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古”字的歌谣体字谜比较符合字理特点的是( )。
A.上十下面口,表示很多口;口口相流传,历史很悠久。
B.一人长有十个口,一天到晚吃不够。
C.少了一竖是一口,一竖不少是十口。
2、下列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你放着吧,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B. “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
C. 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D. 周朴园吃惊道:“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
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指出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象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无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任思维的雪橇悄然划向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我曾在一幅《寒江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天地静寂,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与哀苦,相反,却是生命的伟大和温暖。所谓的枯寂,不过是种表象: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而渚上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方能反衬人心的温热;只有雪野的空旷,方能凸显生命的充实。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如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
记忆深处的大雪无边无际,静好如诗。我就站立在雪地里,默默地伫望着。
A.任思维的雪橇悄然划向岁月深处(运用暗喻,本体是“思维”,喻体是“雪橇”,雪橇在雪地上滑动的轻盈姿态,与思维悄悄向岁月深处延伸具有相似性)
B.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运用明喻,本体是“溪泉”,喻体是“轻绸”,两者都轻灵漾动,具有相似性)
C.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如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运用明喻,本体是雪野的“苍茫空阔”,喻体是“国画中的留白”,两者都看似空旷,实则内蕴丰富,具有相似性)
D.记忆深处的大雪无边无际,静好如诗(运用明喻,本体是“大雪”,喻体是“诗”,两者都静谧美好,具有相似性)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远具时羞之奠 B.皆不幸早世
C.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D.敛不凭其棺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春如歌,流淌着激情、活力的乐章;青春似诗,盈满了浪漫、感性的韵律;青春是画,镌(juān)刻着瑰丽、感人的色彩;青春若火,焕发着炽(chì)热、耀眼的光芒。
B.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砉(huā)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满室狼藉(jiè),抢救无及。
C.正宅两端,厢庑(wú)相连,十分气派;房子全是木质的,没有一颗钉子,由一个个的榫(sǔn)头连接起来;房门、窗棂上的檀香木散发的幽香沁人心脾。
D.探春的风筝谜最后一句“莫向东风怨别离”,与黛玉所占(zhān)芙蓉签“莫怨东风当自嗟”,同是暗示归宿的谶(zèn)语,细味之下却各有其人生况味。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新校舍(节选)
汪曾祺
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有一些是借用原先的会馆、祠堂、学校,只有新校舍是联大自建的,也是联大的主体。有一座校门,极简陋,两扇大门是用木板钉成的,不施油漆,露着白茬。门楣横书大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进门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路。路是土路,到了雨季,接连下雨,泥泞没足,极易滑倒。大路把新校舍分为东西两区。
大图书馆后面是大食堂。学生吃的饭是通红的糙米,装在几个大木桶里,盛饭的瓢也是木头的,因此饭有木头的气味。饭里什么都有:砂粒、耗子屎……被称为“八宝饭”。八个人一桌,四个菜,装在酱色的粗陶碗里。菜多盐而少油。常吃的菜是煮芸豆,还有一种叫做蘑芋豆腐的灰色的凉粉似的东西。
大图书馆的东面,是教室。土墙,铁皮顶。铁皮上涂了一层绿漆。有时下大雨,雨点敲得铁皮丁丁当当地响。教室里放着一些白木椅子。椅子是特制的。右手有一块羽毛球拍大小的木板,可以在上面记笔记。椅子是不固定的,可以随便搬动,从这间教室搬到那间。吴宓先生上《红楼梦》研究课,见下面有女生没有坐下,就立即走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一些颇有骑士风度的男同学于是追随吴先生之后,也去搬。到女同学都落座,吴先生才开始上课。
我是个吊儿郎当的学生,不爱上课。有的教授授课是很严格的。教西洋通史的是皮名举。他要求学生记笔记,还要交历史地图。我有一次画了一张马其顿王国的地图,皮先生在我的地图上批了两行字:“阁下所绘地图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
朱自清先生教课也很认真。他教我们宋诗。他上课时带一沓卡片,一张一张地讲。要交读书笔记,还要月考、期考。我老是缺课,因此朱先生对我印象不佳。
