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琼中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人名有时与特定的历史相联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下列人名按时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李国立  ②王跃进  ③马开放  ④陈援朝

A.②③①④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④①②③

2、把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推向顶点的是( )

A.五四运动中上海工人运动

B.1922年的香港海员罢工

C.北京的先进青年到工农群众中调查

D.“二七”大罢工

3、“红色旅游”是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方式之一。某校打算组织学生参观中共一大的旧址,应当选择去

A.长沙

B.上海

C.北京

D.武汉

4、金冲及教授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写道:“只有当国家民族的命运已处于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别的办法都尝试过,都走不通,人们的忍耐程度已超出它的极限,这才会拿起武器来拼命,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高潮才会出现。”下列关于这场“革命”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C. 推翻了封建制度

D.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某校八年级⑴班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下列一组图片。适合作为这组图片标题是

 

京师同文馆

A.民主、科学

B.自强、求富

C.扶清、灭洋

D.民主、共和

6、《全球通史》中写道:   “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材料中的“这场运动”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7、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下列歌曲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广为传唱的是( )

A. 打倒列强,除军阀……”   B.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C.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D. 张灯又结彩,红色政权建起来……”

 

8、“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几经调整,下列关于土地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为依据④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军虽然撤出舟山(位于浙江省),但仍将舟山等岛置于其“保护”之下。英国此举意在

A.将清政府变成其统治工具

B.加强控制西南地区

C.打开长江流域的商品市场

D.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10、鸦片战争对中国最突出的影响是

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B.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C.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D.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11、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说:“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一基本国情开始于(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2、倡导“实业救国”,并身体力行,创办大生纱厂的实业家是

A.张謇

B.詹天佑

C.侯德榜

D.张之洞

1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他们掀起了(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4、“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我国首先需要

A.发展经济

B.变革体制

C.对外开放

D.解放思想

15、贵港的李爷爷今年70多岁了,他经常讲一些自己过去的事情,其中不可信的事情是( )

A.建国初期他家分得5亩地

B.他把家里做饭的铁锅捐出来炼铁

C.他吃过“大锅饭”

D.1958年他办了一个养鸡场,发财了

16、与“1947年6月”“晋冀鲁豫解放军”“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等信息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A.转战陕北

B.百万雄师过大江

C.三大战役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7、小明同学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列出了“北伐战争、重庆谈判、新四军、淮海战役”等关键词,他探究的主题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B.人民军队的成长历程

C.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D.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18、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与抗争。将下列文献序号与相应历史事件前的字母符号连接正确的一组是

①中英《南京条约》 ②《天朝田亩制度》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辛亥革命   b太平天国运动 c鸦片战争

A.①-a  ②-b  ③-c B.①-a  ②-c  ③-b

C.①-b  ②-c  ③-a D.①-c  ②-b  ③-a

19、《新青年》这本杂志的创办人是(     

A.李大钊

B.胡适

C.陈独秀

D.鲁迅

20、1912年时中国社会习俗发生的巨大变化有

①女子缠足②男子剪掉辫子③全国流行西餐、西式婚礼 ④废跪拜礼,行鞠躬、握手礼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②④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依据所学,完成下列标志着的历史事件

1)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事件——

2)标志着鸦片战争结束的历史事件是——

3)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

4)标志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

5)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的事件是——

6)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的战争是——

7)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的标志性事件——

8)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

9)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来封建帝制的标志性事件是———

10)标志着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的历史事件是——

22、结合所学知识,请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判断并选写出相关内容(填字母)。

(1)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这一历史史实描述的事件标志着_______。

(2)1997年,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会议是_______。

(3)1947年,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成立。这个自治区是_______。

(4)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目前,我国解决“乡愁”的基本方针是_______。

(5)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戈壁,伴随着一声霹雳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宣告了我国_______。

相关内容: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 内蒙古自治区     

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E. 西藏和平解放

23、____________于1839年6月在虎门销毁110多万千克鸦片,他一生力抗西方入侵同时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4、中国同盟会创办的机关刊物是《_________》,孙中山在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即三民主义。

25、___________ 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26、领导虎门销烟,显示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坚强意志的民族英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________》反映了千百年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太平天国运动期间,________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赞赏。

28、1913年春,宋教仁被刺案发生后,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________”,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军队北上讨袁,________爆发。

29、在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侵略的过程中,中国曾爆发________________两次规模宏大的农民大起义,虽然最后在中外反革命势力的绞杀下失败了,但沉重的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30、镇压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____________,又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初解散________;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________________》,改责任内阁制为________。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____________,可指定继承人。接受________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1915年末,下令以1916年为“________________”,准备元旦登基。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是哪一年?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3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确立的基本政策。根据这个政策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

(2)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创造性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什么?写出践行了这一构想的事件。(写出一个即可)

(3)现在,为解决台湾问题,我们国家确立的对台基本方针是什么?在处理海峡两岸关系时,我们常提到“九二共识”,两岸达成的“共识”是什么?

(4)做为中学生,你认为在与各民族相处和维护国家统一方面,能做些什么事?(选取一点谈即可)

33、近代中国历史是一部先贤们不断探索的历史。识读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三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给中国带来哪些变化?

材料二 他和同事们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的根本转型,不论在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的治理结构和社会。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称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2)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中“富国强民”道路的名称。在党的哪次会议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3)除材料三中提及的中美、中日关系外,在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还取得哪一重要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材料四 70年光阴,中国以“惊人一跃”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历程,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中国跨度,铸就了新中国辉煌的发展历程。

——新华网《中国跨度》

(4)材料四中70年中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的原因有哪些?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