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94年6月,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一书中,赞赏洋务运动“育才则有同文;裕财源则辟煤金之矿;兴商务则招商轮船,已先后辉映”,又言洋务运动“终因徒袭人之皮毛,而所以犹不能与欧洲颉颃(抗衡)”,上述材料主要说明洋务运动( )
A.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的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对照《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复习一遍课文的相关内容,抓重点会大大提高期末复习效率。如:1940年,“百团大战”“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这年处于( )
A.20世纪40年代
B.18世纪40年代
C.前20世纪40年代
D.前18世纪40年代
3、下表中的数据说明了
| 中国 (1952年产量) | 印度 (1950年产量 | 美国 (1950年产量) |
钢产量(人均) | 2.37公斤 | 4公斤 | 538.3公斤 |
发电量(人均) | 2.76千瓦时 | 10.9千瓦时 | 2 949千瓦时 |
A.对我国建设十分悲观
B.人民生活有待改善
C.我国工业、农业发展不平衡
D.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
4、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局面。其中,控制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的是
A.皖系军阀
B.奉系军阀
C.直系军阀
D.滇系军阀
5、下面是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表。从中可以直接得出的信息是( )
时间 | 个体经济 | 私营经济 | 公私合营经济 | 集体所有制经济 | 国营经济 |
1952年 | 71.8% | 6.9% | 0.7% | 1.5% | 19.1% |
1956年 | 7% | 0.1% | 7.3% | 53.4% | 32.2% |
A.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完全确立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C.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已经消亡
D.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国营经济占主体
6、照片是历史的定格,是时代的缩影。下列照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③②④
B.①④②③
C.②④①③
D.③①②④
7、为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我国实施
A.科教兴国战略
B.科技强军战略
C.依法治国方略
D.区域发展战略
8、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著名论断,出自于
A.中共二大
B.中共三大
C.八七会议
D.古田会议
9、某地一大宅院门的灰墙上有一副对联:“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多快好省”。这副对联最早应该书写于( )
A.20世纪50年代末
B.20世纪60年代末
C.20世纪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
10、1945年8月,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的根本目的是
A.争取国内和平 B.庆祝抗战胜利 C.签定《双十协定》 D.准备迁都重庆
11、圆明园被焚烧时,清朝在位的皇帝是 ( )
A. 咸丰帝 B. 道光帝 C. 光绪帝 D. 同治帝
12、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个“八字方针”的提出是为了( )
A.恢复建国初遭破坏的经济
B.应对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C.开展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D.缓和文革造成的社会混乱
13、历史上能够体现国共合作的事件有
①黄埔军校的创建
②北伐战争
③南昌起义
④抗日战争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14、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自强、求富 ②民主、科学 ③三民主义 ④变法维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
15、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上开放的通商口岸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的“窗口”不包括下列城市中的( )
A.上海
B.广州
C.福州
D.天津
16、“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台湾是在哪一不平等条约中被割占的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天津条约》
17、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左”倾错误得以根本纠正
B. 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C. 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D. 农村土地关系的根本变化
18、下侧材料可用于说明遵义会议的
遵义会议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处处主动,生龙活虎,左右敌人。 ——刘伯承《回顾长征》 |
A.历史背景
B.参会人物
C.主要内容
D.重要意义
19、“窃臣等钦遵谕旨,将夷船缴到烟土二万余箱在粤销毁,……将烟土切碎拋入石池,泡以盐卤,烂以石灰,统俟戮化成渣,于退潮时,送出大海。”材料反映的是( )
A.义和团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鸦片战争
D.虎门销烟
20、1861年法国巴特雷上尉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他认为,“这次远征行动是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材料中所谓的“荣耀”,表现为( )
A.开放五口通商
B.割占香港岛
C.割占大片领土
D.火烧圆明园
21、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后改编的军队名称是____________。
22、“九十年代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
——引自前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2001年10月9日的一次重要讲话
⑴.材料中这场“革命”指____________ 革命。“先生”是____________ 。
⑵.“先生”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为中国民主革命所从事的主要革命活动有
A.组建了革命团体____________ 。
B.在东京成立了统一的革命政党____________ 。
C.在机关报《民报》上阐发的革命指导思想是____________ 。
D. ____________年元旦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⑶.有人认为“这场革命使中国近代历史发生第一次剧变”,原因是____________。
⑷.这场革命失败的一面是___________ 。
23、下图是第_____届联大会议的一个场景。这次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_____合法代表。
24、某中学八年级同学以“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与农业的变化”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查询资料和调奁采访等,得岀结论:政策的调整对农村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假如你也是课题组成员之一,请你完成“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与农业发展分析报告”的部分内容。
问题一:政策回顾
(1)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大规模的 运动在全国开展。
(2)1953年,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党和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 。
(3)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十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在全国开展了 和 运动。
(4)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內容是在农村实行 。
问题二:分析对比:
党的农村政策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5)1952年底,我国彻底废除了存在2000多年的 制度; 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6)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 ,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农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7)1958年,党的农村政策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后果?
(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农村政策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25、五四运动前期主要是学生罢课,后期主要是_______罢工,运动中心也由_______转移到上海。
26、____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____,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7、1895年,_____(事件)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_____”的口号。
28、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各项事业在曲折中发展,请你穿越时空亲眼见证我国时代的变迁。
(1)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施政纲领且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 。
(2)“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
(3)1966年,中央军委决定组建战略导弹部队,装备地对地战略导弹,其主要任务是 。
(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普及义务教育的法律是 。
29、革命著作的出版和革命团体的成立有力的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1)章炳麟的《 》、邹容的《 》、陈天华的《 》和《警世钟》等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2)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其政治纲领阐发为“ ”“民权”“民生”。
(3)各种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影响较大的有华兴会和 。
30、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确定 _______________ 三大政策,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斗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引自《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1950.11
(1)赴朝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誉为什么?
(2)材料认为“抗美援朝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简单说明理由。
32、“在地球的另一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回答:
(1)“夏宫”指的是?
(2) “两个强盗”分别是谁?
(3)“把它付之一炬”指的是什么事件?
(4)如何看待这一事件?
33、八年级学生学习完了1840年到1912年的历史后,绘制出了中国近代四次运动的思想主张变化示意图。
(1)请你帮他们完成下面方框中未填部分的内容。
(2)“师夷长技”的思想是谁提出的?这种思想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萌发的?
(3)由上述四次思想主张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探索有什么特点?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之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
——雷颐《取静集》
材料二: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
——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更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其对民主与科学的张扬,对封建礼教的批判,通过新的表达方式普及到社会和民间,使国人又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启蒙了他们的民主精神,增进了他们的科学意识,推动了他们的思想解放。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师夷长技的主张”得以实施是在什么运动中?根据材料一,概括该运动的背景以及发展历程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的失败”指的是什么事件?康有为、梁启超“新的救国之道”是在什么运动中实践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出标志中国“千年专制”被推翻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并指出中国近代革命的任务,以及孙中山认为能解中国“千年专制之毒”的解药分别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