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雅安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为爱挖一口井,你就找到了使自己幸福的源泉。②与其说梦想成就爱,不如说爱成就梦想。③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没有人能够阻挡。④一旦心中有爱,无论多么尘世繁杂,心灵上都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A.“源泉”是名词,“神奇”是形容词,“一口井”、“成就梦想”都是偏正短语。

B.“你就找到了使自己幸福的源泉。”这个句子中,“幸福”作状语 。

C.“与其说梦想成就爱,不如说爱成就梦想。”这是表示选择关系的复句。

D.第④句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将“繁杂”改为“繁多”。

2、下列有关文化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社”是谷神,“稷”是土地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须眉”代指女子,“汗青”代指史册。

B.《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是唐代文学家,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他与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杜甫并称“唐宋八大家”。

C.铭,古人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就是用韵的。

D.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有吃粽子、赛龙舟、赏菊花等习俗。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B.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C. 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

D. 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

4、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煜的《虞美人》以水喻愁,表现了浓郁的故国之思,意蕴丰富,堪称怀古伤今的佳作。

B.辛弃疾继承并发扬苏东坡的豪放风格,以翻云覆雨的笔力,激昂跌宕的气势,针砭时弊,抒情言志,形成南宋词坛一大流派。

C.在大灾大难面前,武警官兵总是首当其冲,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及时赶到目的地,开展救援工作。

D.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商贩大肆仿冒名牌,各种“山寨名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严重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吴道玄字道子,阳翟人也。少孤贫。天授之性,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浪迹东洛,玄宗知其名,召入供奉。大略宗师张僧繇千变万状,纵横过之。两都寺观,图画墙壁四十余间,无一同者。其见在为人所睹之妙者。慈恩寺塔前面文殊普贤,西面降魔盘龙等。又小殿前门菩萨,景公寺地狱帝释龙神,永寿寺中三门两神,皆绝妙当时。故杜员外甫诗云:“妙绝动宫墙”也。又玄宗天宝中,忽思蜀中嘉陵江山水,遂假吴生驿递,令往写貌。及回日,帝问其状。奏云:“臣无粉本,并记在心。”

(节选自《后唐书》卷二十六,有删改)

【注释】①张僧繇(yáo),南北朝时期梁朝大臣,著名画家。②两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③杜员外甫:指诗人杜甫。④粉本:画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丹青之妙       穷:___________             (2)回日       及:______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图画墙壁四十余间,无一同者。

【3】结合选文内容,具体说说吴道子是如何做到“穷丹青之妙”的?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呢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长于律诗,有“杜律”之称。《春望》为五言律诗,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

B.艾青是“土地的歌者”,代表作《我爱这土地》,诗节形式自由,句子长短错落,不讲究押韵和对仗。

C.甲诗颈联写出了战争离乱中人们共有的一种心情,能够引起广泛的同情和共鸣。

D.两首诗都是基调沉郁、感情凝重,深沉中蕴含着炽烈昂扬,悲愤中预示着新生希望。

【2】甲诗以“________”字领起前四句,由远及近,视域开阔;乙诗以“________”一词统领四句,由近及远,虚实相映,以声夺人。

【3】情到深处,诗人泪目。杜甫和艾青之“泪”有什么相通之处?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7、材料一:在2020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单人10米跳台决赛中,14岁的全红婵夺得冠军,以总分466.2打破世界纪录。

教练陈华明说,“她的成功并不完全靠天赋。”她勤奋刻苦到让人心疼,一个动作失误就天天练,每次空翻二三百个,每天跳水练习400次,训练之外的时光,她也会跟队里的小伙伴一起学文化课,聊开心的是事,还有滑板、跳舞……她也有自己的梦想和学习的榜样,她曾说过想拿冠军,像大哥哥大姐姐那样。”

材料二:德州市运动员郭淋淋和队友团结协作、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在本届东京奥运会女子赛艇八人单桨有舵手项目中获得铜牌。郭淋淋及其队友在奥运赛场上的奋斗风采,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

【1】育华中学邀请家乡奥运英雄郭淋淋为学生上开学第一课,学校制作了一幅宣传海报,结合本次活动,以下最适合作海报宣传语的一项是( ),并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奋力一拼       威风淋淋       B.轻舟短棹       笑傲江湖

