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胡适主编)在内的许多新型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国共产党诞生
B.五四运动爆发
C.马克思主义传播
D.新文化运动兴起
2、“1940年整个华北地区,都成了战场。战斗日以继夜,一连厮杀了3个半月。他们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材料描述的是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太原会战
3、“……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该诏书颁布于( )
A.1912年1月1日
B.1912年2月12日
C.1912年2月15日
D.1912年3月
4、“百年来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和奴役的中国人民,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违反一切内外敌人意志而勇敢地站起来做了历史的主人。”这印证了新中国成立的( )
A.背景
B.目的
C.影响
D.性质
5、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下列不属于这次会议的内容的是( )
A.成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
B.确定党的中心工作―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C.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D.规定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6、如图是法国发行的一枚纪念843年签订《凡尔登条约》的首日封,该条约奠定了以下哪几个欧洲国家的雏形
A.英国、德国、意大利 B.英国、德国、法国
C.法国、美国、意大利 D.法国、德国、意大利
7、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同志曾为井冈山题词“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 )
A.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B. 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 建立了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8、《中华民国史》写道:“他提议将分散的革命组织合成一个大团体,协力从事反清革命。这个建议获得一致赞成。”“大团体”是指
A.强学会 B.兴中会 C.中国同盟会 D.中华民国
9、阅读下图,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化
C.“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0、陈独秀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两位先生也体现了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它们是:
A. 自由、平等 B. 自强、求富 C. 民主、科学 D. 改革、开放
11、在我国近代的反侵略抗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与下表中爱国将领英勇事迹相关的战争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戊戌变法失败了,仅存的硕果却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里所说的硕果指的是( )
A.京师同文馆
B.同仁堂
C.万木草堂
D.京师大学堂
13、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保障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一国两制”的构想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4、观察《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图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地点是 ( )
A.A
B.B
C.C
D.D
15、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中,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这场运动的口号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自强与求富
C.扶清灭洋
D.民主与科学
16、当时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13000多名建桥工人,300名技术专家,在28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艰苦奋斗了两年多,终于实现了千百年来在长江上“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伟大梦想。材料中的“一桥”指的是( )
A.南京长江大桥
B.武汉长江大桥
C.钱塘江大桥
D.上海长江大桥
17、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经查,事后策划人是受袁世凯指使的国务总理赵秉钧,重金收买宋教仁不成而痛下杀手,“宋案”的发生从本质上反映了
A.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
B.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
C.美日争夺中国的斗争
D.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18、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 ( )
A.《时务报》
B.《国闻报》
C.《申报》
D.《中外纪闻》
19、小明梳理了人民军队的成长历程,下面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④③①②
20、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实质是
A.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B.建立合作社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实现政企分开
21、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1)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一一 ______ 。
(2)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一一 ______ 。
(3)李宗仁指挥的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 ______ 。
(4)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______ 。
22、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此,他强调“____”,想通过发动“____”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3、1915年,陈独秀创办了________,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4、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________召开。通过了________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毛泽东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著名论断。
25、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创造了震惊中外的“________”,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1937年7月7日,日军悍然炮轰宛平城我军防地,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________”,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6、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________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________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27、1955年,周恩来参加( )会议,在会上提出(“ ”)的方针,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28、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展开了三大改造,观察图片,请回答相关的问题:
(1)1953年至1956年,我国对 、 和 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合称为“三大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建立 。
29、
此人是 ;创办《 》,掀起 运动。
30、废除农奴制:背景(原因):_________严重制约俄国经济发展。 领导人:_________。时间:________年。
31、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最早提出了什么主张达到什么目的?在中央和地方上主要的代表人物都有谁?洋务运动有什么积极作用?
32、2021年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请回答下面问题:
(1)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组建的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什么?这一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机关刊物是什么?
(2)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3)辛亥革命有何历史意义?
(4)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被谁窃取?
(5)1912年联合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的是谁?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之一就是西方世界许多国家与中国建交。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开展了务实的、全方位外交活动,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积极参加国际及区域性组织,在双边与多边外交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
(1)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中国声音”主要指哪些?
(2)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的显著成就有哪些?
(3)分别列举一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参加的国际及区域性组织。
(4)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一个国家调整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迫使不可一世的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全国各族人民举国同心支撑起这场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伟大抗争,最终用伟大胜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由于中国的工业化基础十分薄弱,“一五”计划选择了与苏联类似的工业化道路,即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模式,成为这一时期工业化的鲜明特色。第一个五年计划于1957年底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使我国在这个时期的经济建设得以发展,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材料三 1952—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单位:%)
年份 | 国营经济 | 合作社经济 | 公私合营经济 | 个体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1952 | 19.1 | 1.5 | 0.7 | 71.8 | 6.9 |
1956 | 32.2 | 53.4 | 7.3 | 7.1 | 趋于零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的特点。并列举出“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和交通领域取得的具体成就各一项。
(3)材料三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与哪一事件有关?该事件的完成有何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