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塔城地区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傅雷家书》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读物,也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著名资产阶级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创作的中篇小说。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D.冬妮娅是保尔少年时的伙伴,青年时的恋人。天真、淳朴,但贪图安逸的生活。

2、下面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成语“教学相长”“鹏程万里”“无人问津”分别出自《礼记》《孟子》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B.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里最常使用的手法是赋、比、兴;《诗经》常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来强化情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

C. 《名人传》是英国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列夫·托尔斯泰传》

D.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诗文著称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白居易、韩愈,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3、给下面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相传老虎可以蹬踩江中的一块巨石,跳过金沙江

②形成了世界上最壮观的大峡谷,峡谷中最窄的地方就是著名的虎跳峡景观

③当年尧茂书的探险队就曾经在此漂流,虽英雄壮志未酬身先去,此地却因此而名声大振

④湍急的金沙江流经石鼓镇长江第一湾之后,忽然掉头北上

⑤从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之间的夹缝中硬挤了过去

A.①④⑤③② B.④⑤②①③

C.①⑤②③④ D.④⑤②③①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的表述,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的数量最多。

B.《小石潭记》《马说》《卖炭翁》的作者分别是柳宗元、韩愈、杜甫,三人都是取得了很高诗文成就的唐代作家,其中前两位名列“唐宋八大家”,第三位被尊称为“诗圣”。

C.演讲词特点鲜明,风格各异。但大都要有鲜明的观点、清晰的思路、充实的内容。为了增强演讲的感染力,演讲者可以借助一些语言技巧,把话说得漂亮,来吸引听众。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革命启蒙人是朱赫来,他帮助并引导保尔最终成为具有钢铁般意志的革命英雄;但后来,他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流弹击中,英勇牺牲。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怀

[宋]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①包羞:于心不安,感到耻辱。②鹿车:此处借指归隐山林。

1“悲”是这首诗的情感基调。从全诗来看,作者的“悲”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2颔联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

(1)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___。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________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3)_________________,不识字烟波钓叟。(《沉醉东风·渔夫》)

(4)_________________,满川风雨看潮生。(《淮中晚泊犊头》)

(5)孤村落日残霞,_________________。(《天净沙·秋》)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傅雷在第一封家书写到“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采一把艾蒿回家

丁立梅

出城,去采艾蒿,带了儿子。城郊有一片小河,水已见底,里面长满艾蒿。此情此景让我忍不住要作种种臆想。

“彼采艾兮,如三岁兮。”这是《诗经》里的艾蒿,是情深意长的牵念。其中的男人女人短别离,不过一日不见,竟如同隔了三年。爱,从来都是魂牵梦萦的一桩事。而我更感兴趣的是,那双采艾的手,如何落在艾蒿上?他(她)采了做什么的?这遥远的风俗,或许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吧!

街上也有艾蒿卖,和芦苇叶一道。稻草胡乱扎着,一束束,插在塑料桶里。这种植物,叶与茎的颜色雷同,淡绿中,泛白,泛灰。这样的色彩,不耀眼,很低调。是乡村女儿,淡淡妆,浅浅笑。闻起来微苦,一股中药味。村人们又把它叫作苦艾。也只在远远的乡村,也只在荒僻的沟渠里生长。平时大抵少有人想到它,只在这个叫端午的日子里,它突然被记起。大人们会吩咐孩子,去,采几把苦艾回来。

那个时候,乡村的乐事里,采艾蒿,也算得上一乐吧。孩子们得了大人指令,如撒欢的小马驹,一路奔向那沟渠去。吵吵嚷嚷着,节日的喧闹,被我们吵嚷得四处流溢。很快,每人怀里,都有一大捧艾蒿。路上走着,一个个小人儿,身上都散发出一股中药的香味。

艾蒿生于山野之中,枝叶上难免会沾上一些泥土或浮尘。怀抱中的艾蒿离开土地一会儿,便渐渐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了。于是我们在回家之前,先奔到村头的小河边。河水清澈欢快地流淌。涌到河边的孩子,有的蹲在河边,有的干脆站到河水里,反复地抖动,努力唤醒这些入睡的婴儿。之后才又一窝蜂似地涌进村庄。

门前的木盆里,煮好的芦苇叶,早已泡在清水中。眼睛瞟到,心里的欢乐,就要蹦出胸口来,知道要包粽子吃了。大人们这时若指使我们去做什么,我们都会脆脆地应一声,跑得比兔子还快。至于插艾蒿,那完全不用大人们动手的,门上,柜子上,蚊帐里,到处都被我们插满了。一屋的艾蒿味,微苦。大人们说,避邪。我们虽对这风俗习惯一知半解,但知道,插上艾蒿,就代表过端午了。于是很欢喜。

眼下,站在城郊的小河边,望着满眼的艾蒿,我油然联想到远方的友人。

朋友是湖北人,也是写作的,曾与我在一次笔会上相遇。后来,她去了美国。她的家乡,过端午也有插艾蒿的习俗,她也曾于小小年纪里,去采过艾蒿。昨天,我收到她发来的邮件,她说,国内这个时候,又该粽子飘香了吧。并不想粽子,美国一些华人超市里有卖。却想艾蒿,想坐在艾蒿味道里吃粽子的童年,温和的中药味,把人包裹得很结实很温暖。

就是这样,故乡隔得再远,有些味道,注定是忘不掉的。

我的儿子,他第一次认识了艾蒿,觉得奇怪,捧着一把艾蒿问我,为什么过端午要插艾蒿呢?我这样回答他,这是祖上流传下来的风俗。避邪呢,我又补充。口气酷似当年我的母亲。继而想,若干年后,我的儿子的记忆里,一定也有艾蒿,而且,端午节一到,他定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去采艾蒿,艾蒿的味道将永远弥漫在民间。

1作者由“端午节带儿子出城采艾蒿”这件事引发了哪些“臆想”?

2文中两处划线句在修辞运用上有什么相同之处?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艾蒿的味道将永远弥漫在民间”这句话的理解。

4你的家乡端午节有哪些习俗?请举出两种。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材料作文

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不假思索地说:“砌砖。”第二个工人想了想说:“我在赚工资。”第三个工人却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后来前两个工人一生都是普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工人却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古之人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热爱工作、心怀责任、积极进取,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才能在做好小事的基础上卓越于群!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