B.八人同心       其利断金       D.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2】育华中学团委计划近期举办一场“学奥运精神,做时代少年”演讲比赛,假如你是参赛同学,你设计的演讲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你打算引用的名人名言或诗词歌赋或名人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8、古诗文默写题。

1   ,背灼炎天光。 

2 ,不求闻达于诸侯。

3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中揭示了将士们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4)白居易在《观刈麦》中用 表达对劳动人民刈麦的艰辛的深切同情。

(5)持节云中,

(6)亲贤臣,远小人,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 15分)

9、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小题。

路过,路不过

张一白

2016年冬,我开始读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剧本。

②那时,离我2007年拍《好奇害死猫》已经9年,离2009年拍《秘岸》也7年了。这两部电影,开始也并非专门为重庆而作,都是我在读剧本时,强烈地嗅到了一种味道,才决定在重庆拍的。

③多年来,我就如风中之犬,等待着能再次嗅到那专属于这个城市的人间味道。读完剧本,我就给张嘉佳提了一个要求,虽然故事写的是南京,但我一定要在重庆拍,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④后来,朋友老周一直跟我说要把印制二厂的老厂址做成文创园的设想,我拗不过面子,同意去二厂逛逛。没想到,这却改变了我原来的想法。

⑤那天在下雨,二厂几乎还是一个废墟。我们沿着楼梯一层层往上走,空气中弥漫着灰尘味。但每层楼梯拐角的窗户都吸引着我,窗框破烂不堪,绕着蛛网,就像一个个奇妙的取景框,一层层引导着外面的风景,野生的树丛,矮旧的楼房,对岸的远山,灰暗的天际,那些还残留着的碎玻璃上,仿佛能听到溅落的雨滴声,急促而清晰。跨上天台,那条穿城而过的嘉陵江,伴着急促的雨滴和涌动的云层,奉的一下,扑面而来,令人瞠目结舌。

⑥老周还在喋喋不休着关于天台的设想,我置若罔闻。走过湿漉漉的地面,站在天台最边沿,望着雾茫茫的远山近水,我不经意地问:我打算把‘全世界'的主场景放到这里拍,可以不?那个时刻,我已经知道,在这部电影里,这个城市的人间烟火才是真正的主角。

⑦多年前,我家就住在距印制二厂不远的枇杷山后街。那是两幢青砖楼围成的一个院子,里边住户很多,有一家入阁楼外就是一方天台,那里到处都是杂草和青苔,裂缝还用泥巴、水泥轻率地抹了两下填平。大人出差时,他家孩子就招呼全院的娃儿去他家玩。

⑧在光线充足视野辽阔的天台,我们总是有无尽的少年力气和想象力,把这个方寸之地当成游乐场,当成舞台,当成战场,搬演着各种有头无尾的戏剧故事。晚上就把纸壳做的幻灯机支起来,用手电筒光把画在糖果纸上、玻璃片上的人形,投在晾在天台的床单上,一齐哼着音乐,学着电影中的台词,放着我们自己的电影。也许那就是我最早的电影实践了吧?

⑨盛夏热浪袭人,大人们都出来歇凉,在院坝和街头,高谈阔论,说古论今。而我们却在天台上,顺着屋脊,踩着瓦片,爬到高处,纵目远望,忧愁着自己何时才能长大成人。热风从指缝和两腿之间,缓缓吹过,穿透身体。在风中依稀能听到瓦片破碎的声音,其实那是骨节在隐秘地拔节生长。

⑩在重庆,如果说上坡下坎的巷子、曲里拐弯的街道是它的日常生活的地图手册,而那些隐身在高楼大厦、居民楼之上的天台,就是人们欲望和梦想的栖息之地。

天台成了我拍重庆的最重要的视觉元素。我始终觉得《好奇害死猫》从剧本到成片,廖凡演的那个在生活底层奋斗的小保安,在楼顶天台的一角望着远方顺流而下的长江的那幕场景,才是我内心最隐秘的场景,他的远眺就是我的远眺,他的视线就是我的视线。世界如此喧嚣,只有伫立远望家乡,才会力量渐生。

