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窗口”的是
A.深圳 B.珠海 C.汕头 D.厦门
2、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是( )
A.《申报》
B.《中外纪闻》
C.《新青年》
D.《民报》
3、八年一班的同学们收集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些著名战役的资料。请你帮同学们归纳出属于正面战场抗战的战役( )
①台儿庄战役 ②百团大战 ③淞沪会战 ④武汉会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下列搭配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公车上书——揭开戊戌变法的序幕
B.辛亥革命——三民主义
C.中国共产党“一大”——开天辟地
D.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统一大业完成
5、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实行包干到户,当年就获得粮食丰收。当时农民中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准搞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这反映出此时我国( )
A.农民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实行
C.农村改革中出现急躁冒进倾向
D.农村土地所有制变革势在必行
6、下图是人民网漫画新中国史中的一幅图。农民欢迎解放军土改队的法律背景是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7、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谁执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 )
A.亚历山大
B.凯撒
C.伯里克利
D.德谟克利特
8、下列国防成就中,哪一项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取得的?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大庆油田建成
D.航空母舰完成下水试验
9、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引起什么思想大讨论( )
A.两个“凡是”
B.改革、开放
C.农村“大包干”
D.实践是解放思想的唯一标准
10、他廿做无名英堆,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为兰考治沙而呕心沥血,被誉为“党的好干部”的英雄模范人物是
A.
B.
C.
D.
11、由下表内容,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 | ||
农户 | 1914—1918年 | 减少1500多万户 |
耕地 | 1914—1918年 | 减少2600多万亩 |
荒地 | 1914—1918年 | 增加4900多万亩 |
A.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掌握北京政府
B.军阀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
C.军阀割据混战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灾难
D.军阀割据混战加速了袁世凯政府倒台
12、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B.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开始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D.开启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13、鲁迅回顾历史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认识到要学习西方技术,于是开始了( )
A.新文化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14、下列毛泽东经历的历史事件中,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到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②参加了遵义会议③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④指挥红军四渡赤水
A.②③①④
B.①③④②
C.③②①④
D.①③②④
15、波兰《人民论坛报》社论说:“这在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阵线上又打开了一个缺口;中国人民的胜利,乃是本世纪继苏联十月革命和消灭希特勒法西斯主义之后的最伟大事件,”报道中“最伟大事件”是指(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16、时间轴有利于直观呈现历史事件在时间上的联系与发展。下列条约与时间轴中“④”对应的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7、“土地改革开始于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的颁布。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因为官僚资本主义制度是农民受剥削的根源,所以此次土地改革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地主阶级,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与同时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一起,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上述这段话共有
A. 2处错误
B. 3处错误
C. 4处错误
D. 5处错误
18、孙中山在《讨袁檄文》中这样说:“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孙中山此举针对的是袁世凯
A.解散国民党 B.刺杀宋教仁 C.复辟帝制 D.牺牲民族利益
19、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其主要依据应是
A.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B.《资政新篇》的实施
C.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D.是历次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20、奕䜣在一个奏折中提道:要抵抗外国侵略,“探源之策,在于自强”。洋务派在此号召下创办的军事工业有( )
①福州船政局 ②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③轮船招商局 ④湖北织布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1、______的成立,使全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1911年10月10日,______起义爆发。
22、________领导的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胜利;戊戌变法中________拒绝出走,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慷慨殉难。
23、________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很快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________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24、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的帮凶是
25、1950年,中共中央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6、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运动是_____________。
2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和平共处。
28、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____ 。
29、1995年1月_____ (人物)针对两岸关系新情况,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_____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向中国大陆,胡锦涛与之会面,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30、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_________、湖北是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
(2)__________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3)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是 近代中国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4)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清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阅读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一 屈辱的侵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屈辱史。
(1)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割让了哪个地区给英国?
(2)19世纪60年的一场大火让宏伟华丽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造成这次浩劫的侵略者是哪两个国家?
探究二 艰难的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中国革命最最终取得了胜利。
(3)什么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4)1924年,国民党召开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请说出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创办了什么学校?
(5)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是什么?为中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探究三 历史感悟:
(6)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该怎样做?
32、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1)外国的侵略使中国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请说出使中国社会性质逐步发生变化的四个侵华战争。
(2)请说出具有反外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封建腐朽统治的农民运动一例。
(3)为探索救国之路,地主阶级掀起中国历史第一次近代化运动,请指出该事件。
(4)请说出中国近代史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名称。
(5)回顾中国近代史,谈谈你的感悟。
33、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斗争的主力从开始到后来有何变化?为什么说它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34、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些人原来就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为了正式组织共产党,约定到上海来开会的。7月底大会开幕了,到会的一共有13人。7月30号晚被租界巡捕发现后,被迫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举行。
——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口述实录》等
材料二 胡锦涛说:“这个伟大的事件,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壮举,以党独立领导新型人民军队诞生的重要标志,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材料三 江西民谣:“日头一出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两军会师力量大,革命一定会成功!”
材料四 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奋斗了整整28年。“日出东方”、“第一枪”、“星火燎原”、“力挽狂澜”……这几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
(1)判断材料一中的“大会”指的是中共的哪一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的“第一枪”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三指出“朱德来会毛泽东”的地方建立了什么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哪一正确革命道路的探索?
(4)结合材料四中的“力挽狂澜”,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