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绍兴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使清王朝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如何保证清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成为摆在封建士大夫面前的重大历史课题。其中洋务派研究的课题应该是(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师夷长技以自强

C. 结束专政,实行宪政   D. 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2、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下表“?”处对应的英雄人物是

英雄

林则徐

邓世昌

事件

虎门销烟

黄海大战

东北抗日游击战

A.杨靖宇

B.赵登禹

C.李宗仁

D.左权

3、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国家是

A. 日本

B. 英国

C. 法国

D. 沙俄

4、万隆会议最大的特点是(   )

A. 与会各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   B. 与会各国都是世界大国

C. 与会各国都非常团结   D. 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5、下列选项中,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当选人物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这位当选者是(  )

A. 钱三强   B. 袁隆平   C. 杨利伟   D. 马寅初

 

7、他发誓说:“在没有打碎西班牙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枷锁以前,我的手将不停的打击敌人……”,他是谁?(       

A.玻利瓦尔

B.克伦威尔

C.扎格鲁尔

D.卡斯特罗

8、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是   (   )

A. 民主、科学   B. 民主、自由   C. 科学、博爱   D. 平等、博爱

 

9、面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后果,1961年中共中央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B.“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C.推翻官僚资本主义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0、1937年11月.28日,伦敦《泰晤士报》写道:“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材料中的“上海一隅之抵抗”指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淞沪会战 D.甲午中日战争

11、“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需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下列哪一事件是最有力的证明(   )

A. 抗日战争的胜利   B. 抗美援朝的胜利

C. 解放战争的胜利   D. 三大改造的胜利

 

12、以下清政府同列强签订的条约中,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3、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以下各项正确的是( )

A.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内地

14、下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中的一幅浮雕―虎门销烟,领导这一伟大斗争的是(   )

A.关天培 B.陈化成 C.林则徐 D.邓世昌

15、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   )

A.农业   B.商业 C.重工业 D.轻工业

 

16、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1921年中国迎来的曙光是指

A.武昌起义的开始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中华民国的成立

D.新中国的成立

17、解放战争时期,下列城市通过和平方式解放的是(       

A.北平

B.锦州

C.徐州

D.沈阳

18、洋务运动是中国人走强国之路的一次尝试,它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以下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B.它使中国富强起来了

C.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D.为中国近代企业培养了技术力量

19、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彻底被废除的标志是(     

A.新中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

D.三大改造完成

20、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

A.1840年

B.1860年

C.1901年

D.1937年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是( )

A. 1956--1966 年

B. 1965--1975 年

C. 1966--1976 年

D. 1963--1973 年

22、填空题:我国宪法规定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3、完成下列相关知识填空。

(1)他,是大庆油田石油工人,为我国石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被誉为“铁人”。他是_____

(2)他,是我国核武器研究工作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被誉为“两弹元勋”。他是__________

(3)他,是一名军人,默默无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称为“解放军好战士”。他是_____

(4)他,专注于田畴,毕生的梦想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______

24、甲午中日战争,甲午年指的是______年。戊戌变法,戊戌年指的是______

25、五四精神:___________。核心:___________

26、背景:日军企图打通_________,沿津浦路从南北连个方向夹击_______

 

27、识图,把下列字母代号的地点填入图中适当的方框中。

A、长江三角洲

B、最大的经济特区。

28、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提出对台湾基本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日益密切,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均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历史上称作“________”。

29、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________当选为中央局书记;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在________指挥下,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

30、积极影响: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日本侵略者陷入中华民族______的汪洋大海之中。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洋务派掀起_______运动 ;是中国________的开端。

 

32、铁血悲歌尽风流,千秋正气树丰碑,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它将再次唤起人们对长征岁月的怀想,沿着饱含先烈热血的足迹,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旌旗漫卷突重围]

(1)根据下框材料,”革命大本营”指哪一革命根据地?红军撤出”革命大本营”的原因是什么?

[渡尽劫波换新颜]

下图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两枚金币.

(2)写出两枚纪念币记载的红军经历过的两件重大历史事件。

(3)图2纪念币中的三面红旗象征着哪三支队伍?三支队伍会合意味着什么?

[峥嵘岁月意长存]

(4)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宝贵的.近年来,四川等省发起”长征路线申请加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你认为这项活动有何现实意义?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上李鸿章书》

(1)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的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现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1911年间院的演说》

(2)材料二中,孙中山救国方法和目的是什么?

(3)依据材料和所学内容回答,为了“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早年做了哪些努力(至少列举两点)?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追随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

材料二   

材料三   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相反,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就广度和深度而言,这场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首次表现。它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三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经历了怎样的探索历程?这些书籍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3)材料三中“这场变革”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与1911年的变革相比,这场变革在“深度”上有何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说说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带给我们的启示。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