不好意思地点点头,那意思很明显:师傅,原谅弟子吧。

于山也对徒弟点点头,意味却有点苦涩,说不清是什么意思。他们的对台戏从上午十点开始,一直持续了七个小时,中午吃饭时,金娃端着一盘炒肉丝来到师傅的桌上,和于山挨坐在一起,很是关心地看了看师傅的脸色,小心地问:师傅,你老没事吧?

没事,于山说,只是感到有点累。人老了,不比当年气脉足了。

金娃脸上讪讪地,有两滴清泪落了下来。师傅!我……”

金娃,什么都不要说了,师傅知道你的难处,放心大胆地吹吧,师傅也会尽力的。

金娃哽咽着,把那盘肉丝往于山面前推推,师傅,您多吃点,身上才有劲。于山把手搭在金娃的肩膀上,师傅吃饱了。

饭罢,于山和金娃各自走向自己的位置,遥遥相对,展开了技艺的争夺。金娃的——百鸟朝凤,高亢明亮,欢快而流畅,恰如行云流水,把于山这里的观众拉走了不少。于山颇为赞赏地点了点头,然后把唢呐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弧,凑到唇边,仰对着空中,一曲裂帛的静音闪过,留下一大块的空白。之后,他的唢呐又在空中画了一个圆弧,吹起了十面埋伏。曲音委婉低沉,犹如隐伏了万千军马,把观众逼得透不过气来,却又让人越听越想听,不忍离去。 这时候,天空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大如棉朵的絮状雪花铺天盖地落下来,不一时便在地上铺了绒绒厚厚的一层。人们似无觉察,仍然沉浸在于山的唢呐声中。

其实,这时候,于山已经进入了他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也融入了楚汉相争的那段悲壮的历史,无知无觉,专注而忘我。他根本不知道,金娃那里的观众几乎被他那支唢呐拉走完了。

于山的唢呐声是在突然之间停下来的。他突然听出对面传来一阵近乎绝望的悲音,抬头望去,金娃已经把唢呐从嘴里移向鼻子。

鼻吹!于山待要制止,已经来不及了,金娃的第一个音节就是这个时候流向了人群。

这是一种极伤身体的吹法,他在教金娃的时候曾经告诉过他,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可用,因为时间稍长,很可能因气竭而倒,轻者躺上十天半月,重者导致肺脏受损,艺术生命也就随之终结。

于山决定停下来,不吹了,他不能眼看着他的徒弟给毁了。他把唢呐轻轻地放到桌子上。这是认输的表示。

金娃也曾朝他这里看过几眼,他以为金娃会停下。但金娃没有停,他站在桌子上继续唔唔啦啦地吹下去。于山走向金娃的场地,在桌子前站下,仰脸看着金娃,他的眼神里含满了乞求和抱怨。金娃,孩子,你就停下来吧,师傅不和你争了……

直到一曲吹奏完毕,金娃才含着泪跳下桌子,摇摇晃晃地抱住了于山,叫了一声师傅,我老婆还在医院躺着,她需要钱哪……”话没说完,一大口鲜血喷涌而出,飞溅在他面前的雪地上,像盛开了几朵血红的鲜花……

于山雇车把金娃送走以后,他把跟随他三十年的唢呐放在一块石头上,大脚踩了上去。他踩得很慢很慢,仿佛怕惊吓了它似的。但他还是把它踩扁了,然后扭头走了。茫茫雪地上,留下他一溜歪歪斜斜的脚步。

(选自《小说界》2004年第3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的插叙交代了小说的社会环境、人物关系及人物的生活境况,为下文写师徒二人被迫唱对台戏做了铺垫。

B.于山对金娃在中午吃饭时向自己表达出的关心以及金娃目前的难处,虽能体会和理解但最后还是表现出了冷漠。

C.于山选择吹奏“十面埋伏”,一方面是为了向众人展示高超的技艺,另一方面也想借此曲表达师徒相争的悲壮。

D.金娃在师傅谦让认输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停止“鼻吹”,是想让于山明白徒弟确实是因万不得已才与师傅相争的。

E.小说中有关大雪的描写既营造出一种苍凉悲怆的氛围,又烘托了人物形象,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的冷漠与不公。

