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珠海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歌曲具有时代特征.以下歌词反映的历史时期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②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

③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④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⑤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A.⑤①③②④

B.③⑤①②④

C.⑤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⑤

2、历史上的一些做法,往往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请问“大串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学生“停课闹革命”,这些做法应当发生在(     

A.“大跃进”时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

D.土地改革时期

3、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战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清政府的武器装备落后 B.部分清朝官员避战求和

C.清朝政府统治的腐朽落后 D.清朝官员准备仓促

4、201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以下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根据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而实行

B.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C.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五个省级自治区以外其他地区没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5、1853年,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的地点是

A. 金田   B. 永安   C. 武昌   D. 南京

6、日本一位学者早在1823年的《宇内混同秘策》中就提出“先取满洲,而后分别夺占北京、南京”的侵略规划。20世纪30年代,为“先取满洲”,日军制造了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南京大屠杀

7、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制定于

A.1954年

B.1958年

C.1961年

D.1978年

8、“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女,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材料中描述的无处不均匀的理想社会出自于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民报》

D.《变法通议》

9、某人评价1955年的亚非会议:“周恩来利用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周恩来的“魅力和机敏”表现为他提出了

A.和平共处原则

B.民主和解方针

C.独立自主原则

D.求同存异方针

10、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使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如何保证清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成为摆在封建士大夫面前的重大历史课题。期中洋务派研究的历史课题应该为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C.结束专制,实行宪政 D.用上帝取代皇帝

11、晚清道光皇帝(1821-1850年在位)的陵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龚书铎教授对此解释为“在他手上打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这里所说的“败仗”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台湾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1931年秋,南开大学、中学女中、小学均将《东北地理教本》作为通用教材,该教材 虽以东北地理为题,但着重谈东北历史与当时社会状况的关系。出现上述现象的 主要原因是日本

A.发动九一八事变 B.策划华北自治 C.发动七七事变 D.成立伪满洲国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决定最早写进(   

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共八大政治报告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共十二大政治报告

14、某校围绕“毛泽东开辟中国革命正确道路”主题,开展实地研学旅行活动,应该去

A.上海

B.井冈山

C.广州

D.北京

15、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世界华人文化名人协会在武汉举办“百年中华回顾与展望”文化论坛。承辛亥革命精神,促两岸文化交流,海内外华人的共同心声是

A实现祖国统一

B维护世界和平

C推动科技创新

D加强经济加流

 

16、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虎门销烟

B.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C.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开始实行变法

D.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7、一位外国侵略者对某一事件进行评述时说“……庄严华贵之区,且曾为高贵朝觐之殿,经此吞灭一切的火焰,都化为云烟了。……这所算做世界最宏伟美丽的宫殿,绝不存留下一点痕迹。”与这一事件有关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18、电影《大决战》共分三部,影片以史诗般宏伟的气魄艺术地再现了中国解放战争中三次决定性的战役。这三次决定性战役的意义在于 ( )

A.粉碎了敌人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

C.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19、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谁提出来的( )

A. 孙中山   B. 康有为   C. 陈独秀   D. 李大钊

20、1860年10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有一篇新闻报道,其标题的前半句是“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后半句应为(  )

A.关天培战死炮台 B.圆明园惨遭洗劫

C.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D.天京不幸陷落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1912年3月,______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5年底,______、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伐袁世凯复辟帝制。

22、定都天京:1852年春,太平军从永安北上,围困桂林、长沙,攻克武昌。1853年3月,攻占南京,将________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23、________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很快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________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24、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_____》;冼星海被周恩来誉为“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其代表作是《_____》。

25、欧洲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早期工人运动 ------

 

26、1924年,为培养军政人才,国民党在广州创办了________;1927年8月1日,______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7、军事方面

(1)策略:八路军、______挺近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2)概况:晋察冀、晋绥等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起来;____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3)战略: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干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各方力量,展开___________

(4)战术:根据各地不同地形,采取地道战、_____、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

 

28、_______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_________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性事件是________; 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事件是________

30、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开始于________;“中国所说的统治以国君统治百姓而己”这一现象结束于________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近代的中国历史是一个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西方殖民者贪婪无耻而清政府又腐败无能,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人民心里留下了一道又一道无法抹去的伤痕。让我们通过不平等条约来了解这段历史。

问题一:领土丧失

1)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清政府被迫割让了什么地方?

2)中国近代史上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是哪个国家?

3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了中国哪些地方?

问题二:巨额赔款

4)中国近代赔款最多的是哪个不平等条约?赔款多少?

问题三:主权进一步丧失

5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出自哪一个不平等条约?

6)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哪次侵略战争之后?

问题四:社会性质变化

7)鸦片战争后,中国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请说出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

问题五:认识提升

8)结合上述条约的学习,请简单谈谈你的感想。

32、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奉行什么外交政策?

(2)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中“中国的声音”有哪些?这些声音是由哪位伟人代表中国政府发出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以新的角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指什么?发生在哪一年?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辉煌的外交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33、完成下表。

人物

 

文学作品(最好是本期所学)

 

聂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赵树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徐悲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郭沫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的大幕在中国徐徐拉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邓小平首先强调一定要解放思想,他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邓小平强调了什么问题的重要性?据此,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了什么指导方针?

材料二: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解放了久为落后制度所束缚压制的生产力,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实际上,中国的改革还只是走在半途,它在二十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摘编自吴敬琏《重启改革议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目标。中国共产党在哪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这一发展目标?

材料三: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建设经济特区到共建“一带一路”,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3)被称为我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的是哪一城市?我国建立经济特区有何重要作用?我国对外开放“走出去”是指2001年我国加入哪一组织?

材料四:要以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前进,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4)阅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邓小平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最新成果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