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19年5月4日,有3000多名学生在北京喊出的口号是( )
A. 自强、求富 B. 实业救国
C. 民主、科学 D. 外争主权、内除国赋
2、以下关于遵义会议历史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B.标志着红军长征取得最后的胜利
C.成为党和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3、“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1949年,渡江战役中,被解放的城市是:
A.徐州
B.锦州
C.南京
D.北平
4、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在形式上完成了南北统一,标志着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南北的事件是 ( )
A.宁汉合流
B.国民政府“二次北伐”
C.张学良“东北易帜”
D.皇姑屯事件
5、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做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说明当时我国必须( )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C.加速实现手工业合作化
D.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6、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参加中印双边谈判的印度代表时提出了( )
A. 不结盟政策 B. 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C. “求同存异”的倡议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在淮海战役中,华东解放区共组织出动民工150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畜6300头,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以至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反映了解放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党中央指挥正确
B.解放军作战勇敢
C.国民党军队腐败
D.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
8、历史学家罗荣渠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孤零零的单项表演”,“名曰改革,实际上只能说是为应危机而仓皇进行的小修小补,名实很难相符”。这段言论突出反映洋务运动
A.旨在解决民族危机
B.延缓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C.是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
D.是一次成功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9、毛泽东说:“现在全世界都说二万五千里长征伟大,你们相信吗?我是相信,又不相信。那是因为犯错误,不得不跑,跑的结果……只剩二万五千人。这时我们就得到教训。”中国共产党由此得到的“教训”是( )
A.要把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
B.要独立自主解决革命实际问题
C.要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D.要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10、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国民党军队74师,该战役发生在( )
A.重庆谈判阶段
B.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全面进攻阶段
C.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重点进攻阶段
D.解放军战略反攻阶段
11、党的十八大继续聚焦“三农问题”,力争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经历了两次分地,即“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列关于二者的比较正确的是( )
①都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②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农民都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④普遍得到当时农民的好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有人说,《天朝田亩制度》实际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公平的经济制度;也有人说,《天朝田亩制度》是近代民主革命中一个科学的政治纲领。你认为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如果严格落实,它就会变为现实
B.它与我国正在建立的和谐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
C.它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生活理想
D.它建立在落后的自然经济基础上
13、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报道“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以上报道的事件是( )
A.迁都重庆
B.日本投降
C.重庆谈判
D.解放重庆
14、电影《横空出世》再现了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感人故事,硕大的蘑菇云腾空升起是在
A.1945年
B.1946年
C.1964年
D.1970年
15、据央视新闻消息:袁隆平于2021年5月22日13点 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举国哀悼之时,让我们铭记伟人的伟大事迹。 下面关于袁老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A.他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B.他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C.他是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
D.我国将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他
16、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在中国制造的一起大屠杀惨案,被中外舆论界称为人类“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酷记录”“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这起惨案指的是( )
A.旅顺大屠杀
B.南京大屠杀
C.火烧圆明园
D.皖南事变
17、曹汝霖在回忆录中写到:“一天,吴总监来电——天安门外有学生千余人,手执白旗,标语为‘和会失败’,攻击曹总长诸位,请诸位暂留公府。”这段文字讲述的是
A. 武昌起义 B. 百日维新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18、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联合国大厦前高高飘扬,这充分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胜利。这一胜利的重要表现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美建交
C.中国首次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D.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1832年,英国商船“阿美士德”号遍游中国沿海要地。6月20日,该船进入吴淞,甚至游弋于吴淞炮台周围,尽窥守军虚实。船上的一位传教士说:“如果我们是敌人,那么这里的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蓄谋已久
B.鸦片战争前夕的清朝海防松弛
C.上海等地的鸦片走私比较猖獗
D.清政府未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20、“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歌谣的出现是由于发生了( )
A.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九一八事变
D.西安事变
21、从_____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________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22、把法国大革命中的时间前的序号填在事件前的括号里。
①1789年 制宪会议制定了宪法
②1791 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
③1793 巴黎人民攻占巴土底狱
23、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_____________)、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党和政府决定实行(________________),这项制度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4、李宗仁指挥的________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的意志和信念。
25、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________,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同年,太平军进行了________和________。
26、公元前1500年,______人入侵并征服古印度,建立了_______制度。古代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____教的发祥地,创立时间为______。
27、从历史分期上看,鸦片战争是______的开端;从历史发展阶段看,______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8、1970年,我国首次成功发射了第一个________________。
29、15~16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掀起了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根据所学知识,把空白处补充完整。
(1)1689年,英国通过了____________,对国王在政治、经济、宗教等事务中的权力进行了严格的限制,确立了议会拥有最高权力的原则。
(2)1776年7月4日,美国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托马斯·杰斐逊____________。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3)法国大革命时期,制宪议会颁布了____________。强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以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
30、由________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清政府任命的钦差大臣________成功收复了新疆。
31、近年来,一小撮分裂分子在新疆和西藏等地区制造了多起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以达到分裂祖国的目的。让我们用史实来粉碎他们的痴心妄想吧!
(1)新疆早在西汉时期就正式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标志是什么?
(2)清朝设置的管辖新疆的机构是什么?
(3)19世纪后期,清政府任命谁为钦差大臣收复了新疆?
(4)西藏在哪个朝代成为我国的行政区?清朝前期设置哪一机构管辖西藏?
(5)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6)谈谈你对一小撮分裂分子行径的看法。
32、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探索中,我国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式分别是什么?改造中的创举是什么?三大改造完成时所有制发生什么变化?有什么意义?
33、建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同的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事物。综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沈阳市建设了哪两个大型重工业项目?
(2)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时期,在能源开采和军民共建中作出贡献与表率的两位英雄模范代表人物?
(3)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错误发动“文革”的人是谁?“九一三事件”中机毁人亡的反革命集团主谋是谁?
(4)改革开放新时期,起到“窗口”示范作用的经济特区是哪个?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是哪里?
(5)如何看待建国以来的建设成就和严重错误?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4年1月,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孙中山拟定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在黄埔建立一个训练军官的军事学校,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北伐军向全世界发表声明,说明了北伐的爱国目的:从军阀手中解放中国,赢得在各国中的正当的平等地位。
材料二:(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捐弃前嫌。早在1936年处理西安事变时,中国共产党就力主和平解决。
材料三: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某次战役中)八路军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军、伪军2万多人,拔掉据点2000多个,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淞沪战役中,守卫宝山的500名官兵与敌巷战肉搏,全部壮烈殉国。
材料四:廖承志认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伐战争的目的。
(2)材料三中的“某次战役”是指哪次战役?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抗日战争时期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引用材料中的原文回答)
(3)以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成果或意义,说明材料四中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