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商洛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下列民族精神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红船精神②五四精神③长征精神④抗疫精神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2、下列事件与其相对应的内容或意义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B.八七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C.三湾改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秋收起义——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3、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直接)史料是(     

A.电影《戊戌风云》

B.报刊《国闻报》

C.书籍《再说戊戌变法》

D.历史教科书

4、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1300多万两,美国旗昌行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这反映出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     

A.实现了强兵富国的目的

B.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C.完全掌握了西方先进技术

D.完全无力与外国企业抗衡

5、五四运动爆发后,得到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支持。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也相继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这些事例说明(     

A.工人和学生都是五四运动的先锋

B.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

C.五四运动的目的就是罢工

D.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取得胜利

6、如今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56﹣1966年的严重失误留给我们的教训是(  )

A. 经济发展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

B. 政府必须及时地平反冤假错案

C. 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D. 必须时时“以阶级斗争为纲”

7、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与学生共度五四青年节,五四运动的先锋队是

A.青年学生 B.青年工人 C.青年农民 D.青年商人

8、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

B.提高职工收入

C.建立市场经济

D.实行政企分开

9、1956-1966年,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其中被称颂为“党的好干部”的是(     

A.焦裕禄

B.王进喜

C.雷锋

D.刘青山

10、党的十九大在十八大的基础上再一次吹响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号角,进一步昭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也曾提出类似主张,即(  )

A. 以“德”教化百姓,以“礼”治理国家   B.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 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   D. 反对战争,爱一切人

1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大会上,被选举为中央局书记的是(  )

A. 陈独秀   B. 李大钊   C. 毛泽东   D. 董必武

12、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就座了属于她的席位”,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主要动力。“就座了属于她的席位”是指中国(     

A.重返联合国

B.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C.成功举办奥运会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3、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改造与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

A.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B.解决了国家政权问题

C.实现了土地所有制的转变   D.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14、《辛丑条约》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内容是

A.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 4.5 亿两

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15、在一群读书人的呼吁下,“不甘作亡国之君”力行变革的清帝是

A.宣统帝

B.光绪帝

C.咸丰帝

D.道光帝

16、历史学家蒋廷黻在提及中国近代某一不平等条约时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五口之中,他们又以福州最为重要……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这一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7、将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天津条约》

18、1927年,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历史事件是

A.南昌起义

B.汀泗桥战役

C.百团大战

D.辽沈战役

19、今年是谭嗣同死难124周年,这位热血志士一直为中国人民所怀念,是因为他(     

A.领导洋务运动,开近代化之先河

B.视死如归,愿以颈血洗刷污政

C.创办万木草堂,领导公车上书

D.收复新疆,捍卫国土

20、据下图,2012—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变化,可知

A.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

B.对外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C.对外开放的目的发生改变

D.“一国两制”方针成功实践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历史上的口号或主张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的特征。

(1)洋务运动期间,在“   ” “求富” 口号指导下,洋务派开展了一场维护清朝统治

的自救运动。

(2)   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新文化运动提倡   与科学,促使人们思想空前解放。

22、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_______,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_______”。

23、根据提示写出下列人物

(1)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让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3)提出一带一路的-----------------

24、世界的一隅,经过历史的洗礼,让我们刻骨铭心。

(1)19世纪80年代中期,洋务派筹建了 、南洋、福建三支近代化海军。

(2)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第一枪的历史事件是  

(3)   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4)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的事件是

25、1953年,________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________,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原则。今天,这一原则已成为处理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26、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____体制:201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____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7、社会生活的变化

(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方便了人民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近代交通管理和通信事业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___________,劝禁女子___________;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___________”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3)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4)特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从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___________的特征。

28、请根据提示信息写出相对应的人物的名称。

(1)虎门销烟,反抗侵略——(2)视死如归,血战黄海——

(3)救亡图存,变法牺牲——(4)百团大战,彰显精神——

(5)舍本逐末,实业救国——

29、“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国家主席____被迫害致死,成为“文革”中最大的冤案。

30、识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将下列地点的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军旗升起的地方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2)据图指出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有何特点。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党的正确领导是根本保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中国共产党的哪一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这次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3)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32、武昌起义的主力是?推翻清王朝的事件是?

33、在中国近代史上,台湾和大陆的关系经历了分离——回归——分离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台湾是哪一年被日本侵占去的?原因是什么?

(2)台湾又是什么时候回到祖国怀抱的?原因又是什么?

(3)今天,海峡两岸骨肉分离,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你有何感想?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材料一   2021年,共和国已走过72年的风雨历程。在这72年里,党紧紧依靠和团结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的独特之路。通过72年不平凡的历程,我们总结了这样一条线索:“国家独立——政权巩固——工业起步——宪法保障——制度建立——良好开端——出现失误——历史转折——改革开放——经济腾飞”。

材料二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全国土地改革前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国家独立”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2)材料二反映的是朝鲜战场上的两位英雄,请写出他们的名字?他们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是如何解决“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的?实行该举措有何意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