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温度和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反映物体的冷热程度
B.冬天,在路面上撒融雪剂是为了提高雪的凝固点
C.烧水时,水蒸气引起烫伤比沸水引起烫伤更严重,主要是因为水蒸气的温度比沸水温度高
D.水沸腾时会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从大到小不断上升
2、小名探究“固体的熔化特点”实验时,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如图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物质属于晶体
B.相等时间内甲物质固态升温比液态升温慢
C.由图像可知,甲物质的熔点48℃
D.由图像可知,甲熔化过程用了8min
3、下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小
B.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拨动时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
C.烛焰随着扬声器播放的音乐摇摆,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D.观察泡沫塑料块刮玻璃时产生的波形,说明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会发出噪声
4、小明乘坐大巴,他正对车窗固定好照相机,先拍到图甲,再拍到图乙,两张照片均拍到同一路灯和同样两辆小汽车X、Y。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
A.以Y车为参照物,X车向西行驶
B.以X车为参照物,Y车向西行驶
C.以地面为参照物,X、Y两车都向东行驶
D.以地面为参照物,X车的行驶速度比Y车的大
5、如图所示,人脸识别取款机通过摄像机的镜头成像。人看镜头并输入正确信息,即可完成取款。下列关于该镜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B.镜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C.可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D.为了成像清晰,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小于镜头的焦距
6、下列选项中的符号分别代表冰雹、小雪、雾和霜冻四种天气现象,其中主要通过液化形成的是( )
A.
B.
C.
D.
7、2017年4月22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首次完成自动交会对接,如图所示,“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完成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舟一号”相对于“天宫二号”是运动的
B.“天舟一号”和“天宫二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
C.“天舟一号” 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天宫二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D.“天宫二号”与“天舟一号”对接过程中,相对于“天宫二号”,“天舟一号”是静止的
8、2022年10月12日,宇航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在中国空间站进行了“天宫课堂”第三课授课,如图所示,他们在空间站内可以直接相互交流,彼此说话的声音传播靠的是( )
A.无线电
B.真空
C.空气
D.电线
9、以下措施不能达到减弱噪声目的是( )
A.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B.高架道路两侧建起透明板墙
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
D.城市道路上设立禁止鸣笛标志
10、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服务于社会,关于图所示的情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原因是光速远大于声速,约为
B.图乙:艺术节上观众很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图丙: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时,听到了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属于超声波
D.图丁:激动的鼓手用力敲打鼓面,用力越大,鼓面振动幅度越大,响度就越大
11、遛狗伤人事故时有发生,超声驱狗器(如图所示)应运而生。对着狗一按驱狗器开关,狗会迅速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这是因为驱狗器( )
A.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小
B.发出的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C.发出的声波不是振动产生的
D.发出的声波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12、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敲击右侧音叉使其发声,再使其停止发声,发现左侧音叉也在发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B.乙是摩托车的消声器,其作用是在接收处减弱噪声
C.丙是手按在小提琴上一根弦的不同位置,其目的是改变音色
D.丁图,敲击音叉,与音叉接触的小球被弹起,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13、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随处可见。以下实例与惯性知识无关的是( )
A.汽车后窗贴有“保持车距”
B.立交桥下标有“限高”
C.交通规则中注明“行车时请系好安全带”
D.公路旁警示牌写有“雨天路滑,减速慢行”
14、小红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C.当u=20cm时,成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在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光屏应该远离凸透镜,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5、2023年6月6日是第28个全国“爱眼日”,主题为“关注普遍的眼健康”。重点关注儿童青少年、老年人两个人群,聚焦重点眼病,大力宣传全年龄段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的重要意义。图甲为某同学的眼睛成像图,其视力问题及矫正方法是( )
A.远视眼,配戴丙透镜矫正
B.近视眼,配戴乙透镜矫正
C.近视眼,佩戴丙透镜矫正
D.远视眼,配戴乙透镜矫正
16、“珍爱生命,远离危险水域,谨防溺水”。如图所示,男孩在岸上看到池水不怎么深。下列图中能正确反映男孩看到池水浅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17、生活中处处皆物理,下列几种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教室里学生课桌高度约为120 dm
B.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 ℃
C.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可以到达500 m/ s
D.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5kg
18、光明文化艺术中心是光明区重要地标。如图所示,在阳光明媚的下午,艺术中心正面可以看到艺术中心的两个“影”——太阳下的影子和水中的倒影。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艺术中心在水中的倒影是实像
B.艺术中心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C.艺术中心的影子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D.当艺术中心广场水池中水位降低时,艺术中心的倒影会变小
19、如图所示是甲和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图像,分析图像可知( )
A.乙物质的密度为0.5kg/m3
B.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
C.体积为5cm3的乙物质,质量为10g
D.若甲、乙的质量相等,则乙的体积较大
20、小明在马路边上拍摄街景照片,先后连续拍了两张,如图甲、乙所示,根据照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物,运动的物体中速度最小的是大卡车
B.以自行车为参照物,马路旁的树木是静止的
C.以小轿车为参照物,大卡车是向左运动的
D.以大卡车为参照物,路灯是向左运动的
21、如图所示是甲和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图像,分析图像可知( )
A.若甲、乙的质量相等,则甲的体积较大
B.若甲、乙的体积相等,则甲的质量较小
C.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为
D.乙物质的密度为
22、下列说法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4s
B.人的步行速度约为5m/s
C.铅笔芯的直径约为1mm
D.两层楼房的高度约为20m
2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为物距
B.b为焦距
C.若向右移动蜡烛,该凸透镜的焦距变大
D.若蜡烛、透镜不动,仅移动光屏,烛焰始终不可能在光屏上成像
24、下列是关于一名普通中学生的体积,最合理的是( )
A.