若干年后,《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电影中那个天台上的广播电台,邓超饰演的主持人的娓娓诉说,不就是对都市苦闷和压抑生活的宽慰和回应吗?电影开头,每每看着镜头中天台上的广播电台,隐约于千山万水的朦胧烟雨中时,我就想告诉大家:那是我的天台,再冷的夜,也会有灯光;再大的雨雾,也会有遮挡;再无助的时候,总会有千家万户,人间明亮。

20182019年,回重庆在母校拍《风犬少年的天空》时,我只有一个想法,要拍学校楼顶的天台。其实现在的校舍并非我当年读书时的那座楼,准确地说,我就没在这个校舍上过学,可不知为何,我就有这么一个奇怪而固执的念头,觉得那里一定会有一个天台,那里一定埋藏着许多青春的秘密和愿望。只要上到那宽阔的天台,就能晒到炽烈的太阳,吹到呼啸的风。

许多个在校园拍摄的昼夜晨昏,看着在天台上奔跑跳跃的彭昱畅他们,我总会蓦然惊觉,很多很多年前,在那里曾经也有个登高远眺多愁善感的身影,那就是少年的我自己。

(选自《芙蓉》2023.4,原文有删改)

【散文•内容梳理】

【1】请概括本文围绕天台写的四件事。

【散文•写法思辨】

【2】编辑统稿时不慎删去了以下这段文字,你觉得这段文字应放在文中哪两个自然段之间?说说理由。

在我看来,都市的人生何其渺小、脆弱和孤独。我原本想把电影中那间广播电台设在重庆解放碑商圈的高楼之中,让它兀自耸立都市中空,置身玻璃丛林。

【A】③④之间                  【B】⑪⑫之间

应放在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散文•语言品味】

【3】按要求回答问题。

(1)跨上天台,那条穿城而过的嘉陵江,伴着急促的雨滴和涌动的云层,的一下,扑面而来,令人瞠目结舌。(品味加点词表达效果)

(2)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的理解。

世界如此喧嚣,只有伫立远望家乡,才会力量渐生。

【散文•视角明晰】

【4】回忆性散文具有双重视角:一是作为体验主体的过去视角,即过去的“我”;二是作为回忆主体的现在视角,即现在的“我”。请结合本文,谈谈作者是如何交织运用双重视角写作的。

【散文•情思探究】

【5】本文情感细腻,思考多元。请你联系链接材料,探究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情思。

链接材料:

人都是要成长的,从无拘无束的少不谙事和没心没肺,变得有情有义,变得去承担生活中接踵而至的问题、压力和打击,变得去关注身边的生活。

——张一白《影视剧热门新地地标为什么是重庆》

10、阅读《老北京的中秋节》,完成下列小题。

老北京的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恰逢三秋之半,故称中秋节。中秋节的名称有许多,比如八月节、月夕、月节、秋节、八月会、女儿节、丰收节、兔儿爷节、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等等。【甲】八月十五为仲秋之中,秋季之中,故也称仲秋节。【乙】秋月是瓜果丰收之际,北京人有以瓜果供月和馈赠亲友的习俗,所以中秋又称果子节。【丙】

旧时老北京人过中秋有许多说法和讲究。吃月饼、庆团圆是中秋节的主要习俗。不过中秋节这天结了婚的女人只能在婆家过节,十六日才能回娘家团圆,所以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之说。八月十五日中午时,北方有糊窗户的习俗,中秋过后天气渐凉,据说中秋午时糊窗户,能把老爷儿(太阳光)糊在屋里,一冬不冷。中秋祭月、拜月要插红色鸡冠子花和带枝的毛豆,因鸡冠花象征月亮里的婆娑树,而兔子最爱吃的是毛豆。中秋节北京人有买兔儿爷,请神只的习俗,拜月后留下一根扎神只的秫秸,压在炕席下,据说用来打尿床的孩子最管用。

