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咸宁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某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正在猛攻武昌城。该影片再现的是(   )

A. 北伐战争   B. 辛亥革命   C. 武昌起义   D. 淮海战役

2、下列材料与历史事件对应错误的是  

A.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 ——义和团运动

B.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左宗棠收复新疆

C.春愁难遣加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潜。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马关条约》签订

D.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戊戌六君子就义

 

3、《科技铸剑——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创新发展》指出:我国“要抓住当前带动或制约我国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的高速计算机、航天与天基信息系统、航空与船用发动机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不断提升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整体水平。”这说明了

A.加强军队建设的必要性

B.中国坚持走科技强军的道路

C.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D.我国军事力量超过其他国家

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凝聚着全党的意志,承载着人民的期待。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社会主义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

5、此后20年,中国经济奇迹般地腾飞,其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均由邓小平同志那席“南方谈话”开始奠定。上述评价主要是基于“南方谈话”

A.强调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B.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C.解决了怎样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D.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6、八年(2)班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历史事件拟定了一个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     

①《南京条约》 ②《北京条约》 ③《马关条约》 ④《辛丑条约》

A.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的侵略

B.探索——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C.屈辱——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7、标志着国共两次合作实现的会议或事件是(   )

A.中共一大和西安事变 B.中共二大和七七事变

C.中共三大和八一三事变 D.国民党一大和《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8、“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电视剧的主题。若再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史实是

A.虎门战役

B.平壤战役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9、有一幅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该对联的作者最有可能是(     

A.清末晚期地主阶级抵抗派

B.民国初期资产阶级改良派

C.民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

D.民国初期资产阶级激进派

10、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开始于

A挺进大别山

B.粉碎全面进攻

C.发起辽沈战役

D.百万雄师过大江

 

11、华尔被击毙是在

A.鸦片战争中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太平军抗击外国侵略势力的斗争中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12、(题文)南昌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是因为

A. 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B. 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 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3、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探索时期,正确分析当时国内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是在

A. 中共八大

B. 大跃进高潮

C.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D. 七千人大会

14、《卿云曲》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

A.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 B.使民主思想深入人心的成就

C.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 D.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

15、《马关条约》第六款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据此条款,日本获得的权益是

A.增辟通商口岸

B.割占土地

C.开设工厂

D.获得赔款

16、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巨变,是因为它

A.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D.颁布了《临时约法》,宣布了封建制度的结束

17、1781—1790年间,流入中国的白银达1640万两,1800—1810年更达2600万两,但1831—1833年间约有1000万两白银从中国流出。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鸦片输入 B.茶叶贸易 C.鸦片战争 D.闭关锁国

18、1958年一位外国友人来到中国,他可能看到和碰到的情况有

①我国农村“分田分地正忙”        ②我国农村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③报刊上的新闻很夸张,不可信       ④中学生参加了火热的“文化大革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9、之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

A. 两次战争的性质相同   B. 两次战争的规模相同

C. 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   D. 挑起战争的借口相同

 

20、如图是一位同学的自学笔记,在“内容”处应填写的是(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时间:1949年9月

内容:

①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③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④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⑤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事件是________。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的标志性事件是________

22、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_____和天津的《国闻报》。《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邹容的《革命军》、_____的《猛回头》和《警示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

23、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军建立。1966年,中国组建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队,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

24、1980年,我国建立了   个经济特区,后来开放了广州、上海等   个沿海城市。

 

25、1950年~1952年,在新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_______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_______成为了土地主人,大大解放了生产力。

26、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合法化的条约是《______》。1885年清政府成立______统一协调指挥各支近代化海军。

27、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_________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8、1912年4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正式宣布解职.此后统治中国的是______

29、林则徐领导的____________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由__________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

30、1924年,________________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建立。______________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1)哪一历史事件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1860年10月什么国家的军队对北京著名的什么皇家园林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3)1875年,清政府任命谁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策略,成功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置了什么机构加强对新疆的管理。

(4)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什么?

3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是?

33、对近代中国而言,海洋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并频频得手的历史。请举两例史实说明中国近代史更是列强从海上侵略并频频得手的历史

2“……中国的东南海疆也也受到列强的严重威胁,在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倡议下,清政府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请列举清政府进行海防建设的措施。并用史实说明清政府的海防建设是否实现了国家的海防安全?

3)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人口·劳力·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班牙的巴托洛梅德拉斯卞萨斯在《西印度毁灭述略》(1552年出版)中写道:他们(西班牙殖民者)对这些印第安人所施的“恩惠”就是把男人送到矿上去采金,把妇女赶到农场去种地。在矿山上,男人们死于劳累和饥饿,在农场里,妇女也因相同的原因而丧命。就这样,岛上的居民成批倒毙。

材料二:大规模采矿不是造成人口下降的原因。据记载,墨西哥和中美洲在1607-1694年曾流行过斑疹伤寒、瘟疫和天花,印第安人大量死亡。这些疫病由欧洲殖民者带到美洲。南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在1642-1742年不断受到时疫的袭击。众多疾病中当首推黄热病,黄热病随运奴船来到美洲。

——摘编自[英]茱斯利贝瑟尔《剑桥拉丁美洲史》第二卷

(1)概括材料一、二记述的相同历史现象。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印第安人口变化原因的解释有何差异?

材料三:1819年英国议会通过《棉纺工厂法案》,规定工厂不得雇佣9岁以下的儿童,9-16岁儿童每天工作不超过12小时;每个儿童必须有医生提供的适宜工作的证明才能被雇佣;任命4名专职的工厂监督……1834年议会颁布《济贫法修正案》,规定不给予有劳动能力的人以救济,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去工厂做工;济贫院的生活条件要低于最低收入的劳动者,防止懒人进入济贫行列;在伦敦建立济贫法委员会,制定全国统一的济贫标准。

——摘编自钱乘旦总主编《英国通史》笫五卷

(2)依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上半期英国关于劳动力使用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项立法的历史背景。

材料四:人们认为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是一项社会进步,但是在刚实施时有许多缺陷。所有这些措施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只是推迟了问题的暴露时间。社会保障始终是政治家们演说的重要话题(如医疗保险制度)。人人都认为美国的社会保障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具体怎么做,却无法达成共识。

——摘编自[美]休斯《美国经济史》第八版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4)综合以上材料,请你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