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黎民不饥不寒”“氓之蚩蚩”“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中的“黎民”“氓”“氓隶”“布衣”都是指平民百姓。而“瓮牖绳枢”更是道出了陈涉“迁徙之徒”的身份。

B.“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如“孔仲尼”的“仲”,“群季俊秀”“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伯仲”又可比喻事物不相上下,如“千载谁堪伯仲间”,还有成语“不相伯仲”亦是此意。

C.“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黄昏”是指十二时辰中的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是指十二时辰中的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鸡鸣外欲曙”中的“鸡鸣”是指十二时辰中的丑时,相当于现在的1时至3时。

D.“徘徊于斗牛之间”“扪参历井仰胁息”“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中的“斗”“牛”“参”“井”“翼轸”均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星宿名。此外,我国古代占星家还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相对应,称作分野,如参星对应蜀,井星对应秦。

2、我们常说的“十八般武艺”最初指的是什么?(  

A.使用十八种兵器的技能

B.十八种武术动作

C.十八种武器

D.十八个人

3、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认知天象、物侯、时令和大自然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②“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③有助于增强遗产实践社区和群体的自豪感与凝聚力

④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作为时间认知谱系曾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⑤作为农耕文明的优秀代表,其影响力覆盖全国

⑥千百年来“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⑦加强国际间关于传统时间知识体系的交流与对话。

A.②①④⑥⑤⑦③

B.①④⑥⑤②③⑦

C.④①⑥⑤②③⑦

D.①④②③⑥⑦⑤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李珽,字公度,陇西人。珽聪悟,有才学,尤工词赋。年二十四登进士第,解褐授校书郎,拜监察御史,俄丁内艰。先是,父旅殡在远,家贫无以襄事,与弟琪当腊雪以单缞扶杖,衔哀告人,由是两克迁祔。而珽日不过食一溢[注],恒藏卧丧庐中不能兴,大为时贤所叹。忧阕,再征为御史,以瘠不起,逾时乃就。

天复中,淮寇大举围夏口,逼巴陵,太祖患之,飞命成汭率水军十万援于鄂。珽入言曰:“今舳舻客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将有后虑。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汭性刚决,不听。淮人果乘风纵火,舟尽焚,兵尽溺,汭亦自沉于江,一如所料。

又明年,太祖为元帅,以襄阳贰于已,率兵击破之,太祖复署珽为天平军掌书记。沧州节度使刘守文拒命,太祖引兵十余万国之,乃召珽草檄。珽笔不停缀,登时而成,大为太祖嗟赏。受禅之岁,宰臣除为考功员外郎、知制诰。寻以本官监曹州事。曹去京数舍,吏民豪猾,前后十余政,未有善罢者,珽在任期岁,众庶以宁。入为兵部郎中、崇政院学士。

未几,以许帅冯行袭疾甚,出为许州留后。先是,行袭有牙兵二千,皆蔡人也,太祖深以为忧,乃遣珽驰往,以伺察之。珽至传舍,召将吏亲加抚慰。行袭欲使人代受诏,珽曰:“东首加朝服,礼也。”乃于卧内宣诏,令善自补养,苟有不讳,子孙俱保后福。行袭泣谢,遂解二印以授琏,代掌军府事。及庶人友珪篡位,除右散骑常侍,充侍讲学士。内讨之日,军士大扰,珽其夕为乱兵所伤,卒于洛阳。珽性孝友,与弟琪有敦睦之爱,为搢绅所称。

(选自《旧五代史·梁书》,有删改)

(注)溢:通“镒",重量单位。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珽聪明有才学。二十四岁就考中进士及第,他工于词赋,在太祖征讨刘守文时应召起草檄文,挥笔立就,深得太祖赏识。

B.李珽为人孝顺。先前因家贫去世的父亲的灵柩安放于外地,母亲去世后,他和弟弟李琪一起冒着风雪四处求人,最终让父母合葬。

C.李珽治民有方。他在曹州任职时,不到一年时间,就让当地百姓过上安宁的生活,这是之前十几任官员都未曾做到的。

D.李珽见识过人,有谋略。成汭征讨淮寇时李珽准确判断局势;太祖让他出任许州留后,他亲近安抚将吏,并解除了冯行袭的后顾之忧。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医生说,有些人一有小病就大量服用抗生素,这不仅会破坏人体的正常菌群,还会使机体产生耐药性,这种做法实际是在抱薪救火。