B.
C.
D.
25、元旦期间,我市遭遇了数年来不多见的降雪天气。大地上银装素裹,分外美丽。装点大地的雪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形成的;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要______热量,导致周围气温降低.
26、有一种“激光橡皮”,其原理是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变成高温碳蒸气,从而字迹消失;然后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碳粉,碳蒸气在此过程中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7、海上风暴来临之前,海浪与空气摩擦产生8~13Hz的次声波,人耳无法听到,而水母特殊的听觉系统可以听到这种声音。科学家仿照水母的听觉系统,发明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如图所示。次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1500m/s,远大于风暴前进的速度,如果能够提前接收到风暴产生的次声波信号,就能够提前做好海啸等自然灾害的防控。若某次科学家利用水母耳预测仪在风暴发生后1小时接收到风暴发生的信息,则该风暴的发生位置距离科学家所在的观测点的距离约为_________km。
28、我国有着灿烂的诗词文化,很多诗词中蕴含着光学知识。例如“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中的“月在手”是 __________ 形成的像;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中的“彩练”是 _____ 现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的影子是 _____________ 现象。
29、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则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___________,物体的重力为___________;另一个同学在正确校零后,如图乙,误将弹簧测力计倒置,物体挂在了拉环上,这样测量出来的重力比物体真实重力_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30、如图是a、b两种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象,则a、b两种物质密度之比为________;b物质的密度是__________kg/m3。如果用质量相等的上述两种物质分别制成甲(a)、乙(b)两个底面积不同、高度相同的实心圆柱体,则甲、乙两圆柱体体积之比为________。
31、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 (填方向)的浮力,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称得某物体的重力是8N,在水中称时,示数是3N.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 N.
32、在200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节目《逗趣》中的手影表演惟妙惟肖手影可以用_______来解释;在生活中,常常会看见岸边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和水中的鹅卵石,这可以分别用______和______来解释。
33、如图所示,两个均匀的实心正方体甲和乙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甲质量为 6kg,边长为0.1m,若甲、乙的高度之比为1:2,密度之比为2:1,则甲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甲= ______Pa,甲、乙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为______,若将乙沿竖直方向切掉一半,则剩下的一半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g取10N/kg)
34、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现象,其中折射光线是_____,折射角等于_____,分界面的_____(上/下/左/右)侧是玻璃。
35、如图所示,甲是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上相同的高度h由静止滚下,分别在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上滑动;乙是研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实验中分别让大小不同的钢球从斜面上同一高度H由静止滚下,在水平木板上碰到同一位置同一木块后一起滑动。
(1)在甲、乙实验中,都让研究对象(小车或钢球)分别从斜面的同一高度(h或H)由静止滚下的目的是在同一个实验中使研究对象在水平面开始运动时______相同;
(2)在甲实验中,观察到: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上滑动的距离不相同。由此推理: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小车将做______运动,可说明力是______(选填“维持”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乙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钢球动能的大小与______的关系;
(4)乙实验中木块滑动的距离越长,说明钢球具有的动能越______;
(5)若乙实验中木板表面绝对光滑,则______(选项“能”或“不能”)达到探究目的。
36、小明一家驾车外出去秋游,在路上他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
(1)若小明爸爸驾车通过这段路程用时15min,则汽车的速度为多少km/h?
(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汽车从这两个标志牌到月牙湖最快需要用几分钟?
37、交通安全事关全社会,必须人人遵守交通规章。
(1)行人过马路时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江东中路双向车道(含中间绿化带)合计路宽为37.5m,一辆汽车在该段的行驶速度大约为54km/h。小明在斑马线道口步行通过马路,步行速度是1.5m/s,要求横穿马路后预留5s安全时间,小明步行通过马路前至少要离行驶过来的汽车多少米才能保证安全?
(2)小汽车的超速是最大安全隐患,小明家的汽车在中山北路上以70km/h的速度行驶,在前方50m处有超速拍照,小明父亲立即减速,3秒后车速降至50km/h。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54km/h,通过计算说明小明家的车这次是否会因为超速而被拍照。
38、如图所示,质量m=7.8kg的实心球被轻细线悬挂于弹簧测力计下端,并浸没在水中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测力计的示数为48N。取g=10N/kg。求:
(1)球所受的重力大小;
(2)浸没水中球所受的浮力大小
(3)球的密度为多大?
39、如图所示开凿山洞到较深处时,洞内光线较暗,为了照亮山洞内的B处,可以用平面镜在A处将太阳光反射到B处,请在A处作出平面镜。
40、按要求作图。
(1)如图所示,OB是一条平面镜的反射光线,请画出入射光线AO;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图中AB的像;
(3)如图所示,请根据图中所示的入射光线,画出它们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41、画出动力臂及阻力和阻力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