多数教授讲课很随便。刘文典先生教《昭明文选》,一个学期才讲了半篇木玄虚的《海赋》。
闻一多先生上课时,学生是可以抽烟的。我上过他的“楚辞”。上第一课时,他打开高一尺又半的很大的毛边纸笔记本,抽上一口烟,用顿挫鲜明的语调说:“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他讲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这样讲唐诗,别的大学里大概没有。闻先生的课都不考试,学期终了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
唐兰先生教词选,基本上不讲。打起无锡腔调,把词“吟”一遍:“‘双鬓隔香红啊——玉钗头上风……’好!真好!”这首词就算讲过了。
我不好好上课,书倒真也读了一些。中文系办公室有一个小图书馆,通称系图书馆。我和另外一两个同学每天晚上到系图书馆看书。系办公室的钥匙就由我们拿着,随时可以进去。系图书馆是开架的,要看什么书自己拿,不需要填卡片这些麻烦手续。有的同学看书是有目的有系统的。一个姓范的同学每天摘抄《太平御览》。我则是从心所欲,随便瞎看。我这种乱七八糟看书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我觉得这个习惯挺好。夜里,系图书馆很静,只有野外偶尔传来几声犬吠。我差不多每夜看书,到鸡叫才回宿舍睡觉。——因此我和同寝室那位姓刘的历史系同学几乎没有见过面。
新校舍大门东边的围墙是“民主墙”。墙上贴满了各色各样的壁报,左、中、右都有。有时也有激烈的论战。有一次三青团办的壁报有一篇宣传国民党观点的文章,另一张“群社”编的壁报上很快就贴出一篇反驳的文章,批评三青团壁报上的文章是“咬着尾巴兜圈子”。这批评很尖刻,也很形象。“咬着尾巴兜圈子”是狗。事隔近五十年,我对这一警句还记得十分清楚。当时有一个“冬青社”(联大学生社团甚多),颇有影响。冬青社办了两块壁报,一块是《冬青诗刊》,一块就叫《冬青》,是刊载杂文和漫画的。冯友兰先生、查良钊先生、马约翰先生,都曾经被画进漫画。冯先生、查先生、马先生看了,也并不生气。
有一位曾在联大任教的作家教授在美国讲学。美国人问他:西南联大八年,设备条件那样差,教授、学生生活那样苦,为什么能出那样多的人才?——有一个专门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以为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为什么?这位作家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文本二:
我的老师沈从文(节选)
汪曾祺
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说实话,沈先生真不大会讲课。他不像闻先生那样:长髯垂胸,双目炯炯,富于表情,语言的节奏感很强,有很大的感染力;也不像朱先生那样:讲解很系统,要求很严格,上课带着卡片,语言朴素无华,然而扎扎实实。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因为就学生的文章来谈问题,也很难有系统,大都是随意而谈,声音不大,也不好懂。不好懂,是因为他的湘西口音一直未变,也因为他的讲话内容不好捉摸。沈先生是个思想很流动跳跃的人,常常是才说东,忽而又说西。沈先生真不是个长于逻辑思维的人,他从来不讲什么理论。他讲的都是自己从刻苦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之谈,没有一句从书本上抄来的话。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数教授教课认真,“多数教授上课很随便”。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委婉表达了对敷衍了事的教授的不满。
B.文中“只有野外偶尔传来几声犬吠”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突出了作者夜里在系图书馆读书时环境的静谧。
C.三青团在壁报上宣传国民党的观点,“群社”痛批其文章是“咬着尾巴兜圈子”,有暗示其为国民党走狗之意。
D.作者认为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虽然不大会讲课,但绝不照本宣科,所讲内容均为自己刻苦实践的“经验之谈”。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南联大”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简称,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联合组成,抗日战争时期设立于西南地区。
B.《红楼梦》是古代笔记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书中塑造了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探春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
C.《离骚》是先秦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品,辞采瑰丽,结构宏大,充满浪漫色彩,深受现代诗人闻一多的欣赏。
D.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湖南凤凰人,代表作为《边城》。他只有小学学历,自学成才,不擅长逻辑思维,讲不出理论。
【3】作者较为详细地描述了“新校舍”的校门、道路、伙食和教室,这样写的目的何在?试简要分析。
