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揭开了我国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序幕的是
A. 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十二大
D. 中共十三大
2、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诞生于 ( )
A.1949年
B.1952年
C.1954年
D.1955年
3、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一群先进的中国人尝试制度变革,为此而献出生命的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严复
4、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规定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 ”或“君”。它体现了( )
A.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B.地主阶级追求民主的愿望
C.农民阶级追求 平等的愿望
D.无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5、1964年一个台湾士兵想逃回大陆,被抓,定了死罪。临刑前,法官劝其喝点酒,士兵拒绝了:“我要清清楚楚地回家,我怕我喝了酒,灵魂不认得回家的路。”这反映了
A.台湾民众心系大陆渴望统一
B.两岸民间交流局面开始形成
C.香港澳门回归产生重大影响
D.两岸三通局面已经全面实现
6、“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这段材料出:(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辛丑条约》
D.《中国土地法大纲》
7、使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大开发、大发展新气象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B.新中国成立后
C.土地改革完成后
D.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后
8、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发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
A.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B.联合蒋介石抗日
C.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
D.结束长期内战局面
9、近代以来,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曲折又缓慢。主张实业救国,被誉为“状元实业家”的是
A. 严复
B. 魏源
C. 詹天佑
D. 张謇
10、“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材料中的“本大臣”指的是( )
A.李鸿章 B.林则徐 C.曾国藩 D.左宗棠
11、下图是有关中国共产党两次重要会议的图片。这两次会议( )
A.在不同时期为共产党指明了方向
B.是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D.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1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请问,该宪法的名称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
A.中俄《瑷珲条约》 B.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C.中俄《北京条约》 D.中俄《改订条约》
14、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的话说明 ( )
A.中国抗战取胜的根本原因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和重大牺牲
C.只有中国军民在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D.中国抗战扭转了一百多年中国屡败的局面,洗刷了中华民族的耻辱
15、下图所示报纸报道的事件发生于我国的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16、面对国民经济困难,中共中央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八字方针,下列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巩固、充实、提高、调整
C.提高、调整、巩固、充实
D.充实、巩固、提高、调整
17、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下列不属于“三个代表”思想的是( )
A.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 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念
C.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8、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C点到D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开始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19、照片是历史的载体。下面两张照片共同反映的历史是( )
A.中华民国的建立
B.北洋军阀的统治
C.割据纷争的动乱
D.革命志士的奋斗
20、一天,北京的大街上一队群情激愤的学生打着旗帜,高呼口号在游行,“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拒绝和约签字!”你知道是什么事情吗?
A.义和团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21、______规定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22、请根据下列提示,回答问题。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_________________。其性质是一次彻底反__________反____________的爱国运动。
(2)________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______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_______开幕,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了。
23、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人物。
(1)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的人是_____。
(2)列举上甘岭战役中的一位战斗英雄_____。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_____为国务院总理。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_____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5)2013年,_____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从洋务自强到变法维新、从共和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寄托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强国梦想,他们前赴后继,努力探索。根据所学知识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将下列图表内容填写完整。
梁启超的分期 |
史学界的观点 | 相关重大的历史事件 |
政治主张或口号 |
中国人自知不足第一期 | 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
洋务运动 |
师夷长技以自强 |
中国人自知不足第二期 |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 ① ② | 维新变法、民主共和 |
中国人自知不足第三期 |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
新文化运动 | ③ |
(2)个人的际遇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上海的张山(1845-1921年),一生的经历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以下工作生活场景有可能发生在他身上的是
A.20岁时,他被招进江南制造总局做工。
B.40岁那年春天,他在《申报》上看到了“公车上书”的消息。C.67岁那年他主动剪掉了自己的长辫子。
D.70岁时他让孙子给他读《青年杂志》上的文章。
25、______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______。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建立了领导机构,并创办了机关刊物《______》,作为宣传革命的刊物。
26、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________,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同年,太平军进行了________和________。
27、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_____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_____制度。
28、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时,美国后来居上,提出________政策,与各国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
29、1895年春,__________拉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出现了邹容的《_______》、陈天华的《猛回头》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
30、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辛亥革命纪念馆陈列着一幅黄兴撰写的对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该对联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1、中国梦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实现中国梦的途径、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分别是什么?
32、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可以分步骤进行;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等。
——江泽民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
(1)材料一体现的是哪一构想的成功运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有何历史意义?
(2)依据材料二回答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当前有哪些因素威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3)结合材料和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解决台湾问题的认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只引进外国的器物,无法挽救民族危机,开始探索制度的变革。中华民国建立后,一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首先必须使国民在思想文化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他们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请回答:
(1)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梦想进行了哪些探索?
(2)中华民国建立后,一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方面掀起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十三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这一次……党面临的最大课题已不是如何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而是如何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也在于此。
——摘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属于农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
(2)结合材料三,说明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为什么属于农民?这一“发明”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什么变化?
(3)综合三则材料,分析你得到了哪些关于农村农业发展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