B. 晋代石崇生活奢侈,挥金如土。家中亭台遍地,楼榭高耸。可惜,这种鼎铛玉石的生活很快就随着时间的流逝灰飞烟灭,化作尘土了。

C. 虽然最初并不相信自己的积分可以兑换现金,但由于伪基站客服电话那头的骗子言之凿凿,加上所谓的银行发来的信息,他最终上当受骗。

D. 他爱好广泛,喜欢安静的棋类运动,对热闹的纸牌游戏也来者不拒;欣赏通俗感性的流行歌曲,对庄重恢弘的交响乐也甘之如饴。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归航

陆颖墨

一团蓝色的火球从远处的海面滚过,不一会儿传来一阵闷响,是滚地雷!滚地雷是南太平洋特有怪物,沿着海平面乱窜,一般的避雷装置对它没用。南海岛屿上不少人都吃过它的亏。西昌舰设备先进,不怕。但看到了滚地雷,肖海波更加断定今天这土台风是传说中最凶狠的,自己以前没有遇见过。不一会儿,像是为了印证他的判断,更猛烈的风变换着方向来回推揉着舰身,能听到舰上的龙骨在嘎嘎作响。巨浪中,几千吨的西昌舰像一叶小舟,前挑后撅,左晃右摆。有两次,倾斜角度超过了六十度,似乎就要翻身沉入海底,但它还是倔强地回过身来,昂起舰首。

现在,无关人员都撤离了舰桥。电报员只能趴在甲板上发报,肖海波也只能抱着柱子,努力不让自己滑倒。不行,一定要赶紧想出对策,救出这条舰!他不知怎么办,开始慌神,但很快镇静下来。也当过舰长的父亲曾对他说过,海情简单时,不能大意;海情复杂时,千万不能害怕!眼前,土台风像一条毒龙死死缠上了西昌舰,四面都有飓风巨浪的重围,怎么也冲不出去。

他久久凝视着海面。突然,他腾出左手,揉了一下眼睛,又揉了一下,心里一动。

他连忙问操舵兵:“看见左边那个大漩涡了吗?”

操舵兵立刻点头。

“就朝那儿开!”

操舵兵回头诧异地看着他:“朝那漩涡开?”

“是的,执行命令!”

没有犹豫,舰艇马上左拐三十度,猛一加速,一下子冲进了那片有漩涡的海面。

好险,舰身变得平稳起来。肖海波长吁了一口气:又一次判断正确了。

现在西昌舰到了土台风的中央,在台风中心,风力是最小的。那海面上的漩涡,正如他的判断,不是海流汇出来的,是风在水面吹出来的。看来,平时的功课真没有白做!

台风中心在朝西移,但具体方向老是变来变去,肖海波只能凭自己的经验,指挥着军舰与台风中心同步西移。舰身还算平稳,但巨浪仍然在不远处虎视眈眈地包围着他们。

什么时候风能小下去呢?这是他现在最想知道的问题。土台风无法预测,上级也没法告诉他。怎么办呢?

忽然,他心中一阵发空,几乎同时,他听到报告:“舰长,我舰已进入公海!”

每次离开祖国的领海,肖海波都会感觉心里空空,但现在立刻变沉重了——由于高度紧张,不觉在台风中心已航行八个小时了。以往对付土台风,如果冲不出去,就拖时间,台风闹腾一阵,就要慢慢变弱,像乌合之众,各自散去。而今天这个土台风,看样子绝非善类,铁了心让军舰跟着它走。再这样被台风胁持着漂下去,会漂到哪个国家?会不会引起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还有,航道上会不会遇到暗礁?肖海波的心揪了起来!

可冲出去,行不?

肖海波脑中飞速盘算。难度大,风险也大呀!台风是旋转的,冲出去就必须顶着风,还要同时朝外围偏离。台风旋转无规律,要突围,军舰的速度和航向只能靠他舰长即时判断,稍有差错,让台风和巨浪从侧面拦腰掀起,军舰就可能被掀翻。他深情地看了看身边的几个操作兵,他对他们每个人都了如指掌,但是在这生死关头,他们对我这个舰长有没有信心?

