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05至1907年间,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思想论战达到了高潮。他们在论战中存在着原则分歧,但在面对帝国主义侵略问题上也有共通之处,提出“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自有可亡之处,岂能怨人之亡我乎!”这反映出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共同局限性为
A.不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B.对帝国主义侵略行为作了开脱
C.以反清作为御侮之道
D.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大力支持
2、下图是江苏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酒肆图》,描绘了烹饪、酿酒、宴饮等场景。该图可用来佐证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南方酿酒技术更为先进
C.百姓生活安逸富足
D.生产发展促进商业兴盛
3、按旧例,明代内阁除密类君主的文书外,“凡有行移各衙门,皆用翰林院印”。这说明明代内阁( )
A.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
B.阁臣权力有限
C.提升了政府办事效率
D.深受皇权控制
4、从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在战略防御阶段的一年多时间里,八路军、新四军同日伪军作战1600余次,毙伤俘敌5.4万余人。从1938年到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从59%上升到69%。这表明
A.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B.敌后战场一直是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C.日军始终以中共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
D.中国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5、阅读下表“玛雅文明的主要神灵”,据此可知
神灵 | 名字 | 职能 |
天神 | 伊扎姆纳 | 药神、火神、赐给地球雨水,使土地适合种庄稼,避免灾难 |
太阳神 | — | 掌握健康、音乐、诗歌、书法(与羽蛇神相关) |
月亮神 | 伊希切尔 | 掌管各种水体、丰收、彩虹、分娩、纺织、洪水 |
雨神 | 恰克 | 掌管闪电和雨,雨水充沛、避免干旱 |
羽蛇神 | 库库尔坎 | 掌握雨季、播种、收获、五谷丰登,太阳神的化身 |
A.玛雅人有精准的天文历法
B.玛雅的各级政权都与神权紧密结合
C.玛雅人面临水资源缺乏的挑战
D.玛雅人信仰神灵主要是为了气象研究
6、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兴办国立太学。太学中的教师是经学博士,太学的学生学习一年后要经严格考核,并按照学习的等次分派到皇帝身边做郎官,或被委派到中央一些机构和郡国首相下做属吏,学习不及格的罢除。由此可见,太学的兴办( )
A.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B.强化了儒学的主流地位
C.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
D.实现了诸子百家的融合
7、历史上最早设县的是楚国和秦国。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期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春秋至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变迁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拓展了中国疆域
C.推动了官僚政治
D.实现了国家统一
8、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仍然强调“流转就是自由贸易,就是资本主义”。5月,在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列宁却说“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给在小私有制和小商业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一点自由”。这一转变旨在( )
A.推动粮食商品化的发展
B.推进农业集体化的实施
C.保障苏俄前线粮食供应
D.促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9、1848年,徐继畬撰《瀛寰志略》。1866年,该书被同文馆选为教科书。十年后,郭嵩焘作为驻外使节前往欧洲,仍将《瀛寰志略》当作了解西方知识的重要参考资料。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对欧外交取得突破
B.中西文化交流频繁
C.对世界的认知迟缓
D.西学研究已成潮流
10、《大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 )
A.体现了仁政思想的践行
B.保证了农民的基本生活
C.改变了考核官员的标准
D.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11、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初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采取了发行土地公债的方式,征购地主的多余土地,规定由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进行承购。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中共中央提出“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中共土地政策( )
A.消灭了中国封建剥削制度
B.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基础
C.顺应了革命形势发展需要
D.满足了农民的政治经济要求
12、下面这组壁画展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它们所反映的主题是( )
A.经济重心的转移
B.统一趋势的加强
C.民族交融的发展
D.精耕细作的进步
13、明清时期,苏州盛泽镇居民多逐绫绸之利,有力者则开设机坊,雇人织挽,计日受值。所雇之人或身兼数事,或专习一业,老板为笼络工人,往往百般迁就: “每逢节候,肴馔必更丰焉”,工人“或食无兼味,辄去而他适”。由此可知,当时的苏州( )
A.工商业市镇开始形成
B.纺织业技术全国领先
C.新的生产关系已出现
D.家庭主副业逐渐倒置
14、在1830年代后期,来华英美商人和传教士中出现了不少全面构建中国负面形象的论述,逐步改变了16世纪以来“老传教士”向西方提供的各种积极、正面和肯定性的中国形象。这些论述( )
A.意在影响本国的对华政策
B.是中外长期隔绝的结果
C.直接引发了中英两国战争
D.表明西方对华关注消退
15、在1979-2019年的40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达到9.4%,远超世界2.9%的平均增速,GDP占世界比重也从1.8%提高至16%左右。2019年中国的经济规模是1978年的296倍,同时,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也达到了10.91%。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完善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D.中国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
16、《新全球史》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七个阶段,其中公元500—1000年被称为“后古典时代”,下列不可能出现在这一章节中的是( )
A.总结伊斯坦布尔城繁荣的原因
B.关于西欧各国封建制度的分析
C.有关《查士丁尼法典》的评价
D.对“教皇国”建立背景的介绍
17、如图为殖民扩张和收缩的周期示意图(1700—1975年),其中两个殖民收缩期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B.民族自决原则开始确立
C.启蒙思想指导各殖民地争取独立
D.战争削弱了宗主国力量
18、《宋史・王安石传》记载:“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A.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
B.加重了部分农户的负担
C.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D.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9、下图为二战后成立的国际经济组织,下列对这些机构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加强了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
②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这些组织宣告解散
