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学旅行是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方式之一,若是往上海实地参观,参观的主题应拟为( )
A.三地协力,同盟首义
B.广州举义,浩气长存
C.开天辟地,党的诞生
D.革命烽火,英雄之城
2、鸦片战争前后对西方国名的翻译,基本是带“口”旁的音译名,如英咭咧、咪唎、咈囒哂,提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如“米夷”“咈囒哂夷”“法夷”。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有改变,如“美”“英”“德”“法”。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
A.实现了对外交往的近代化
B.对西方国家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C.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对西方国家的认识逐步客观化
3、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想了解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他们要找的文献是( )
A. 《海国图志》 B. 《中华民国临时宪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共同纲领》
4、下列作品体现了抗日救亡主旋律的是( )
A.《小二黑结婚》
B.《狂人日记》
C.《黄河大合唱》
D.《歌女红牡丹》
5、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涌现出大批像“铁人”王进喜、好干部焦裕禄这样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身上体现了( )
A.艰苦奋斗精神
B.国际主义精神
C.助人为乐精神
D.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6、阅读下表中的史料,它们的发行促进了( )
出版时间 | 作者 | 作品 |
1903年 | 章炳麟 |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
1903年 | 陈天华 | 《警示钟》《猛回头》 |
1905年 | 邹容 | 《革命军》 |
A.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
B.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C.新文化运动逐步开展
D.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7、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 消灭了地主阶级
B. 肃清了国内外反动势力
C. 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D.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8、《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哪一款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的观点( )
A.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B.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在北方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允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D.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瓦窑堡会议的召开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国共合作宣言”的公布
10、党的“基本路线”是
A.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C.国民经济分三步走
D.跨步进入共产主义
11、陈毅曾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说明
A.粮食供应是战争能否胜利的关键因素
B.人民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C.淮海战役主要是一场后勤补给战争
D.战略战术正确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12、下列一组词反映了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进步主题:
①国民革命
②民主、科学
③维新变法
④三民主义,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顺序是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③④②①
D. ④①②③
13、根据相关规划,到2020年,江苏全省近80%的县级城市将通高铁或动车,人们的出行将更加便利。以上这种交通工具的最初发明者是( )
A. 莱特兄弟 B. 史蒂芬孙 C. 卡尔•本茨 D. 富尔顿
14、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这次会议
A.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B.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D.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
15、下列关于中国政府力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方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有利于缓和两岸紧张关系 B. 于1949年提出
C. 台湾可以保留军队 D. 实行“一国两制”
16、“……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习近平总书记所作诗词称颂的模范人物是( )
17、人民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是( )
A.孟良崮战役 B.战略反攻
C.战略决战 D.渡江战役解放全中国
18、下列能反映欧洲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特点的语句是( )
A. 条条大路通罗马 B. 城市的空气是自由的
C. 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D.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19、历史老师要求同学们用一个词概括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其中一个同学的概括是错误的,请你指出( )
A. 骄傲自满 B. 固步自封 C. 开拓创新 D. 封闭保守
20、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不仅使非洲国家失去了经济资源,也使非洲国家失去了政治尊严,那就是民族的独立和平等。下列史实标志着非洲国家最终找回“政治尊严”的是( )
A.1955年,万隆会议的召开 B.1956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
C.1960年,非洲17个国家独立 D.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21、太平天国颁布《_______________》,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的《_______________》是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22、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 _______”的洋务运动;1875年,清政府任命_______为钦差大臣,率领装备了新式武器和进行了新式训练的清军,成功收复新疆。
23、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______。
24、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____________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粉碎____________反革命集团,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结束。
25、1984年5月,第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______》,它成为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______,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26、______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______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27、1935年1月召开的____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945年4月召开的中共____,第一次提出将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表格。
学习层面 | 具体内容 | 请指出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特点⑩ 。 |
技术(器物) | 近代中国首次主动向学习西方的历史事件是① ,为此先后提出了② 和③ 的口号,大力兴办军用和民用工业。 | |
政治制度 | 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④ 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强调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为守旧而灭亡。1898年的变法很快失败,此次变法被称为“⑤ ” | |
思想文化 | 1915年。,⑧ 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正式吹响了⑨ 的号角,该运动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 |
29、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西( )会师。( )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30、______(国家)最早在中国开设工厂;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大的受益者是______。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按照《A》的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就是我们要实行土地改革的基本理由和基本目的。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 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 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原来的土地制度”有什么消极作用? “A”处应当填写的内容是什么?
(2)从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实行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土地改革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4)材料二中数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2、实现中国梦,我们“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哪条正确道路?
(2)理论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的自信。哪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哪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3)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哪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哪一文件的通过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这一政治制度?哪一制度是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
(4)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王进喜、焦裕禄、雷锋、邓稼先等许多英雄模范人物,其中,王进喜和焦裕禄分别有着怎样的美誉?他们身上共同体现的时代精神是什么?
33、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人物。
(1)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
(2)大庆石油工人“铁人”——
(3)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中国领导人——
(4)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5)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药学家——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材料二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材料三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1)材料一来自什么历史文件?
(2)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清政府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事件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4)通过以上三则材料,你认为中国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的历史具有什么阶段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