【4】如欲以“‘自由’是培育人才的沃土”为题为《新校舍》写一篇评论,请结合文本概括评论要点。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但没有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两句。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通过项羽的做法表现了秦朝统治的灭亡。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拿“思”与“学”作对比,强调学习重要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墨西哥时,在演讲中强调: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其中引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作品中表达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句子很多,其中《离骚》中用方与圆不相合作喻来表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说,蚯蚓没有“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是因为“_________”;螃蟹有“六跪而二鳌”,没有蛇鳝之穴,它就无处存身,是因为“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蜀道之难以通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中的“东风”一般是指春风,常含有生机勃勃之意和喜春之情,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用法。如含有“东风”二字的诗句中,渲染离别之情的诗句有“_________”,比喻重要的条件的诗句有“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韩愈运用议论等手法,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自己对早春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2)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宋荣子面对世间荣辱,表现十分淡定,并不因外界如何评价而有所改变。
(3)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孩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行路难》中用“冰”和“雪”比喻人生道路艰险的两句是__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从侧面描写音乐魅力的句子是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
(3)李煜在《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结尾四句)皆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日长简仲咸①
王禹偁②(宋)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③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樽。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④共谁论。
注释:①仲咸:冯伉的字,与王禹偁同为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且同在商州主持政务。②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商州团练副使时。③伯阳:老子李耳的字。④牢落:无所寄托。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上任之地偏僻,白天时光变长,且说明了写信原因。
B.颔联写诗人借读书消愁,于杜甫诗中徜徉,在老子文中悟道。
C.颈联写诗人于月下登楼、赏花、饮酒,暂得清净,身心畅快。
D.尾联写与仲咸的交往给谪居在外无所依傍的诗人极大的安慰。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借读杜甫、老子的诗文表达自己怀才不遇、避世隐退的情感。
B.颔联与颈联运用对偶,且寓情于景,虽未著一情语,却饱含深情。
C.全诗语言平易,风格清新,章法井然,一气流转,与白乐天相近。
D.前三联的叙写实则为尾联做铺垫,更能反衬出诗人对仲咸的感激。
【3】古人写诗,喜设诗眼。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3、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欧阳文忠公撰纪、表、志,宋景文公撰列传。当时以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文忠曰:“人所见不同,且宋公前辈。”遂已。故 事 修 书 唯 官 高 者 一 人书 职 名 时 景 文 守 郑 州 在 文 忠 下。文忠曰:“宋公用力久且深,何可掩哉?”逐于所撰各书之。古之君子,存心至公,无欲上人如此。
(节选自杨士奇《书(新唐书〉后》)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新唐书》是:二十四史之一,这一系列的史书在体例上属__________,其开山之作是_______;文中欧阳文忠公、宋景文公的本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存心至公,无欲上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宋学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一位“80后”快递小哥。8年,行走32万余公里,配送30万件包裹。在宋学文眼中,快递很“小”,每一项操作他都熟稔于心;快递又很大,要不断探索,精益求精。他说,他就想着要把简单的事情做得不简单,平凡的事情做得不平凡。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全国有1.2万多名“90后”“00后”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占支援湖北医护人员总数的近1/3,他们在抗疫斗争中,展现出披坚执锐、一往无前的青春力量。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亦有众多的青年人正用自己的汗水书写着最美青春。
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这样的青年还有许许多多……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你在学校举办的“致敬青年月”活动中,以“明华”的身份给你心中的青年代表写一封信。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