③世界货币体系的确立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
④形成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20、如图为1894-1920年民族工业资本的变化情况。推动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资本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外部环境的稳定
B.产业结构的均衡
C.群众斗争的高涨
D.政府政策的推动
21、战国时期,商鞅、吴起、李悝分别在秦国、楚国、魏国变法。这些变法( )
A.宣传了儒家思想
B.成为各国争战的根源
C.加速了社会转型
D.强化了传统贵族地位
22、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北魏建立后,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孝文帝的改革
A.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
C.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
D.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
23、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一种流传于潍坊市杨家埠的传统民间版画,其制作方法简便,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内容丰富。下图为杨家埠年画的代表作品,该年画反映出中国古代
A.农民生活的富足
B.夫唱妇随的和谐
C.重视农耕的传统
D.君主专制的加强
24、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体现的是( )
A.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
B.旗袍和中山装的兴起
C.剪辫运动和废止缠足
D.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报告和讲话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26、扩展:15世纪后期,文艺复兴扩展到欧洲各地。英国____的《哈姆雷特》《李尔王》等,充分体现了____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27、西非
时间 | 8—15世纪 |
代表 | 加纳、马里和桑海 |
国家 特点 | ①拥有丰富的____资源;②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极其富有;③出口象牙和奴隶;④买进马、布匹和盐 |
马里 | ①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②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③____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
桑海 | ①原为马里属国,16世纪达于极盛;②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③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④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⑤16世纪末,因遭遇外来入侵逐渐衰落 |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同质”的文明,已在全世界站稳脚跟。但现代化在任何一个社会内部的启动,都意味着对这个社会所长久维持的传统进行重新评价,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传统,哪怕最“原始”的社会,也必然扎根在深厚的传统基础上。事实上,无论是先行国家还是后进国家都存在一个对待传统的问题,并不是只有后者才需要。
——据钱乘旦、刘金源《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整理
根据材料和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现代化与传统”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9、两宋社会的变化
①公正平等: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②宽松和谐:________显著减少;政府________对社会的控制——“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性
30、巴黎公社
(1)背景: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社会矛盾激化。
(2)成立:____年3月,巴黎爆发工人武装起义,起义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
(3)举措
①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立法与____合一的政权机关和司法机构。
②废除旧军队和旧警察,代之以____和治安委员会。
③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由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____的工资。
④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厂;实行八小时工作日。
(4)结果:1871年5月28日,巴黎公社被法国资产阶级和普鲁士联合扼杀。
(5)意义: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31、________(人名)抨击“孤秦陋宋”,其哲学思辨代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32、自秦以后,中国出现了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皇帝位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任命各级官员处理全国政务,从而建立起较完备的中枢权力体系。随着________的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的组成也不断发生变化。
33、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还有________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________农产品和原料价格,________工业品价格,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区冲突和________。发展中国家自身也存在政策失误、人口________增长、社会两极分化、________等问题。发展中国家要真正克服障碍获得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34、基础设施的发展:原因: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对城市____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3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有百年历程,这一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五四运动后,李大钊的哪篇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对当时的中国革命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2)20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到此时,毛泽东思想已形成哪两个理论成果?
(3)20世纪晚期,邓小平围绕哪一根本问题展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探索?这一探索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4)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呈现怎样的基本特点?
36、文艺复兴兴起的原因是什么?(从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思考)
37、为什么说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解冻是中国外交关系获得突破的关键?
38、美国1787年宪法开创了哪些新制度?宪法的核心原则?联邦政府构成是如何分权的?宪法有何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9、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5大核心素养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请构建出一副有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空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