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治维新之后,立即在上流社会掀起穿西服、喝咖啡、跳交际舞、鞠躬行礼、甚至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的风尚,这主要是缘于 ( )
A. 受到西方文化的入侵 B. 工业革命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C. 明治政府提倡“文明开化” D. 岩仓具视使团到欧美考察
2、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面积最多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美国
3、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高潮是在
A. 秦汉时期
B. 三国鼎立时期
C. 西晋八王之乱时期
D. 东晋后期
4、“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材料描述的是( )
A.“文景之治”
B.汉武帝的大一统
C.“光武中兴”
D.秦的统一
5、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一位著名的部落首领。下列有关黄帝的传说,正确的是
①他联合炎帝,打败蚩尤 ②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
③他教人们挖井,制造船只 ④他发明缫丝,创造了文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当宣布登基的时候,他宣布效忠于1789年革命以来的自由平等原则,并制定了法典以发展资本主义,实现革命理想。”这里的“他”是指
A. 克伦威尔
B. 拿破仑
C. 华盛顿
D. 路易十六
7、“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这是孙中山对“人文初祖”黄帝的评价。与“平定蚩尤乱”有关的战役是
A. 牧野之战
B. 涿鹿之战
C. 城濮之战
D. 阪泉之战
8、下列各项,属于张謇的是
A.提倡在不损害民族利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
B.主持建成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C.专著《制碱》向世界披露了索尔维制碱法奥秘
D.“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9、改革开放后,深圳从边陲小镇变成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的崛起得益于
A.国家将深圳设为直辖市 B.建立经济特区
C.实行“一国两制” D.建立特别行政区
10、读中华民国和北洋军阀时期大事年表(部分),在表中空白处应填上的内容是
A.辛亥革命 B.军阀混战 C.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D.北伐战争
11、历史上郑和船队7次下“西洋”,从( )历时28年。
A.1402---1430年 B.1405---1433年
C.1435---1463年 D.1455---1483年
12、哲学家苏格拉底于公元前399年被判处死刑,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A. 公元前3世纪初
B. 公元前3世纪末
C. 公元前4世纪初
D. 公元前4世纪末
13、1937年,侯德榜和同仁们拒绝与日本“合作”,积极响应抗战,利用工厂设施,转产硝酸铵炸药和地雷壳等物资,支援抗日前线。这表明( )
A.经济发展和国家命运相结合
B.革命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
C.民族工业发展促进思想革命
D.洋务运动推动西学东渐的发展
14、下列各选项中,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都推翻了本国的封建专制制度
B.都因为本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而爆发的
C.都推翻了外国的殖民统治
D.都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15、其角色行当有明确的划分,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等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行;又将唱、念、做打相结合,全面和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这描述的是
A.元杂剧
B.昆曲
C.京剧
D.豫剧
16、中世纪对加强亚、非、欧三洲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起了巨大作用的是( )
A.各国政府使节
B.阿拉伯商人
C.伊斯兰教传教者
D.基督教会
17、下列选项中,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文学作品是( )
A.《蒙娜丽莎》
B.《英雄交响曲》
C.《哈姆雷特》
D.《物种起源》
18、下列各项内容是某学校网站的一个学习资源包。可以推知,所讲述的历史专题是( )
①论文:《论彼得一世改革的得失》 ②视频:《农奴制改革时期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
③地图:《美国内战形势图》 ④图片:《明治维新时期的小学课堂》
A.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B.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影响
C.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D.一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
19、科技革命的成果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下面内容不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是
①驾驶汽车欣赏纽约的夜景
②通过气象卫星预测天气变化
③用电脑上网查阅商业信息
④乘坐蒸汽机火车到邻国工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与“禅让”的传说无关的是( )
A. 尧 B. 舜 C. 炎帝 D. 禹
21、根据信息,写出人物。
(1)“神品”——
(2)《牡丹亭》——
(3)画圣——
(4)《本草纲目》——
22、党领导人民军队建设。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队伍向山区进军途中,在三湾对部队进行改编,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66年,我国组建____________,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
23、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完成,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____________开始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
24、476年,___________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___________帝国灭亡。
25、制度构建和政策实行都反映时代特色。
(1)太平天国建立前期颁布了《________》,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建立后期洪仁玕写成《________》,提出了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主张。
(2)《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26、_______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_______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7、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______;公元前202年,刘邦统一全国,建立汉朝,定都 ______,史称西汉。
28、1945年8月,毛泽东在___________ 等人陪同下,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___________。
29、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和 的国家。
30、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_________,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55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_______”,即“华约”,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1、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他们治理社会的措施有哪些?汉武帝统治的初期面临怎样的经济困局?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32、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影片《建党大业》的剧情,指出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
(2)假设要拍摄影片《建党大业》中共“一大”召开的场景应该选择哪个城市最为理想?
(3)影片《建国大业》着重介绍了发生在重庆、北平(北京)的重大事件。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事件的名称?
(4)两部影片承载了中国共产党28年的奋斗历程,你从中能获得哪些感悟?
33、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根据所学知识,把空白处补充完整
(1)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起初以“______①_ _”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后来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2)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在社会上起了_____②_ _的作用。变法图强的呼声日益高涨。
(3)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______③_ _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旗帜(指导思想)。
(4)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提倡_____④_ ,反对专制;提倡______⑤_ ,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34、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多样的人类文明,“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亚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诗经》、《论语》、《一千零一夜》等名篇经典,楔形文字、阿拉伯数字、造纸术、印刷术等发明创造,长城、麦加大清真寺、泰姬陵、吴哥窟等恢宏建筑……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各种文明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谱写了亚洲文明发展史诗。
材料二 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材料三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同时,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需要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应对。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材料一中“阿拉伯数字”是由什么人创造发明的?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是由什么人传到欧洲?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文明因“长期自我封闭,走向衰落”的典型事例。我们应怎样对待多样的人类文明?
(3)材料三中“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主要有哪些?我们应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