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咸阳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与“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军旗升起的地方”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吴起镇会师

D.会宁会师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抉择,也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这里的“关键抉择”指的是(   

A.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实行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

D.顺应经济全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1953年,我国预计需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就是大约15年的时间,完成三大改造,但最后我国只用了3年就完成了。这反映出三大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

A.人民缺乏改造的积极性

B.没有完成预期的目标

C.后期改变过快要求过急

D.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4、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的总方针是(       

①开展土地革命                            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③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④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5、下面这份知识表格中的空白处应当填写的是(     

时间

1927年8月1日

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规模

2万多人参加

意义

A.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成立

B.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D.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6、擂响禁烟战鼓,率军收复新疆,黄海激战千层浪,看我中华儿郎……”这首《国魂颂》中称赞的人物有

郑成功 林则徐

左宗棠 邓世昌 谭嗣同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7、2015年03月21日上午11时许,运载68具在韩烈士遗骸的中国空军伊尔76运输机,在我空军两架战机的护航下,降落在沈阳桃仙机场,离开祖国60多年的烈士英灵终于魂归故里。追根溯源,与此消息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和平解放西藏

B.北伐战争

C.“九一八事变”

D.抗美援朝

8、护国战争是辛亥革命后爱国人士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战争。此战争的发起地是

A.云南

B.广西

C.广东

D.四川

9、毛泽东指出:“尽管描画的东西不能尽合将来的事实,而将为事实所校正,但是为着坚定地有目的地进行持久战的战略指导起见,描画轮廓的事仍然是需要的。”故毛泽东在1938年发表了(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论持久战》

C.《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D.《论合作社》

10、1899年提出侵略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A.英国

B.日本

C.美国

D.俄国

11、“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是周恩来为什么历史大事件的亲笔题词

A.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B.秋收起义 C.皖南事变 D.卢沟桥事变

12、某电影中有以下片段:中国北洋舰队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冲向日舰,最后与二百多名战士壮烈殉国。你认为下列电影名中最合适的是

A.《鸦片战争》 B.《火烧圆明园》 C.《甲午风云》 D.《大决战》

13、下图所示内容可直接用于研究

A.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B.中华民国的创建和巩固

C.北洋政府实行黑暗统治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4、“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共同作用是( )

A. 实现了民族独立   B. 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C. 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   D.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5、“19世纪末,洋布的疯狂蚕食,使得陕西商人经营的湖北大布趋于死亡……西安东关正街的焕兴布店、乾顺布店都已被淘汰。”从材料可以看出,阻碍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因素是

A.清政府的盘剥与欺压

B.陕西民族企业规模较小

C.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D.陕西连年发生自然灾害

16、1898年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以下变法措施中最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是

A.训练新式军队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 D.裁撤冗官

17、有些人的名字往往与时代特征有一定的联系。下列名字与其出生时的时代特征不相符的是

A.生于1949年,取名建国

B.生于1951年,取名援朝

C.生于1958年,取名跃进

D.生于1964年,取名文革

18、历史学习中,常常要对历史要素的关联进行分析,下列史实没有关联的是

A.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C.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黄海海战

19、2018年3月29日上午,第五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在沈阳烈士陵园安葬,“战机护回程,忠魂归故里”。与此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甲午战争

B. 抗日战争

C. 解放战争

D. 抗美援朝战争

20、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出现的新面貌有

①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

②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提高

③农民踊跃参军参战

④地主减租减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根据提示补充相关内容。

(1)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______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2)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______”的口号。

(3)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______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22、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

23、历史遗迹记录着一个民族的荣耀与屈辱。

(1)圆明园残迹像一座纪念碑,记录侵略者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这里的“侵略者”指的____________。

(2)“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描述了中国守军与侵华日军激战的情形,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__。

(3)________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全民族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2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而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又是从实行___________责任制开始的。

25、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______》,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甲午中日战争中,下令用自己的军舰撞击日舰最后壮烈牺牲的爱国将领是______

26、传播:1919年,《新青年》刊载了________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随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____________的团体;不少知识分子开始向________宣传马克思主义。

27、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________年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1984年,开始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

28、1894年,孙中山在________(地点)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_________,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29、文件: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____________》,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________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________土地。

30、这里的每幅图片都在诉说着一端历史,请根据相关信息,将其与历史融合,与事件连接,相信呈现在你眼前的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请根据相关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反映的是1919年5月初发生的_________运动,与之有关的一个重要节日是____________。这个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________________的开始。

(2)图二反映的1945年8月蒋介石为了__________时间,三次电邀毛泽东到___________商谈国内和平。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毛泽东等人来到这里,同国民党当局进行和平谈判,双方签署了_______________

(3)图三反映的是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________________的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宣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覆灭。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看图回答问题

1.a中的人物是谁?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小说?

2.b中的人物于1915年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他是谁?

3.c中的人物又是谁?他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这三个人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参加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是什么?

32、近代百年,风云变幻,国共两党各显风流,书写了那个时代最厚重的历史篇章。  

(兄弟齐心)共图伟业,力挽狂澜!

(1)哪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建立?

(2)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后的第一个成果是建立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的建立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共同携手合作的战争有哪些? 

(同室操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4)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国共两党之间发生的战争是什么?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哪一事件?

(制胜之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5)依据上面信息分析,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国民党的原因是什么?

(6)通过以上对国共两党关系的探究,你能获得什么感悟?

33、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富,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年到1952年粮食产量增长的原因。并指出导致1952年到1960年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中央发出开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数的96.3%,其中加入以土地和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又占总农户数的87.8%。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6年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说说1953年-1956年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变化?

材料三: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3)材料三中的歌谣赞扬的是我国政府在农村实行的什么政策?该政策的实行有何影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