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辽源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真是沁人心脾

B. 这位摄影大师极善于捕风捉影,从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C. 五年过去了,在这期间,整个世界分崩离析

D. 他们原来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毕业后各自回到故乡,从此便分道扬镳了。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hài 伛偻提   一碧万(qǐng)   风雅

B.(gèng)   樯倾   晖夕阴(zhāo)   言不及

C.(zūn) 有礼 筹交错(gōng)   回路转

D.yòu 横无际   不惊(lán) 雾凇沆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儿童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干拔苗助长的蠢事。

B.家风中蕴藏着先人所保守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也包含着简单朴素的为人准则。

C.互联网不是一个只是懂得尊重自己的人格,却随心所欲地践踏他人人格的地方。

D.日本如果对中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不理,一意孤行,必将自食恶果。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笑(cī)             (yòu)             见(piē)             后继(pū)

B.然(è)               (jìn)             闹(xǐ)             铁马(gē)

C.拮(jū)               烟(chuī)             (lüè)             自惭形(huì)

D.刀(lián)               (zhuò)             渎(xiè)             占鹊巢(jiū)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岑、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岑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选自《陶庵梦忆》)

[注]①李岑: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②生:指男伶。③马小卿、潘小妃:女伶。④呆白:苍白。⑤苍头:年纪大的伙计。⑥欱;通“喝”。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三处)

万 山 载 雪 明 月 薄 之 月 不 能 光 雪 皆 呆 白。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余一小舟____

____

③大雪深三尺____

④三鼓____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不同的一项是(  )

A.上下白/而或长烟 B.长堤一痕/吾德馨

C.声为寒所慑/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下船/其家穿井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

5同为雪天出游,甲乙两文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6、夜坐(其一)

〔清〕龚自珍

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

一山突起丘陵护,万籁无言帝坐①灵。

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陨少微星。

平生不蓄湘累②问,唤出姮娥诗与听。

夜坐(其二)

〔清〕龚自珍

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壮岁始参周史席,髫年惜堕晋贤风。

功高拜将成仙外,才尽回肠荡气中。

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注)本组诗作于道光三年(1823)秋,作者以内阁中书充国史馆校对官,又值第四次应会试落榜,夜坐难眠,遂有此神思飙发、想象奔突之篇章。①帝坐:即帝座,北极第二星,代指帝王。②湘累:指屈原,湘累问,指屈子名篇《天问》。

1其二诗中“一睨”二字活画出一位睨视海内人材的杰出者形象,与其一诗中“_____”(四字短语)表现的人格风范相呼应。

2两首同题诗抒发怎样相同的情感?请选择其中一首(抓关键词句)作具体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7、(综合性学习)

你所在的学校正在举办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下面小题。

【1】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两幅书法作品,请指出它们各属于什么字体,并结合字体特征说说你喜欢哪一幅及理由。

【2】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表达“自强不息”含义的名句,请你举出一例并说说其含义。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8、填空。

(1)知困,_____

(2)朔气传金柝,_____

(3)黄发垂髫,_____

(4)莲,_____

(5)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

(6)山气日夕佳,_____

(7)与君离别意,_____

(8)晓镜但愁云鬓改,_____

(9)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

(10)不知天上宫阙,_____

(11)《醉翁亭记》中从花和树两个角度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 15分)

9、盲摊

①铃声响了,清脆而悠扬! 这是附近那所小学的铃声。

②一天中,老人所期待的铃声有几次。可这一次,老人的神情有些特别,他想等待中午欺骗他的那个孩子。

③老人在离学校不远的小桥左侧的护栏边,摆着一个不大的杂货摊儿。

④说是杂货摊儿,其实,就是一个可以拉动的小车儿,跟婴儿的躺篮子那样大,分上下两层,下层里有什么,他不给人家看,有两扇可以往两边开的小木门紧锁着。摆在上层的,花样挺多,有针头线脑,老人们抽烟用的打火机、火柴什么的,有老太太和小闺女用的发罩儿、花皮筋、滚鞋口的青带子什么的。花色品种最多的,还有孩子们玩的红气球、绿气球、黄气球,吃的泡泡糖、花生糖。

