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个历史人物都是一本厚重的书,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叙写着美丽的篇章。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成为当时全国人民的楷模的有(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洪秀全在历史上有浓厚的一笔是因为
A.领导义和团运动 B.领导第二次鸦片战争
C.收复新疆 D.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3、下图所示报刊宣传的主要思想是( )
A.自强求富
B.维新变法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4、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5日,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消灭日军数万人,取得大捷。此次战役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战役胜利,引起了当时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称:“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此次长沙大捷( )
A.提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
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
C.是反法西斯同盟协同作战的结果
D.使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5、小张想实地考察辛亥革命首先爆发的地方,他应该到( )
A.上海
B.北京
C.天津
D.武昌
6、史老师在多媒体出示了以下材料: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当表决结果出来时,很多国家的代表欢呼、鼓掌、拥抱,向中国表示祝贺。这一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A.中美两国发表《联合公报》
B.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7、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并扬言要直捣皇宫。清政府被迫签订条约。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该条约是( )
A.《天津条约》 B.《南京条约》 C.《北京条约) D.《黄埔条约》
8、1905年的北京,一个谭鑫培的戏迷来到前门大观楼看电影,他最有可能观看的是
A. 《歌女红牡丹》 B. 《定军山》 C. 《渔光曲》 D. 《马路天使》
9、下图中的哪一位置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所在的位置( )
10、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标志,是因为
A.人民生活富裕了
B.剥削阶级消灭了
C.新中国工业得到发展了
D.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基本确立了
11、在“强国追梦”演讲活动中,有同学说:“西方列强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材料所说的“西方列强一巴掌”指的是( )
A.德国侵占胶州湾
B.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胡适曾在1919年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新思潮的意义》:“我个人的观察,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态度,这种新态度可叫做‘评判的态度’……当时这场“评判的”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①《新青年》 ②北京大学 ③京师大学堂 ④《民报》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3、中国人起名往往追逐时代潮流,带有时代的烙印。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住在东厢房里的另一户人家,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婴。这两个女孩,长名互助,幼名合作。”由此判断与这段描写相关的时代背景是( )
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
C.三大改造
D.大跃进
14、下列史实属于太平天国运动中发生的是( )
①金田起义 ②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提出“扶清灭洋” ④永安封王建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下面所列是1840年至1901年间中国历史上的三项重大历史事件,以此为线索归纳出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A.中华民族的奋起
B.西方列强的入侵
C.晚清政府的改革
D.近代的民主革命
16、在戊戌变法法令中,属于文化教育的内容是( )
A.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D.训练新式军队
17、为悼念在战争或其它灾难中的死难者,许多国家都设立悼念活动日。我国将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是因为1937年的这一天( )
A.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B. 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C. 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D. 日本在南京开始大屠杀
18、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大区别是
A.革命任务 B.人民群众参与 C.领导阶级 D.斗争方式
19、下列关于两次鸦片战争共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两次战争都是外国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
B.两次战争的侵略者都只有英国
C.两次战争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D.两次战争都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
20、外国媒体评价到:“中国共产党是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将是中国2017年的头等大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前行。”中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
A.中共十五大
B.中共十六大
C.中共十七大
D.中共十八大
21、柯文楠英国学者柯文楠(CACurwen)“认为太平天国是一场千百万底层民众为了生存,为了追求平等公平,以大无畏的牺牲的精神发起的革命运动,只是因为存在客观上的局限性,它的政权制度无法体现这一理想。”这里的“局限性”指的是
A.农民阶级自私狭隘的特性 B.偏师北伐,孤军深入
C.提出的革命纲领不切合实际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22、_______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_______结束,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3、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人物。
(1)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的人是_____。
(2)列举上甘岭战役中的一位战斗英雄_____。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_____为国务院总理。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_____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5)2013年,_____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
2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____。
25、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是 ①___;中央的代表人物是_ ② ;地方的代表人物是_③____、 ④_ 、左宗棠和张之洞。
26、近代社会不仅在政治制度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在经济、科学技术领域也取得了辉煌成就。根据所学知识,把空白处补充完整。
(1)1765年,纺纱工____________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2)英国机械师____________改良了蒸汽机,提高了蒸汽机的热效率。人类进入“____________”。
(3)1814年,英国____________研制的第一辆蒸汽机车运行成功。从此,人类进入“火车时代”。
(4)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____________的广泛应用为重要标志。人类社会进入“____________”。
(5)英国著名生物学家____________发表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27、巩固措施:中共在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________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28、新疆收复后,______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
29、党的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是____被开除出党并迫害致死。____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革这场内乱。
30、1898年,光绪帝按照维新派代表________、梁启超的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这次变法被称为“________变法”,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________”。
31、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牢记历史,不忘国耻,面向未来。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标志?
(2)大屠杀死难者纪念馆应该建在哪个城市?为什么要设立大屠杀纪念馆?
(3)抗日战争胜利,什么地方回到祖国怀抱?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法律文件?
(4)列举抗日救亡的两首歌曲。
32、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与民主党派关系的方针。
33、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背景下兴起的?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进步的历史意义?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军在某地制造大屠杀 | 德国乘机一面派兵占领青岛,一面想要租借胶州湾、青岛及在山东修铁路和开矿的权利……于是英国要求租借威海卫和九龙及长江流域的优越权利。……日本要求福建的优越权利这就是所谓瓜分,这种瓜分运动就是甲午的败仗引起来的。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
材料二:
日军占领沈阳 |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摘编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 |
材料三:
百团大战 | 中国军民的抗战有力地阻止了日军“北进”的阴谋,消除了苏联卫国战争的后顾之忧。中国军队在亚太战场进入缅甸与日军作战,阻止了日军“南进”的战略企图,有力地支持了太平洋战场。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积极参与重大国际事务的协调,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大国的地位。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摘编自周新国《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与历史启示》 |
(1)指出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军制造四天大屠杀的地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2)日军占领沈阳始于哪一事变的发生?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
(3)百团大战的指挥官是谁?根据材料三,简述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的不同结局中,你得到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