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括号内的缩句,与原句的基本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一阵狂风从遥远的树林里刮来白桦树的种子。(狂风刮来种子。)
B.春天的绿是十分清新诱人的。(绿是清新诱人的。)
C.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岩石的形成来探索地球遥远的过去。(我们研究地球的过去。)
D.当我们发现这块已经等待了我们400万年的石头时,兴奋之情再次涌起。(兴奋之情涌起。)
2、我国春节时有在门上贴门神画之俗,画中的两个“门神”是?( )
A.秦琼、尉迟恭 B.程咬金、李元霸
C.秦琼、程咬金 D.李元霸、尉迟恭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绮丽/犄角 馈赠/胃溃疡 食不果腹/刚愎自用
B.妊娠/赈灾 岩岫/压轴戏 濯濯童山/擢发难数
C.菁华/腈纶 擅长/颤悠悠 相濡以沫/寝必重褥
D.缄默/箴言 木讷/滞纳金 名人轶事/卷帙浩繁
4、(题文)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们在欣赏《前赤壁赋》的华美辞章时,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从而进一步领略苏东坡自由的精神境界,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
②银行卡明明在自己手中,身份证也没有丢失,可是卡内的9万多元存款却不胫而走,这是发生在一个市民身上的事情。
③只见他持笔蘸墨,随着目光在笔尖上的凝聚,眼、笔、手一体,笔走龙蛇,任笔墨共翻飞,一幅长卷下案,一胸豪气方泄。
④两人的矛盾本来可以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他却铤而走险,实施打击报复行为,最终害人害己,锒铛入狱。
⑤三苏中之苏洵,成名较迟,大器晚成,人过中年方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但并没有影响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没有人怀疑他的才华。
⑥一些美国高中追求博雅教育,固然是为了提升学生进入常春藤高校的竞争力,更是为了让学生触类旁通到其他领域。
A. ①②④ B. ②⑤⑥ C. ①③⑥ D. ③④⑤
5、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曲罢悯然 钿头银篦 连篇累牍 口诵心惟
B. 转徒江湖 幽愁暗恨 扣人心弦 豪言壮语
C. 轻拢慢捻 天崖海角 幽咽泉流 汗流浃背
D. 东船西舫 恬然自安 翻复无常 春寒料峭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传统史学有许多优长之处,史论结合便是其中之一。《左传》的“君子曰”,《史记》的“太史公曰”,《资治通鉴》的“臣光曰”等,都是史论结合的代表。同时,在史书注释、书目提要中也都包含丰富的评论。它们代表了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需要下功夫深入发掘和总结。
《史记》中的史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比如,司马迁对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状况非常关切。他在《货殖列传》说:“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一方面说明物质生产的历史有其自身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分工是由生产和交换的需要决定的,而社会生产的发展又是由于人们为满足物质需要而从事工作的结果。这些论点表明司马迁已经认识到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力图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发展的原因。这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史观。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发表的史论,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一是“臣光曰”,二是引前人的史论。其实司马光在书中还常借历史人物之口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史论内容十分丰富而深刻。以“臣光曰”中关于治国用人方面的史论为例。司马光提出“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在用人问题上,他主张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何为“贤”?司马光认为必须以德为本、德才兼备:“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关于用人方面的精彩之论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史论更是不胜枚举。
对于史书注释,许多人认为这纯粹是史料性的东西,没有什么理论含量。这是对史书注释的误解。比如,元代学者胡三省不仅对《资治通鉴》在文字方面作了详细注释,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亼注释的错误,而且对以前的历史学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很多评论,这些评论多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比如,《资治通鉴》记梁武帝称:“我自非公宴,不食国家之食,多历年所;乃至宫人,亦不食国家之食。”对此,胡三省注:“凡其所食,自其身以及六宫,不由佛营,不由神造,又不由西天竺国来,有不出于东南民力者乎?”这就揭穿了梁武帝的骗人鬼话。尤其可贵的是,胡三省说出了这样一个真理,即国家上下衣食住行,无不出于“民力”。
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一大特点,也是史学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对于这一优良传统,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使我国史学发展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话语体系提供充足养料。
(节选自仓修良《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中国社会科学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公曰”、“臣光曰”、史书注释、书目提要等代表了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
B.《货殖列传》中的史论,是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关切,旨在探索社会发展之因。
C.司马光常通过三种形式发表史论,其关于用人问题的论述,包含以德为本的思想。
D.胡三省对梁武帝言论所作之注,揭示了其骗人本质,点明了衣食皆出于民的道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提出了发掘和整理史论的观点;尾段予以照应,并指出了这样做的意义。
B.文章中间三段是并列结构,多方面举例论证了史论确实有着值得发掘的价值。
C.第三段两次引用司马光的话,充分论证了他的用人理论既丰富又深刻的观点。
D.第四段先摆出某些人的观点,接着指出其错误,然后以实例证明其确实错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论结合的方式,保留了古代史学家的许多评论,这些评论有着极高的理论价值。
B.发掘“太史公曰”的内涵,我们定能对其所涉及时代的历史情况有较深入的理解。
C.如果把史书注释当成纯粹的史料,就会误解《资治通鉴》中胡三省的注释的意义。
