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眉山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B.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北宋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C.契诃夫是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主要写诸侯之事,其中也包括对诸如长勺之战等著名战例的精彩描述。

2、下列关于文学、文体知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策》是西汉左丘明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国别体史书,《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都选自《战国策》。

B.契诃夫,俄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小说《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樱桃园》等。

C.话剧综合了文学、表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文艺成分,以演唱为主要手段。《天下第一楼》就属于话剧。

D.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赠序,即临别赠言。《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3、下面有关名著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借孙悟空的形象。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压迫、不畏强权、战胜邪恶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B.《西游记》中猪八戒虽疏懒贪吃,但他“大战流沙河”“助力败魔王”等,也表现出了一种向上的力量。

C.艾青的诗歌情感真挚,语言华美,进究形式整齐,注重押韵,有古典诗歌的特质,同时饱含忧郁的情绪。

D.《艾青诗选》中,作者使用的主要意象有“太阳”“土地”,表达出对乡村和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光明的不懈追求。

4、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和雨果作为中英两国各自的文坛巨擘都扛起了时代的大旗,鲁迅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代表的一篇篇杂文具有炽热的民族情感,而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则富有正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B. 莫泊桑是法国享誉世界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我的叔叔于勒》出自他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他另有《项链》、《悲惨世界》等著名短篇。

C.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由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而成,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广阔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

D.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封建科举罪恶的长篇小说,课文《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在迟暮之年时来运转,连过童试和乡试两级考试,考中秀才,一朝得道,喜极而疯。他和他身边的人联袂上演了一幕人间闹剧。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5、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偁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

(注释)①被鹤氅(chǎng):被,通“披”,披着。②概:状况,这里指生活状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斯人__________  (2)不可_________ (3)亦谪居之概也__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处断句,限断三处。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4请自选角度欣赏(甲)文和(乙)文中的写景文字(加粗加点)

5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6、请你参与“求同探异品古诗”阅读活动,完成小题。

【甲】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鋩,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乙】

梅花绝句(其一)

【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注释】①坼(chè):裂开,此谓花朵绽开。②放翁:陆游的号。

根据情境,补充对话内容。

【甲】诗将“尖山”比喻成“剑铓”,形象地写出了山峰的尖峭奇特,【乙】诗也运用了比喻手法,(1)______

 

是啊,两首诗都是因录设喻,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如此,两首诗的第三句更为相似,都有“化身千亿”的奇妙想象。

 

两位诗人都希望自己能“化身千亿”,但结合全诗来看,其中包含的情感是不同的:(2)______

你的分析很到位。在比较中求同探异,我们读出了两首诗中的丰富意趣,感受到了两位诗人不同的精神面貌。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继《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等多档引发热潮的文化综艺类节目之后,央视春节期间又推出了大型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开播次日就得到豆瓣9.4的高分,创造了文化节目的最高评分。

《经典咏流传》将中华优秀的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丰富多样的传播手段有机结合,内容意境悠远,形式通俗易懂。让古典诗词乘着歌声的翅膀尽情飞翔,,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

材料二  网络新闻标题:

当古诗词遇上流行乐   央视《经典咏流传》新春火爆荧屏

央视《经典咏流传》:唤醒经典     让古诗词乘歌飞翔

《经典咏流传》频“刷屏”   古诗新唱何以吸引年轻人

《经典咏流传》古诗词与流行乐走心相遇

材料三  经典诗词记录着诗人们的人生境遇,饱含着他们的情感和志趣,诗人们将时代的沧桑巨变、人生的思考感悟,融入经典诗词的字里行间。尽管时移事迁、岁月更选,千百年后的我们仍能从经典诗词中找到情感的慰藉和人生的方向。

(1)请认真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概括《经典咏流传》节目的特点。(不超过20字)

(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说说《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综艺类节目走红的原因。

(3)为唤起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学校将开展“走近经典诗词”主题朗诵会,请你紧扣活动主题,运用对偶知识,补写下面的宣传语。

诵读经典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8、九年级(1)班围绕“气象物候”主题,开展了下面一系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现在邀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下面的古诗词均与物候有关,请将其默写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③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之涣《凉州词》)

(2)写出你熟悉的关于气象物候的两则谚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班级准备组织“气象物候观测兴趣小组”每天观察天气变化。佳佳同学认为观测气象物候是气象台的大人们干的事,现在学习这么紧张,没有闲工夫参加这个活动。请你劝说她加入班级“气象物候观测兴趣小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 15分)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

吴燕京

①有人统计过,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每小时会触摸脸部二三十次,平均两三分钟就会摸一次,而且这个习惯动作很难避免。那么,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呢?