传说月宫中有永远也砍不断的桂树,因此北京人有中秋节赏桂、饮桂酒之俗。北京人的拜月之俗多是在八月十五晚上家人团聚,月亮升起后,开始拜月,一般是徒手望空而拜。

中秋节的习俗中也有禁忌,如在祭月摆供时不能放梨,因同音,此乃团圆节之大忌。过去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俗。因月亮称太阴星君,男性属阳,则不拜月。小男孩可以拜月,但不虔诚,只是玩月的一种游戏。在中秋节的晚上许多家庭都要供月,先在庭院中摆放供桌,把自己种植的石榴、盆葡萄、夹竹桃、西番莲、仙人掌、霸王鞭等果木盆花放在供桌两侧,再将请来的月亮马儿立于供桌后,又把刻有蟾宫玉兔图案的大月饼(团圆饼)插在木架上,当作神位,放在供桌中间。供品有各种月饼(自来白除外)和鲜果,如苹果、柿子、葡萄、石榴、晚桃、九节藕和切成莲花瓣形的西瓜等(梨除外)。其中柿子、苹果成对供,寓意事事平安;桃和石榴成对摆,意为桃献千年寿,榴开百子图;枣和栗子则撒于苹果、柿子之间,取早早平安利市之意。供桌外层设香炉、蜡扦、花瓶,蜡扦上插红烛,下压敬神钱粮(黄钱、元宝、千张)。花瓶内分别插上带枝的毛豆和红色鸡冠花。一般家庭供月时,由家中的女长辈(女家长)主祭,先向神位(月亮)上香,三叩首,然后全家女成员按辈分,再行三叩首礼。

老北京中秋节的讲究和习俗还有很多,这些讲究、习俗虽然形式多样,但其内涵都在传达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幸福美满生活的祝愿、追求和向往。

(选自《百度百科》 有删改)

【注】

神只:神只即神祇,指的是天神与地神。

自来白:月饼的一种,与自来红月饼做法基本一致,由于用凉水和面月饼的面皮为白色,因此得名自来白

【1】选文围绕老北京的中秋节首先简单介绍了中秋节的名称及其由来;接着具体说明了   ;然后简单介绍了 ;最后详尽说明了

【2】根据上下文,下面句子应该放到第段中 处(从【甲】【乙】【丙】中选)最为恰当。

团圆是中秋节的主要民俗信仰,几乎贯穿于各项民俗活动中,所以中秋还称团圆节。

【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上文对老北京中秋节的说明,谈谈你认为现代人应如何处理现代生活与传统节日之间的关系。

【材料一】

新华网北京9月12日电  中秋节期间,北京等城市的多个公园内欢歌笑语,周边居民相约来此吃月饼,赏歌舞,听故事,月下欢歌一片。逢此佳节的小假期,一些人走亲访友,共同追忆往昔岁月。北京拜兔儿爷的中秋祭月习俗也重新回归大众,市民自发将数十个乃至数百个大小各异的兔儿爷搭成一座塔墙,小孩子们对着兔儿爷拜上一拜。老北京传统工艺鬃人白传人白霖说,兔儿爷是老北京的吉祥物,也是老北京城的保护神,从明代时起老北京人就有自家请兔爷、给亲朋送兔爷的习俗,就是请平安、送吉祥。 (有删改)

【材料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很多在外乡打拼的人们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身处异地而仰望同一轮明月。一些网友过起了通过网络记录幸福、寄托祝福的E中秋节日。有的选择在网络论坛和微博上互诉想家的心情;有的自己制作或转发精美的FLASH祝福图片或贺卡,向互联网另一端的亲朋好友送去祝福;还有人通过电子购物,快递节日礼物。(选自中秋晚会主持人台词)

【材料三】

尽管国内主流媒体很少宣扬圣诞节、情人节之类的西方节日,但是这并不妨碍中国百姓们热热闹闹过洋节的心情。现如今国人流行过洋节,不仅仅圣诞节、情人节这样的西方大节在赶时髦,就连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这类根本没几个中国人说得出来由的西洋节日,大家也照过不误。这样的情况不免让人纳闷:西方的节日,咋就那么受宠?自己国家的节日啥时失宠的?丢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就是忘本。  

答:

 

11、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衡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A]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前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B]

④[C]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需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带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了。

⑤[D]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主席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选自《我的阅读与写作》)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下列说法与本文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A.文学的创新和多记多背是没有矛盾的。

B.通过记和背,可以使语言变得准确、生动。

C.年轻时多死记硬背一些优秀诗文,是值得提倡的。

D.语文学习必须以记忆为基础,这样就可以写出高风格的文章。

【3】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请找出一例加以概括,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4】“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这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如果要把它复位,你认为应放在[A][B][C][D]哪个位置?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由。

七、作文(共1题,共 5分)

12、请将文题“_____在我心中久藏”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3)字数在600字左右。

(4)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