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对漫画意图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A.嘲讽一意孤行的刚愎自用者。
B.批评虎头蛇尾的半途而废者。
C.讥刺目空一切的盲目自大者。
D.调侃误打误撞的漫无目标者。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古时,“左迁”指的是贬官;《琵琶行》中“行”,是古诗的一种题材。
B. 《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
D. “社稷”指国家。社,土神。稷,谷神。“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3、下列词语,全都是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的一组是( )
A.荆人、荆室、荆妇、拙荆 B.梓童、糟糠、贱荆、贱内
C.偏房、荆妇、荆室、拙荆 D.贱荆、老伴、荆人、贱内
4、下面对《归园田居》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和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的原因。
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四句,从上文转接下来,集中描写作官时的心情,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C.“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勾勒,以此来显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是,诗人的草屋虽然没有雕梁画栋般富丽堂皇,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静室,这一句是说诗人摆脱了尘世的烦恼,在自己的居所里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①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
③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④早的山桃也多吐蕾
⑤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 ⑥我现在所在的地方
A.⑤④①③⑥②
B.④①⑥②⑤③
C.②④①③⑥⑤
D.⑥②④①⑤③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成思危的三次人生转折
1935年,成思危出生于风声鹤唳中的北平,父亲给他取名成思危,寓意“居安思危”,希望他不忘男儿肩负国家安危的责任。事实上,成思危的一生,也充满了选择与转折。
成思危是成家五个孩子中的独子,父亲成舍我是杰出的一代报人,母亲萧宗让曾留学法国,书香门第的他自幼便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成思危在北平时,已深受鲁迅、茅盾、巴金等进步作家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当数《家》、《春》、《秋》“激流三部曲”。在《家》这部著作中,觉慧毅然决然离开家,寻得了人生道路。在成思危看来,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就像是觉慧的真实写照。
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北平,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少年时代的成思危,对国民党的统治甚为反感。1948年底,随父亲举家搬迁到香港后,成思危就读于左派学校,受社会进步思想的影响,1951年,年仅16岁的成思危做出了他人生第一个重要转折,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优越的家庭生活,抱着对新中国的憧憬和理想,回到广州。
成思危先是进入叶剑英兼任校长的“南方大学”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广东省总工会工作,还曾在解放前一直生活在水上、处境悲惨的民船业中工作了一年,上了“最好的社会大学”。由于良好的工作表现,成思危被选送到华南工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学习。
“文革”结束后,成思危做了他人生第二个重要的决定,选择去美国读书,当时已在化工界小有名气的他,却改行学了工商管理。
毕业时,他推辞了美国公司和研究机构的邀约,也婉谢了父亲希望他回台湾继承家业,而是选择回国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出一份力,他将风险投资的理念带回国内,成为了后来享誉国内外的“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1994年,临近退休之年的成思危本打算安度晚年,去看看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姐妹。但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成思危,最大的希望是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能够达至高层,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贡献,于是,成思危欣然接受了时任民建中央主席孙起孟的邀请,加入了民建,并在1996年民建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民建中央主席。1998年3月,成思危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人生的第三次转折,也让成思危从一名学者走向了政坛。
成思危的人生写满了自强不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顺境时不懈怠,逆境时不沉沦”。
放弃化工,当年在朋友们看来,成思危这是另起炉灶从零开始,并非明智之举。然而,成思危认定了的事,就一定会坚持下去。
1981年,46岁的成思危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研究院学习,由于是从化工专业转学管理,最初,别人一小时能读四五十页书,成思危则只能在字典的帮助下读2-3页书,难度很大。但在短短不到三年时间里,成思危愣是凭着一股韧劲儿,发表了十来篇学术论文,赢得了奖学金。当他把最后一学期的成绩单给他从台湾赶来已80多岁高龄的老父亲看时,成绩单上是三个A和一个A+。“我那一生都不肯轻易表达情感的老父亲也夸我:没想到你近50岁的人了,还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
成思危记得,12岁生日时,他拿着刚买的纪念册,去找父亲写几句祝福的话,父亲不假思索地写了4个字:自强不息。成思危感慨地说,他一生都在践行父亲给他写的这四个字。若干年后,成思危在女儿12岁生日的时候,也将“自强不息”这4个字,写在女儿的笔记本上作为赠语。
成思危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他在经济领域著述颇多,因其特殊的政治身份,他的一些言论一经发表便引起股市震动,因此也招致了不少批评的声音。但时间证明,他说的那些可能有些人并不爱听的话是真话、实话。
“慷慨陈词岂能皆如人意,鞠躬尽瘁但求无愧于心。”此前,成思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到这句话,赢得全场掌声。
(节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链接】
①成思危经典语录:
“我毕生的抱负就是能为富国强民做点事。”
“勤奋学习,自强不息,淡泊名利,知足常乐。”
“多说真话实话,少说空话套话,不说大话假话。”
“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认真,做学问要勤奋。”
“没有风险投资,建设创新型国家难以实现。”