②早期的人类语言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学家认为,在人类语言起源初期,人用于交流的方式和动物的交流方式比较类似,两者都包含了大量的肢体动作。这是因为早期的人类语言只包含很简单的几个音节,无法满足复杂的交流需求,因此需要借助肢体动作来丰富语言交流的形态和内容。

③在人类语言形成的早期,触摸面部、额头、下巴和脖子是早期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类学家甚至研究了这些动作的具体意义,比如,用手掌触摸额头代表臣服于族群的首领,用手握住脖子则是向同伴发出“有危险”的警告,触摸面部和下巴可能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看来,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

④随着语言的发展,特别是语音变化的丰富,人类已经可以通过说话表达十分复杂的思想和感情,几乎满足了所有的交流愿望。肢体动作逐步失去了其在交流中的主导作用,退化成语言的辅助机制。

⑤相对于语言学家的解释,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触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

⑥英国杜伦大学芮斯兰德教授利用超声波扫描技术研究了怀孕24-36周的准妈妈,研究发现,触摸面部和调节情绪有关,心理压力较大的孕妇其体内胎儿会更多地呈现触摸自己面部的姿势。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神经学家指出,由于脸部生有大量的神经末梢,触摸面部皮肤会刺激神经活动,从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而降低压力和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由此可见,人们之所以会在不经意间摸自己的脸,实际上是在调节情绪,使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⑦人与动物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人类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独立于周边的环境,也独立于他人。研究发现,部分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大象、猩猩、狮子等动物在照镜子时可以区分镜子中的自己和镜子中的其他同类个体。有学者认为,人类触摸自己面部的表现正是源于这种自我意识的反应。

⑧人类有一套心理机制保护自我意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触摸自己的身体是最简单、直接的提升自我意识的方法。有研究发现,人在群体中比独处的时候会更多地触摸自己的脸、胳膊和头部,这固然是因为人们更在意社交场合下自己的仪容,但群体也是影响和降低自我意识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群体中人会下意识地触碰自己的身体。这种行为可以产生心理暗示作用,提升自我意识,不容易在茫茫人海中迷失自我。

⑨当我们下一次出门注意到自己或他人触摸面部的这个动作时,体会或许会更多吧。

(选自《百科知识》2020.05A,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人们习惯于摸自己的脸这种生活现象谈起,引出说明对象,与标题照应,为下文具体说明爱摸自己的脸的原因作铺垫;同时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第3段画线句子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用手掌触摸面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进一步说明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从而说明了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

C.第⑦段加点的“部分”一词,表示范围,说明并不是所有的高级哺乳动物都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而只是一部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D.文章针对人类为什么习惯于摸自己的脸部,主要说明了两种原因。第一种是语言学家的解释,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第二种原因是,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爱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

【2】请依据文章内容解释下面材料中的实验现象。

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古安伍德教授让14名成年人参与到一个有关工作记忆的任务中。每一个参与者必须在5分钟内记住若干个光点在一个平面中的位置。在实验过程中,参与者会随机受到高频噪声的干扰。实验结果发现,当出现噪声时,参与者触摸面部的动作比不出现噪声时显著增多。

10、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跳出地球“看”地震

①2018年2月2日,我国首颗地震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张衡一号”以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命名,它的发射使我国在卫星地震电磁空间探测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②地球的板块、断层移动引发地震,同时也会在地震前后带来包括地球电磁场变化等很多信息。“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实时监测空间电磁环境状态变化,研究地球系统特别是电离层与其他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和效应,初步探测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信息特征及其机理,从而有效弥补了地面观测的不足。

③“张衡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兼副总设计师、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师申旭辉介绍,受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在地面上,像青藏高原的极寒地区,现有的地震台网并不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海洋也观测不到。目前我国对以青藏高原为主的近200万平方公里陆地缺乏地震前兆监测能力,在国境线和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地震监测能力也几乎为零。而跳出地球“看”地震,就能突破一些地震研究的限制,对我国及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

④“张衡一号”不仅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新视角,成为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同时它也集合了多项航天技术创新成果,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卫星电磁洁净度的控制技术。

⑤卫星本体磁性对磁场测量的“影响不确定性”需控制在0.5纳特以内,这大约相当于地球表面磁场强度的十万分之一。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卫星平台的各个单机、系统都进行了无磁化的更改。但在这一过程中,却面临着许多难题:比如,去掉了有磁的红外地球敏感器,整个飞行程序都要改变;再比如,无磁化要求太阳能帆板不能转动,但为了保证卫星能源供应,又必须让帆板对日。如何找到平衡点?卫星研发团队想了很多办法,最终,科研人员打造出来的“张衡一号”整星,其磁洁净度达到了0.33纳特。