⑤【甲】

⑥不管什么人买他的东西,你只管看着那上面的标价,放下钱,拿了东西走人,老人是个瞎子,他什么也看不见。有人拿他的东西,他只是眯着眼儿冲你笑笑,指指那上面的小牌牌,再多的话,没了。

⑦小学校的孩子们,每到放学的时候,就像小鸟归巢似的围到他小摊上来。孩子们想吹红气球、绿气球,或是想吃泡泡糖,顺路就在他摊上买了。一时间,老人总是眯着眼儿笑着,听那叮当! 叮当!的进钱声。哪个需要找钱,孩子们也晓得自己动手。

⑧不用老人费一点事。

⑨回头,等放学的孩子们,一个个远去了,老人会摸摸小摊上的各样东西,然后,一枚一枚地数数收了多少硬币。成块的放进内衣的布兜里,一毛、两毛的,仍旧放在饭盒里。

⑩【乙】

谁知,就在今儿放午学时,老人的糖少了一块,或者说是钱少了一毛。这是哪个孩子欺骗了他?思来想去,老人把可能落到了最后一个到他摊上买泡泡糖的孩子身上。

记忆中,那孩子说一口奶声奶气的普通话:拿你一块泡泡糖。

随听一声叮当!”——硬币落到饭盒里了。

至于说,那孩子是不是拿走了两块泡泡糖,或是在拿泡泡糖时,是不是又轻轻地捏走了一枚硬币,老人就不知道了。他只记得,那个单独走在最后的孩子,说话奶声奶气。

揣摩孩子的心理,他讨了便宜,还会再来的。

果然,就在当天放晚学时,老人等来了那个单独走在最后,说话奶声奶气的孩子……

【丙】

刹那间,老人感觉到上午那个孩子又来到他摊前了,还没等对方说话,老人就帮他把泡泡糖递过来了,老人说:孩子,拿去吃吧,我不要你的钱!

当下,那个孩子不吱声了! 几乎没敢在老人跟前停留,转身跑开了。

第二天,那个孩子没再到老人摊前来。

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单独走在最后的那个孩子了。可就在这同时,老人的饭盒里,忽而多了一毛钱。

一时间,老人摸着那一毛钱,眼窝里不由自主地滚出了浑浊的老泪。

【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这样的默契,在老人与孩子当中,一天一天的延续着。

A.【甲】

B.【乙】

C.【丙】

【2】文中③一⑩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 有什么作用?

【3】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选文段。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盲老人这个人物形象。

【5】假如你是文中的那个小男孩,你将采用什么方式去弥补过错?请说出你的理由。

10、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让爱国主义薪火相传

①最近,港乱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其中,环球时报记者付国豪面对暴徒,面无惧色,大声说出“我支持香港警察,你们可以打我了”。这句话不卑不亢,气势如虹,引来无数网友的支持和点赞。

②付国豪的这句话同样令我感动不已,虽然他只是一名普通的记者,但是面对困境,正气凛然喊出了14亿人的心声,做出了一个中国人应该有的样子,是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榜样,从他的话语中,我体会到了一个中国人所具有的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怀。

③爱国应该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情感。从古至今,爱国情怀根植于我们中国人的基因中。化作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力量,鼓舞着我们克服困难,不断前进,从南宋诗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到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毛主席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与历史英雄,往往都是以自己的祖国为寄托,抒发情怀,施展抱负,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每每在紧要关头,都会出现能够力挽狂澜的能人志士,带领人们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敌,渡过难关。一路走来,我们中国饱经沧桑却又生生不息,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传承至今的文明古国,并且还在不断地延续和开创着自己的文明。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每念及此,怎能不让人感到自豪与光荣!

