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成都八年级质量检测政治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我市积极落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意见》的“双减”政策,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违规开展培训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市之所以重视教育的平衡发展,因为教育(       

①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②是强国富民之路

③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④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预制菜,是通过预加工把食材做成半成品或者成品,食用时再根据需要配上各种辅料的菜品。近几年来,预制菜逐渐成为人们就餐的新选项,但也存在标准不统一、质量难保证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     

①企业应该依法经营、诚信经营②保障顾客知悉真实情况的权利

③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④市场切实发挥好宏观调控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辽阔的戈壁流淌着清泉,高高的天山盛开着雪莲,欢乐的人们洋溢着笑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关怀下,新疆各族儿女凝心聚力、团结进取,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后,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我国坚持的方针是(     

①民族互助、民族和谐       ②各民族共同富裕

③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④各民族共同繁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3年12月13日是第10个国家公祭日,是南京大屠杀86周年。它提醒人们勿忘历史、砥砺前行;强调我们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的理念,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但当前世界范围内安全威胁日益复杂,战争威胁仍挥之不去。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①世界多极化格局已发生根本逆转,时代主题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②局部战争虽然不断,但和平仍然是世界各国人民永恒的追求

③局部战争与冲突从未间断,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威胁和平的因素仍然存在

④中国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A.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6、某校九年级(1)的小智同学在学习道德与法治《中华一家亲》一课后,制作了一个“民族自治地方与特别行政区”的图表。你认为完全正确的是(     

项目

民族自治地方

特别行政区

序号

不同点

目的

解决民族问题

解决祖国统一问题

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

范围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香港、澳门、台湾

相同点

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23年9月27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提高驾驭高水平对外开放能力。他指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里程碑。短短20余年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增长了11倍,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近30%。这表明(     

①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

②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已经获得绝对成功

③中国对外开放不仅加快了自身发展,也惠及全球

④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

②德为准绳有规范作用,法为基石有教化作用

③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④法为治理国家之重器,法治之力量优于德治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百年征程波澜张阔,百年初心历久弥新。中国共产党秉持的初心和使命是(       

A.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C.为中共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D.经济总量世界第一,军事实力世界第一

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伟大建党精神(     

①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②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③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④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历史方位是指(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B.党的十八大以来

C.党的十九大以来

D.党的二十大以来

12、受益于河长制的确立和推行,我国多地绿水青山换新颜,加快医疗制度改革,优质医疗资源不断惠及人民群众,减轻了百姓的医药负担……这些变化印证了改革(     

①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②实现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③离不开社会制度的不断创新       ④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三名进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游客,分别存在携带宠物进入园区,趁安保人员不注意往大熊猫活动场内扔木棍、投掷石头等行为。这三名乘客中,两人收到该基地发出的“终身禁入”红牌,一人收到“一年禁入”的黄牌。这三名游客践踏了(     

A.严于律己的处世准则

B.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

C.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

D.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

14、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发生两次7.8级地震,多地建筑被夷为平地,造成大量民众伤亡。土耳其发生强震后,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启动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机制,宣布向土方提供4000万元人民币紧急援助,并派遣重型城市救援队,提供土方急需的救灾物资。以上材料表明(     

①中国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积极扮演领导者的角色

③我国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④我国主动承担责任,全力以赴,服务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5、2023年春晚小品《坑》辛辣讽刺了小品中的郝主任缺乏责任担当,漠视群众疾苦,为自己的不作为找借口。故事最后的结局是,那个半年都没填上的坑,不仅坑到了新到任的马局长,还坑掉了郝主任自己的形象和位置。这警示公职人员(       

A.要增强权责意识,做到公正司法

B.落实依法执政理念,推进政务公开

C.法定职责必须为,应积极履行职责

D.明确懒政怠政行为须承担刑事责任

16、某校板报组准备举办以“守望精神家园”为主题的板报制作比赛。下面是和谐小组制作的四大板块,其中内容与标题完全相符的是(       

红色经典

河北文化

《建党大业》

《百团大战》

《甲午海战》

优秀影片感染人

衡水内画

蔚县剪纸

常山战鼓

中华文化

创新性发展

民族脊梁

传统美德

“七一勋章”获得者 张桂梅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袁隆平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钱学森

感受先进人物

精神力量

见利忘义

孝亲敬长

仁爱孝悌

传统美德

内涵丰富

A.红色经典

B.河北文化

C.民族脊梁

D.传统美德

17、《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国家努力实现教育强国,这是因为(     

A.教育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B.教育处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C.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教育

D.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18、40年来,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边陲省份到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40年来,彩云之南也取得了瞩目成绩。中国取得以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①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③建立了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制度   ④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9、图示法可以有效梳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下列选项符合下图所示关系的是(     

A.①权利                       ②义务

B.①人民代表大会          ②国家机关

C.①传统美德                 ②中华文化

D.①党的指导思想          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在民族团结演讲比赛中,小京讲了一个故事:“在青海拉面的制作过程中,汉族、土族群众种的小麦磨成了面粉,藏族、蒙古族群众养的牦牛熬成了鲜汤,撒拉族群众栽的花椒、辣椒做成了调料,回族群众用双手拉出了一碗碗致富面、和谐面、幸福面。”青海拉面的故事告诉我们(     

A.我国在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C.消除民族差异,是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D.各民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二、辨析题(共3题,共 15分)

2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因此,有同学认为:只要解决民生问题,就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请你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22、中国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人口问题、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等诸多现实挑战。所以有人认为:中国梦遥不可及,与我们青少年无关。

请你辨析。

23、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狠抓粮食生产,全国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人均占有量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10月16日,在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到来之际,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农业农村部、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向社会发出“爱粮节粮厉行节约”的倡议。对此大家众说纷纭:

三、简答题(共5题,共 25分)

24、十八届五中全会高度评价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认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从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分析,至少写四点)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时代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大大增强,正在意气风发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请你选取一位恰当的榜样人物为自信的中国人画像。

26、【文化美丽绘蓝图】

材料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要让每个中国人都对中华文化有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将文化自信厚植于每个人的心里。

材料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1)依据材料一回答,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2)结合材料一分析,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3)根据材料二回答,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4)民族精神的品格是什么?

27、材料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立足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其内容如下图所示:

(1)请补全上面表格中①②的内容。

材料二   李克强总理指出:我们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 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落实特区政府的宪制责任。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2)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首先必须正确理解“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请简要说明“一国”与“两制”之间的关系?

28、8分

材料一2013年3月10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全体会议,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宪法原则,在法治国家,维护公平正义是人民法院司法活动的基本职能。

材料二2012年3月7日晚,北京市月坛中学李艾和同学李想、陆菲来到部分代表委员的驻地,送上一份名为《减少雾霾天气,大力推广有利于环境质量提升的措施》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李祥斌读过学生的建议后,接受建议并形成提案带上两会。

1材料一说明我国实行怎样的治国方略?这一方略的基本要求有哪些?4分

2材料二中李艾等同学行使了哪项政治权利?除此之外,他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行使这一权利?4分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