他下达了突围命令。几个兵没有吱声,都回首看了他一眼,他用眼神给予了回答。

很快,军舰调过身来,冲进了狂风巨浪。庞大的舰身,在肖海波和水兵们的操纵下,竟然变得如此灵活!不管风向怎么变,巨浪怎么打,舰首总是紧紧咬住台风的风头。台风好几次绕到了舰身的左侧,想咬住它,把舰掀翻,就是没有成功。舰首和左甲板都像勺子一样伸进了巨浪,但是每一次都把巨浪的牙齿击碎。每一次快要冲出台风圈的时候,总有一个更高的巨浪张开大口,似乎要把西昌舰吞掉。肖海波知道这张大口的后面,就是平静的海面。他终于下定决心指挥操纵军舰冲进了那看似凶猛的大口。

突然间,舰身一震,恢复了期待已久的平静。肖海波眼晴一闭,凉凉的东西从他的面频流下。他回过头来,看到身后的海面上,一条“巨龙”翻滚着远去。再回过头来,霞光万道,风平浪静,一条金色的航道在前方展开。

“向着祖国,归航。”他呢喃了一声,但水兵们都听到了,响亮地回答:“归航,向着祖国!”肖海波忽然意识到,是他下达的命令,是他当兵以来,声音最轻的命令。

(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作者懂得用情绪带动情节,用情绪塑造人物,这也是本文比其他同类文章技高一筹的表现。

B.肖海波听到自己指挥的军舰进人公海的时候,心情变得沉重起来,这说明肖海波内心还是很胆怯的。

C.小说大量地采用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描绘土台风的威慑力和肖海波的挑战,使土台风极富画面感。

D.本文能给读者一种亲身体验大海的感觉。就像阅读《老人与海》,读者可以领略那片大海带给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2】“西昌舰”在小说中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三次写到肖海波下达命令,其意图分别是什么?并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才心中有所怨愤。

(2)陶渊明《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诗人回归田园后轻松愉悦和如释重负的心情。

(3)古诗词中,禽鸟是常见的意象,诗人常以之寄托愁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自古以来,为大众牺牲自我是中华民族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共有的精神特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特质。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借南朝宋文帝的典故,暗示北伐抗金要做好充分准备。若草率出兵,即使有“__________”的雄心壮志,也可能会“_________”的结局。

(3)荀子在《劝学》中列举“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作喻,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内外两方面分析了亡国原因。

(2)人不吸取教训,往往会重蹈覆辙,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在《锦瑟》中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情感和无尽的惆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和《与朱元思书》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

(2)《离骚》中批判了当时社会中的有些人丧失底线,背离准则,争相把苟且取悦于人作为人生信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邻船的寂静和优美景色衬托出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谷粒”作为比较对象,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耗费之巨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虞美人》中,表现李煜这位亡国之君的愁绪如春水奔流倾泻、无穷无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游山西村》中,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还陕述怀

李世民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注]①这首五言短排是唐朝创建初期,李世民率师平定关东割据势力后,回师关中时所作。②旂(qi):古代的一种旗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写诗人手抚腰间长剑不禁慨然长叹,直抒胸臆,有力地表明自己出兵平乱的原因。

B. 中间六句分别描述行军、驻营、出击三个场面,恢宏大气,令人震撼,是全诗的核心部分。

C. 最后两句诗人回忆过去“戎戈动”,而今“宇宙平”,与首联呼应,语气显得刚毅果绝。

D. 此诗在艺术表现上,将议论、叙事、抒情巧妙熔为一炉;全诗构思精缜,且语言优美。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潮州寺丞洪公行状

文天祥

公讳天骥,字逸仲,世晋江人,嘉定戊辰七月庚戌公以生,生有异质,沉静专一,自少讲求微言,通念晓析乃已,故于经史诸子百家之辞,无不贯串。

登淳佑七年进士第,除建宁县尉,发奸伏,无所回挠。时有劫寇王若曾,啸聚千余人,骚动两,诸所委捕,多畏沮。公奋不顾身,提兵捣其巢,一举空之。公虽浸近周行,然无所附丽,恂恂侃侃,望之山立。