②成思危是早期在美国获得MBA学位为数不多的几人之一,有“中国风险投资第一人”之称。1998年3月,他领导的民建提出了著名的政协一号提案,倡议在中国引入风险投资机制以推动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之后,风险投资便在中国迅猛发展。
③成思危已年逾古稀,依然对中国金融界有很多见解,当记者要他谈谈中国的股市话题。他坦言“股市要改革,必须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把‘坏孩子’(即上市融资的资产不良公司)赶出去。”
(摘编自新浪财经《成思危专访手记:股市要赶走坏孩子》)
【1】下列关于成思危这一人物形象,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成思危有一腔爱国之心。他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国民党的统治甚为反感,解放后毅然回国。
B. 成思危为人正直、敢于说话。他发表的有关风险投资的言论曾引起股市震动,因此他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C. 成思危韧劲十足,凡是认定的事情,就会坚持到底。他放弃化工专业转学管理,别人认为这种做法不明智,他最终学有所成。
D. 成思危有理想、有抱负。文中他在三次人生转折面前的选择,充分展现其有着远大的理想,最终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成思危抛弃了在香港优越的家庭生活回到广州,这是他做出的人生第一个选择,与他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有直接关系。
B. 成思危抱着对新中国的憧憬和理想回到祖国,就像巴金的小说《家》中的觉慧一样,进而思想的影响使他充满激情却也不能理智。
C. 临近退休年龄的成思危从学者步入政坛担任民建中央主席,因为他发现了许多社会弊端,他希望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能够达至高层。
D. 成思危一生自强不息,主要体现在他“顺境时不懈怠,逆境时不沉沦”,在女儿12岁生日的时候他把父亲给他写过的“自强不息”又写给女儿。
E. 文章围绕成思危的一生,选取他人生中三次重要选择,赞扬了他崇高的人格精神,主题鲜明突出,所选的事例也非常典型。
【3】成思危的三次重要选择其目的是什么?请就他其中的一次选择,谈谈它给你的启示。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开创“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常为后世文人追随认同。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运用了类似写法。
(2) 《雁门太守行》中,李贺借用典故表现将士忠君报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荀子在《劝学》 中认为,“________”也不足十步远,“________”的“不舍之功”可帮助我们获得成功。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里借人们旅途长短与准备繁简之间的对应关系说明境界“大”、“小”的区别,其中他说,到近郊旅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用四种不同的指法先后弹奏了两首当时的名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虽有乡关之思,但因战争远未结束更要坚守戍边岗位的爱国主义情怀。
9、根据提示填写句子。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赤壁雄奇的景象进行总结,并引出后面对历史人物的缅怀。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借酒抒怀,寄情江月,排解心中的无限苦闷。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周瑜从容不迫,指挥若定,谈笑之间,大败曹军。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败逃北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辛弃疾一生志在收复中原,可惜得不到朝廷重用,他只好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想刘裕挥师北伐、收复故土时的英雄气概和赫赫战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写沦为金人统治的地区,一片祥和景象,百姓安于现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声声慢》中,表现气候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难以调养身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之中,只能看着菊花一朵朵的枯萎凋落,对花自怜,不禁黯然神伤。
(10)面对险要高峻的山峰,汹涌澎湃的江水,不禁想到苏轼笔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奇险景象。
(11)当愁绪满怀,无法言尽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成为我们抒发内心情感的最好选择。
10、填空。
描写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极端厌恶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此愤激之语指斥官场,在诗人此前的诗歌中没有出现过,表明诗人此时已彻底醒悟过来。一个“误”字饱含了无限的辛酸、悔恨之情。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韩非囚秦,__________________;《诗》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3)长桥卧波,__________________?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_____?高低冥迷,不知东西。(杜牧《阿房宫赋》)
(4)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庭筠《菩萨蛮》)
(5)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五①归山
王维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
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注)①张五,即张湮,排行第五,故称张五,曾同王维一起同朝为官,二人交情很深。此时张谭因受到权臣杨国忠的排斥而归山隐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运用两个“送”字,点明题旨,交代了写作缘由:送别友人离去。
B.颔联回顾往日二人携手共进的美好生活,没料到友人先离开,回归山林。
C.颈联暗用谢安“隐居东山”之典,希望友人把自己的归隐之地洒扫干净。
D.尾联卒章显志,对官府的关照表示感谢,希望朋友不做违背意愿之事。
【2】请简要概括作者“惆怅”的原因。
13、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选自韩愈《师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圣人无常师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3】选文第一段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观点的?
【4】选文最后一段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马克思说:“伟人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在跪着,站起来吧!”
郑板桥爱徐青藤(明代画家徐谓)的画和诗,自称为“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立意自定;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