④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拥护和热爱自己的祖国。然而,一些不怀好意的香港反派和港独分子,藉由此次事件,故意煽风点火,鼓动年轻人示威游行,意图把香港搞乱,实现自己不为人知的目的。这种恶劣的行径不仅冲击了香港的民生经济,更重要的是伤害了国人的感情,对此相关部门应该予以强烈的制裁!

⑤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我认为,这就是爱国精神,其实,爱国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遥远,也不一定非要干一些轰轰烈烈的大事。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工作者,爱国首先要爱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天,爱国就是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用先进的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国还要敬业,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工作。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1段落作用,文章开头两段引用记者付国豪的事例作用是什么?

2内容概括,结合本文内容,请你说说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3文章第三段论证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4论据补充,请给文末画横线的句子补充一个典型的事实论据。

11、阅读乔叶的《秋香》,完成下列小题。

①汉语里有些词,越看越美,美不胜收。比如,秋香。

②四季里能配香的,还有春。春香也不错,可是跟秋香一比,就有一些些逊色了。春天的香是刚刚苏醒的香,刚刚生长的香,是襁褓的香和童年的香,什么都不曾经历,还太娇嫩。

③秋香,则不同了。秋香,在哪里呢?

④路边的水果摊子上,葡萄,香蕉,苹果,桃子,石榴,梨……是的,明知道有些水果不是秋天才有的,是夏天就有了的,可是显然的,它们跟这秋天更相知,更默契。要不,形容秋天的时候,人们怎么会喜欢用硕果累累这个词呢?这些个水果,都是甜的,可这个甜跟那个甜又不一样,有的甜得深些,有的甜得浅些,有的甜得浓些,有的甜得淡些,有的甜得烈些,有的甜得柔些。都好。

⑤还有各种菜蔬。西红柿格外红,南瓜格外大,丝瓜格外长,花生刚下来,壳上还带着一点点浮土。磕开一个,花生衣还是粉粉的。芹菜,菠菜,空心菜,茼蒿,小白菜,生菜,层层叠叠的绿,都挤在这秋天里。它们似乎都知道,应该趁着这个时节拼命地长,不然到了冬天,就只能闷在大棚里去长了。人们吃这些大棚菜的时候,只觉得吃的不是那个味儿,哪里会想得到,它们在大棚里长的时候,也不是那个味儿呢。

⑥有香意的还有人们的闲话:“哎呀,买这么多菜,你家冰箱修好啦?”“修好啦。花了两百多。”“还不如买个新的得了,把日子过得恁仔细。”“好饭可不得是小口吃,好日子可不得是仔细过。”……这些琐碎的家常,和秋天也最配。

⑦悬铃木的叶子还没有变黄,泡桐的叶子刚刚开始落下,金桂银桂已经繁星似的闪烁了一树,有慢性子的槐花还在不慌不忙地开。今天的阳光是这样的好,也许明天就不那么好了,那不管,明天来了再说明天。现在正是秋天最饱满的时刻。也许是因为过于热情的缘故,夏天的饱满多多少少会让人倦怠和惫懒。而秋天的饱满,因为温度的降低反而更为坚实。

⑧一直喜欢的那种颜色,就叫秋香色。这里的香,说的本也是树。檀香,沉香,都是这些带香气的硬木。这颜色,是黄和绿调得最平衡的时候。偏绿一些就叫秋香绿,偏黄一些就叫秋香黄。当然,叫香绿香黄也很好,可加上了秋,就更好,让这香更丰饶,更璀璨,更深沉。

⑨秋香,到底是怎样的香呢?也许是经过烈日和暴雨才提炼出来的香吧!也许是从容等待着寒霜和大雪将至的香吧!

(出自《新民晚报》)

1秋香在哪里?请结合全文内容作简要概括。

2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细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开头要写“春香”。

七、作文(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把握前进方向……

请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语言流畅,抒发真情实感,严禁抄袭、套写。

②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600字。

③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班名、人名等泄露身份的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