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他的种种罪名,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他”是( )
A.刘少奇
B.聂荣臻
C.贺龙
D.雷锋
2、“游击战,敌后方,铲除伪政权;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巍巍长白山,滔滔鸭绿江,誓复失地逐强梁。争民族独立,求人类解放,这神圣的重大责任,都担在我们双肩。”这首歌颂扬的是
A.国民革命军 B.工农红军 C.八路军和新四军 D.人民解放军
3、人们习惯上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里的“一个中心”是指(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
D.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心
4、南昌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是因为这里
A.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C.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红船精神指的是开天辟地、 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的奋斗精神……”红船精神来源于( )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南昌起义
D.中国共产党诞生
6、“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在读书人的呼吁下,皇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实行变法,其具体措施有
A.实行耕者有其田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创办福州船政局
D.颁布剪辫法令
7、1984年3月,有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这里“松绑”的具体含义应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扩大企业自主权 D.实行市场经济
8、特定的历史阶段号语往往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下列口号标语中,出现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的是( )
A.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人民当家,走富裕路
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9、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它意味着旧式的民族反抗和斗争难以改变中国的命运,民主革命的涛声已经隐约可闻。”文中“民主革命的涛声”最可能是( )
A.《资政新篇》的编写
B.《民报》的宣传
C.《国闻报》的发行
D.《申报》的创刊
10、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 )
A.资本主义制度
B.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C.社会主义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下面材料中“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
A.推翻清朝统治
B.抵抗日本侵略
C.打倒北洋军阀
D.争取和平民主
12、以下对应关系搭配恰当的一组是( )
A. 新中国成立——一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
B. 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完全统一
C. 抗美援朝——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D. 土地改革完成——我国农村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13、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开国大典
B.土地改革后,国家通过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在2017年的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14、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青岛市某学校开展了“让青少年与党史共情共鸣”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下列收集的照片可以看出,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
A.新政权巩固
B.工业化起步
C.艰辛探索
D.历史转折
15、在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包含“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的内容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北京条约》
D.《天津条约》
16、19世纪,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上述叙述的“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分别指( )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维新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
17、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是
A. 曾国藩
B. 张之洞
C. 洪秀全
D. 奕
18、下列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是( )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金田起事有义名,江山半壁不前行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1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B.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20、下图是1919年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场景,下列有关这次“学生运动”表述正确的是( )
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是其斗争目标 ②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③工人阶级参加起了重大作用④在北洋政府镇压下斗争失败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1、首都: __________。
22、抗美援朝目的:______。
23、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西方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
24、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的会议是___________,召开时间___________年。
25、1927年10月,毛泽东在____________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6、“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是( )
A. 1956--1966 年
B. 1965--1975 年
C. 1966--1976 年
D. 1963--1973 年
27、_____________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_____________胜利结束。
28、________ ,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9、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______,到______,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30、______工人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1、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直接关系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也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走向。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正在以“国共关系及其历史启示”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现在请你也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吧:
(1)国共两党曾两度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哪一年实现的?实现的标志是什么?
(2)两党第一次合作以后,为培养革命骨干,进行了什么重大活动?有什么意义?
(3)1926年—1927年,国共两党又联手进行了什么重大军事活动?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
(4)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在哪一历史时期?哪一事件揭开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序幕?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的最重大成果是什么?
(5)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两次分裂,这两次分裂造成了什么相同的后果?
(6)通过以上探究,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2、一次次列强的侵略,一桩桩侵华的罪行,记录着中国的苦难岁月,成为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见证。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侵略篇】
(1)中国迈入近代史开始于哪一年的什么事件?
(2)1860年宏伟华美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是谁造成了这次人类文明史上的浩劫?20世纪初,外国列强又发动了哪次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3)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了哪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抗争篇】
(4)面对侵略和灾难,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仆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请列举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著名战役各一例。
(5)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有哪些?
【感悟篇】
(6)通过这次探究学习,你的感悟是什么?
33、说说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4、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相关问题。
(1)[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全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结合下面图文信息回答,这次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法规定,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 |
(2)[农业改造]1953年到1956年,我国进行了三大改造。下面的材料反映了1953年到1956年党和国家为发展农村经济采取的什么措施?
到1956年年底,全国87.8%的个体农 户参加了高级农业合作社。 |
(3)[多快好省]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根据下面图文信息,指出1958年我国农村建设出现了怎样的失误,并写出它带来的危害。
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出现了“早稻亩产三万六千多斤”“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的报道。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成立人民公社,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公社还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 |
(4)[农村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当时党和政府对解决农村问题做的最大调整是什么?它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民谣:“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