2根据小说内容,谈谈小说标题“雪地上盛开的鲜花”的含义。

3于山最后踩扁了跟随自己三十年的唢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金娃,也有人认为于山和金娃都是主人公。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圣人之所以为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2)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_____。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5)_____________________,危樯独夜舟。_____________________,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拂晓行船所见,生动体现了自然时序交替的哲理。

(2)荀子在《劝学》一文中,通过先设风雨兴起、蛟龙产生这两个比喻,引出了一个观点:“_________________。”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人只要努力学习,甚至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

9、(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分野中峰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终南山》)

(3)____________________,断桥头卖鱼人散。(马致远《远浦帆归》)

(4)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6)悟已往之不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7)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8) 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10、(1)江畔何人初见月?________________

(2)岩扉松径长寂寥,________________

(3)半壁见海日,________________

(4)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

(5)漠漠水田飞白鹭,________________

(6)自胡马窥江去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凭轩涕泗流。

(8)春水碧于天,________________

(9)星垂平野阔,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关雎》中男子追求女子而没有成功,以“_______”写其对女子的日夜思念。

(2)韩愈在《师说》的开篇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在《逍遥游》中大胆质疑,天使深蓝色的,是真正的颜色吗?作者进一步发出探索式的质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燕居即事

韦应物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注)①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夏时诗人罢任滁州刺史,闲居于滁州西涧。燕居:闲居。②北窗:语出陶潜《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燕居”展开描写,竹、兰既是两种客观景物,也寄寓诗人的主观感情。

B.颔联上句以动写静,下句描写静景,突出了居处环境的清幽宁静,无人来访。

C.颈联写太阳久久没有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感慨百无聊赖,时光漫长。

D.全诗以写景为主,然在写景中巧妙完成了情感的转换,正可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逊斋记

(元)欧阳玄

①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圣门高第,固尝有如是之问矣。近代有行之者,司马君实之类是也。□人之一生,苟有得于一言而合于道,则其生平精神、心术、凡见诸行事者,莫不于此取则焉。故虽一言也而可胜用哉!君实之于实,自为儿时至于相天下,终始惟一言也,然则守约之道,顾不至当欤?

②吴君礼逊,佳子弟也,学殖之务,尤孜孜焉。尝请于予曰:“吾于逊一字也,深有慕而未能愿,仍逊以自号,何如?”余曰:“旨哉言乎!非所谓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夫逊也者,吾党之士入门第一义,出门第一程也。在《礼》“入学鼓箧”,即以逊为先。《说命》亦曰:“惟学逊志。”盖吾之于道,慊然如有所不知,而后人告我以知;退然如有所不能,而后人告我以能。谦以受道,抑以从人,兹非入门之第一义乎?夫子曰:“义以为质,而逊以出之。”义之在人,犹物之有干也。然辞焉而弗婉,色焉而弗愉,则严者愈严,而义有不可直遂者矣。婉辞足以达意,愉色足以致和,兹非出门之第一程乎?

③今吾礼逊学道,则犹升堂而望入室者也。(甲)涉世则积跬步,而至千里者也。(乙)虽然,逊以出之,又不可不信以成之也。(丙)信以成之,则如君实之守其实而后可也。(丁)孟子曰:“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吾于是亦云。

[注]①入学鼓箧:击鼓召集学士,令打开书箱,拿出书来学习的一种仪式。②孟施舍:人名。传说是一勇士。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B. C. D.

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士子追求一言终身行之以求圣门高第。

B.但得一言,则人之精神心术等皆有所依凭。

C.若人得一合道之言,则生平行事皆可胜用。

D.司马光从儿时至于相天下,始终坚守“逊”。

3简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论证效果。

4下面的句子是第③段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最合理的位置是(    )。

舍逊何所循而进,何所赍而行哉!

A. B. C. D.

5概括本文行文思路。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三千年前,我们的先祖观察尺蠖软且细长的身体屈伸而行,触发灵感,留下了尺蠖之屈,以求信(通‘伸’)也的哲思。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科技人员,创造性地设计了祝融号火星车的主动悬挂系统,模拟尺蠖的运动,提高了火星车在复杂地形自主脱困的能力。最近有信息传出,美国宇航局最新设计的月球车借鉴了中国火星车的设计,将以一种像尺蠖爬行一样的协调方式移动轮子,中国科学家回应:欢迎共享。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尺蠖”这小小的自然之物,给古人以灵感,给今人以创造,让科技在世界共享。复兴中学将在五四青年节组织以“灵感·创造·共享”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