宝佑六年,淮阃择士自从,公为属。景定二年,授宣教郎,知广州香山县。至之日,以教养人才为第一义,修复大成殿、明伦堂、登俊斋,皆捐俸入为之,敛不及民。其为政一裁于义,俗哗健,戢其尤桀黠者,邑以大治。

咸淳四年,公轮对,首尾二千余言,其辞淳复恳切,深刺腧髓。又言泉有屯戍左翼一军之兴之害,米舟搜籴生变之虞,而朝廷籍没翁、林二氏之田,可岁得谷万斛以纾戍卒廪食饷足则籴宽籴宽则米通民永无贵籴患矣朝论翕然以为论事有阳岩风

三年,知潮州,视民事如家,视敝政如己疾。捐金以裕学廪,倾囷以粟饥民,梁川以利病涉,知无不为,为无不尽。潮有防田旧堤,多啮于水,取俸与民筑石为堤,民号之曰洪公堤,且刻赋颂其旁。去之日,垂髫戴白者拥车下,不忍去。

九年,得旨主管华州云台观。公时益畅于诗,数与姻族觞咏从容,而学徒有志于考德问业者,多授以外声利及终身受用之要。暇日登临徜徉,爱南安风气明秀,取所谓小陂山者,曰:“乐哉,斯丘!我死则葬焉。”十年正月,公始属微疾,即乞致仕。八日,忽索水自浴,衣冠休于正寝,翛然而逝。

子男应午力学克肖,收拾公遗稿若干卷,曰《东岩集》,藏于家,将以是年十月已未奉治命以葬。应午千里贻书,俾某状行,姑序其本末,以俟立言之君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可岁得谷 / 万斛以纾戍卒 / 廪食饷足 / 则籴宽 / 籴宽则米通 / 民永无贵籴患矣 / 朝论翕然 / 以为论事有阳岩风

B. 可岁得谷 / 万斛以纾戍卒廪食 / 饷足则籴 / 宽籴宽则米通 / 民永无贵籴患矣 / 朝论翕然 / 以为论事有阳岩风

C. 可岁得谷万斛 / 以纾戍卒廪食饷足 / 则籴宽 / 籴宽则米通民永无 / 贵籴患矣 / 朝论翕然 / 以为论事有阳岩风

D. 可岁得谷万斛 / 以纾戍卒廪食 / 饷足则籴宽 / 籴宽则米通 / 民永无贵籴患矣 / 朝论翕然 / 以为论事有阳岩风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B. 征辟: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文中“辟”指洪天骥受到皇帝选拔。

C. 姻族指有姻亲关系的各家族或其成员,在古代婚一般指女方父母,姻一般指男方父母。

D. 垂髫:古时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古人常以此指儿童;古代男子二十岁通常由父亲在宗庙主持冠礼,加冠以示成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洪天骥天资聪颖,通晓经史。洪天骥读书讲求微言大义,注重通读了解,所以对于诸子百家著作能从头到尾阅读明白,其子洪应午整理遗稿取名为《东岩集》。

B. 洪天骥勇敢谨慎,重视教育。担任建宁县尉时,率领军队击败盗贼王若曾;进入仕途后,不依附权贵;在担任香山知县时,拿出俸禄建设学校,用礼仪教育百姓,取得了较大成效。

C. 洪天骥擅于理政,爱民如子。在朝论之时,他建言罚没大户,以除籴患,得到朝廷一致认可;在潮州任上,修建学校,修建河堤,百姓称为洪公堤,离任之时老人小孩相送不忍他离开。

D. 洪天骥真诚教育学生,同时人洒脱。在担任华州云台观主管时,常常赋诗游览,喜爱南山风物。十年正月安然离世;教授弟子时,常常教授他们名利之外和终身受益的学问。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登淳佑七年进士第,除建宁县尉,发奸伏,无所回挠。

(2)捐金以裕学廪,倾囷以粟饥民,梁川以利病涉。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出于环境、安全等因素考虑,中国近300个大中城市颁发烟花爆竹“禁放令”。但是,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没有鞭炮的新年如同烧菜没放盐——寡淡乏味;如国内著名的民俗学者张学生就不赞成全面禁放烟花爆竹。近年,部分城市过年期间放开或部分放开“禁放令”。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的N市,市民对是否撤销“禁放令”意见不一。

现请你以N市市民或在校中学生的身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