⑥“张衡一号”的主要载荷,是用于探测卫星轨道环境空间电场的电场探测仪。这也是目前国际上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功能配置最全的空间电场探测仪器。

⑦为了感知空间三维电场,探测仪通过伸杆向“张衡一号”本体外伸出4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如同灵敏的触角一般,每个传感器都能准确感知周围等离子体环境电势,灵敏度极高,可以探测到非常微小的等离子体电势变化,相当于在数千米高的巨浪浪尖,分辨一粒小水珠。

在卫星内部,有着探测仪的“大脑”——信号处理单元。这台高灵敏电子学测量设备,能把传感器探测到的微小波动细分成十几个通道,通过进一步精细处理,变成数字量,分成频谱,再传输到地面,供科学家研究。

⑨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表示,“张衡一号”卫星的发射和投入使用,使我国首次具备全疆域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的技术能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在轨运行多载荷、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

【1】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我国在卫星探测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重要标志是“张衡一号”的发射。

B.“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

C.帆板对日能保证太阳能帆板为“张衡一号”供应能源。

D.“张衡一号”传感器灵敏度极高,可以分辨巨浪浪尖的小水珠。

【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衡一号”集合的航天技术创新成果有电磁洁净度高;传感器灵敏度高;信号处理单元处理精细。

B.第⑥段与第⑦⑧段是总分关系,第⑦⑧分别介绍探测信号和处理信号,可以改变其顺序。

C.“张衡一号”能突破一些地震研究的限制,对我国及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

D.第⑧段画线句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信号处理单元比喻为“大脑”,生动形象的说明其在探测仪中的重要地位。

【3】第②段中的“初步”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11、实用类文本阅读

网络热词表达民意反映社会心理

蚁族闹蜗居,神马驾浮云,从虚拟世界到现实生活,网络热词已经成为一种醒目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存在,其影响越来越难以忽视。

网络热词为什么这么

现代社会中,网络热词的走热,正反映当今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和某些事件的关心意识、参与意识空前地增强。人们的关心和参与更多地集中在那些有损于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方面,并有非常明显的褒贬倾向,由此就体现了很强的批判意识。如2009年的躲猫猫,源自云南省晋宁县被拘押男青年李荞明意外死亡事件,当地警方称该狱犯是在与同监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不小心撞到墙壁而身亡。之后的我爸是李刚事件,网民蜂拥跟帖,戏仿我爸是李刚的诗词、歌曲、顺口溜等铺天盖地,显示了网民对恃权作恶、违法乱纪行为的义愤。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对当今的社会文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向作出概括的话,那就是多元。网络热词的走热,正是这种社会的多元性、文化的包容性的结果。而网络热词本身也是多元的:从内容来说,既有针砭时弊的,也有弘扬正气的,既可直指国计民生的大事,也不排斥细枝末节的小事;从形式来看,既有符合语言规范和发展规律的创新,也有随心所欲的编造;而在品位方面,则更是集合了高雅、平淡乃至低俗等各种品类。网络热词正是当今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网络热词的走热,更直接地表现出当今社会表达中的一些普遍心理和追求。

一是雷人心理。在网络热词的创造者一方,语不雷人死不休,不惜殚精竭虑、绞尽脑汁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新奇乃至于怪异的形式;而就接受和使用者一方来说,往往也是喜闻乐用。

二是调侃心理。这里的调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心理层面的无奈、排遣与宣泄。看一看、想一想逗(豆)你玩吧,人们对绿豆涨价的不满和无奈,竟然采用了这样一种表达方式!有人把无房、无车、无女朋友的三无男青年称为低碳哥,堪称现代版的黑色幽默。

网络热词早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仅以独特的方式即时反映现实生活,而且还寄寓了人们丰富的社会情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以至于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网络热词本身也是多元的的论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有针砭时弊的,也有弘扬正气的,既可直指国计民生的大事,也不排斥细枝末节的小事。

B.既有符合语言规范和发展规律的创新,也有随心所欲、兴之所至的编造

C.既反映了现实生活,也寄寓了人们丰富的社会情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以至于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D.网络热词良莠不齐,集合了高雅、平淡乃至低俗等各种品类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网络热词的走热原因?请分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共1题,共 5分)

1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可以从所给的一则或多则材料中提炼。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