D.史论为构建中国历史学的体系提供了充足养料,是史学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一句说明“见者远”的真正原因,“_______”一句说明“闻者彰”的真正原因。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点明了诗歌的主旨。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一句写弹奏前校音的动作,“_______”一句写弹奏琵琶过程中不同的动作。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王安石借盘庚迁都这一典故对自己行事准则的表达,也可把它看作历史上改革家果决精神的高度概括。
(2)《扬州慢》的词前小序中写道:“暮色渐起,戍角悲吟。”词中对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枫至秋而叶红,其色如醉,令文人墨客情思翩翩,因而成为古代诗词曲中常见意象。请举出两个借“枫”传情达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2)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自己不慕名利、恪守礼义的高尚品格。
(3)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主席有诗云:“无限风光在险峰。”《游褒禅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说明了这种道理。
(2)《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否定,对未来充满希望。
(3)《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描写月光清澈无边,又暗含鱼雁不能传递音讯之意。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
(小题1)既见复关, 。(《诗经·氓》)
(小题2)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小题3)伏清白以死直兮, 。 (屈原《离骚》)
(小题4)人非生而知之者, 。(韩愈《师说》)
(小题5)挟飞仙以邀游, 。(苏轼《赤壁赋》)
(小题6)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李清照《声声慢》)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①,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遥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②,处者歌式微③。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阳景:日光。②黍离:出自《诗经》,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表达亡国之痛。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③处者:指故乡的亲友。式微:出自《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此处取其劝归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云蔽日,清风吹衣,鱼游鸟飞,自然物象的变幻,触动诗人敏感的心灵,引发他无尽的感怀。
B.时处乱世,徭役繁重,服役之人长期不得归家,诗以“眇眇”状服役之地荒僻邈远,又显人物内心的愁苦无助。
C.役夫出发时严霜凝结前路茫茫,归家时白露已晞苦尽甘来,物候变换中寓含着人物内心悲喜变化的今昔之感。
D.九、十两句借典抒情,感怀深沉,游者和处者同心离居,一悲叹乱离,一殷切劝归,对举并写,倍显凄恻动人。
【2】三、四句对诗歌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元末,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
通海为人沉毅。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通海曰:“不可,彼众我寡,退则情见,不如击之。”乃身先疾斗,矢下如雨,中右目,不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由是一目遂眇。
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通海乘风纵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常遇春射中定边,通海飞舸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而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抵舰,兜鍪尽裂,仅免。明日复战,偕廖永忠等以七舟置火药,焚敌舟数百。逾二日,复以六舟深入。敌连大舰力拒。太祖登舵楼望,久之无所见,意已没。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摇若游龙。军士欢噪,勇气百倍,战益力。友谅兵大败。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是役也,通海功最多。师还,赐良田金帛。
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围平江,战灭渡桥,捣桃花坞,中流矢,创甚,归金陵。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太祖挥涕而出。翌日卒,年三十八。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一》)
【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B.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C.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D.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如宋太祖、明太祖等。
B. 金陵,即现在的南京,曾名“建康”“邺都”,史上曾是东晋、吴、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C. “幸其第”中的“幸”特指皇帝亲临某地,“幸其第”的意思就是皇帝到他的宅第去。
D. 卒,在《礼记》中指大夫的死;另外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士死称“不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俞通海遭逢乱世,结寨自保。他在太祖急需船只时受父命归顺太租,令太祖喜出望外。
B. 俞通海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胥口作战中,自己先带头迅速战斗,结果被敌军射伤右眼。
C. 俞通海忠心耿耿,临危不惧。太祖在康郎山遇险,俞通海奋不顾身,独自营救太祖脱险。
D. 俞通海治军严明,关爱百姓。在攻克湖州和攻取太仓以后,秋毫无犯,当地百姓十分欢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
(2)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声辩声,不如以无声辩声。以言辩言,不如以无言辩言。——林语堂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
只要利益不产生冲突,别人讲的话,一般不需要反驳。——乔布斯
如今网络空间生态恶化,“网络发声”随时可能会变成“网络暴力”,“正义之人”随时可能会沦为“网暴者”。这般不好的网络体验使得人们渐渐选择在虚拟的热闹中保持沉默,成为一名看客,只移动鼠标心灵式地参与事件。
针对此,你班将开展“网络时代,发声与沉默”的主题班会,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对自身、对社会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