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长春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雨说》——郑愁予——台湾——《郑愁予诗的自选I》

B. 《故乡》——鲁迅——小说——《呐喊》

C. 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法国——《羊脂球

D. 《隆中对》—— 陈寿——三国——《三国志

 

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经典诵读比赛的舞台上,动情的朗诵和变换的舞台背景让人目不暇接。

B.通过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C.这个学校的共青团员,决心响应团委人人为“希望工程”献爱心。

D.王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我课堂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干(hé)     掇(cuān)     缈(piāo)     不修边(fú)

B.吞(sì)     言(zhēn)     躇(chóu)     坦荡如(dǐ)

C.狭(ài)     伏(juǎn)     纶(jīng)     面面相(xū)

D.睥(nì)     弱(yíng)   恿(sóng)       吹毛求(cī)

4、下列相关知识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沁园春•雪》——赞颂无产阶级革命者

B. 余光中——《乡愁》——回旋往复的音乐美

C. 艾青——《我爱这土地》——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

D. 席慕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抒发心中的希望与喜悦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亮躬耕陇亩,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屈顾之。”

②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③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险躁则不能治性( )       (2)将军宜枉屈顾之( )

(2)汉室倾颓( )                 (4)百姓孰敢不食壶浆以迎将军( )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2)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4】仔细阅读文段补全对诸葛亮《隆中对》战略思路的理解。

__________——和抚戎夷——__________——__________——待天下变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6、品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7、央视播出的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刚播出不久就引起热议。某校专门针对此事开展了“大国工匠进校园”系列活动,请你阅读材料,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立刻想到: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瑞士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德国工人、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日本手艺人……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来说,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如手机、冰箱甚至是前段时间引发抢购风潮的马桶盖等。

材料二:在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的确有工匠精神。《大国工匠》讲述的8个工匠,正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才缔造了工匠的神话:錾(zàn)刻师孟剑锋为北京APEC会议创作国礼“和美”纯银丝巾,焊工高凤林为火箭焊“心脏”,钳工顾秋亮为“蛟龙号”装配载人深潜器……

(1)简要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3)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观看纪录片《大国工匠》。张媛同学看过后,产生了学一门技术的想法,但她的父母极力反对。假如你支持张媛,你会如何劝说她的父母?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8、默写古诗文。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月亮在古诗中的意蕴,是为烘托作者情怀、构筑审美意境服务的。由于环境与心境的不同,诗人笔下的月亮也呈现出千般气象、万种风情。一千位诗人的心中,就有一千个月亮。其中思乡怀人之月最多,如苏轼《水调歌头》中借月亮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白露既降,思念亲人:“___________________。”其次还有孤独愁苦之月,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晨起早行,明月在天:“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中“____________________”,从“晓镜”到“夜吟”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最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___________,浮光跃金”;苏轼《江城子》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又让我们体会到了壮美广阔之月。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 15分)

9、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

……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的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请说出下列句子的复句类型。

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

2“我”的母亲原先怎样称呼于勒,后来又是怎样称呼的?从称呼的变化上,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3“我”的全家人出发时是怎样的心情?后来又是怎样的心情?(用选文中的话作答)

4选文中有两段景物描写。请分别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5于勒接到十个铜子的小费,就“赶紧”表示感谢,这个细节意在说明什么?

6“我”在心里默念的话属于什么描写?你怎样理解文中“我”心里默念的话?

10、阅读《草帽是父亲的徽饰》

草帽是父亲的徽饰

段奇清

草帽的世界,是一首温婉美丽的诗。

回首数十年前的父亲,虽然对父亲的容颜模样已不再十分清晰,但象征父亲精神家园的草帽,常常从麦梢的朝朝暮暮里走来。永远的父爱,携带阳光、汗水,淌过我思念的河。

父亲是农人,戴着草帽,弯着腰,在土地上劳作,像极了身下的田地。因而,草帽是父亲的徽饰,也是大地的徽饰。

父亲对草帽一直都非常珍惜。那是三月天,桃花、杏花次第绽放,花事正纷纷攘攘哄闹起来。田地里的麦苗儿,挺一挺身子,农人们听到了它们拔节的声音……

几阵春阳暖照,麦苗儿开始吐穗扬花,太阳的威力也一天比一天大起来。这时父亲说,是该去买一顶草帽了!父亲平时购买物什,对好与坏并不很在意,唯独对草帽的要求几近苛刻:一定得是麦子的穗秆儿编织的,因为这样的草帽一绺绺圈绕着,细密非常,也白亮得耀眼。

草帽买回后,父亲还要拿了细密的白布,给草帽的圈沿缝上,要缝上的还有帽肚儿,因为这些地方是最容易破损的。父亲说,先祖们为探索香甜的麦子,胼手胝足,甚或血迹斑驳。一顶草帽,一根根麦秆儿,编织着先祖们对美好的无限向往,珍惜草帽,就是对远古祖先筚路蓝缕的敬慕,也是对现代农人们的尊敬。

但是,一顶草帽总也敌不过岁月的敲打浸蚀。雨来时,雨水敲响出流逝的音符,“噗噗噗”,草帽的韶华被敲得有几分苍老起来;收割间,火辣辣的太阳穿不透草帽的故事和寓言,却把帽沿敲出了龙钟之态……

A要说的是,龙钟老态的只是草帽的形体,不老的却是草帽的魂魄。村人们都说,父亲是村里手最巧的。一天,父亲对我说:“清儿,和我一起去弄一些麦秸来。”是的,父亲要自己来编织草帽。对那些韧性十足的麦秸秆儿进行一番整理修饰后,父亲便拿起它们,像拾掇起一绺绺柔韧苍劲的时光,在手指间绕过来,绕过去,不上半天工夫,一顶草帽就编出来了。初始时,父亲编出的草帽还略显粗糙,编上几顶后,那草帽就非常结实漂亮了,嗬,简直就是一件精美无比的工艺品!

父亲编出的草帽,除了自己和家人戴,大多数送给了乡亲们。要是乡邻们夸父亲“心好手巧”,父亲黝黑的脸庞上会绽放出璀璨的笑容,如同草帽把一朵朵含香的麦花,氤氲了父亲滴滴汗水和一瓣心香,回馈时光村落对父亲的濡染和滋养。

父亲编织出的草帽以特有的亲切、朴实,在季节的轮齿中穿越一载载光阴,在乡人们的心灵中馨香着,一如父亲那质朴的心灵。那时乡村是一个大集体,有一年天大旱,从春到夏,一连百天没下雨。有一天,天空中终于飘来了一大片墨云,雨裹着烟雾滚落了下来。乡人们欢呼着!但不到一顿饭的工夫,云儿就如同孙悟空翻了一个筋斗,远去十万八千里。

雨过地皮湿,太阳又开始亮晃晃地炙烤着大地。乡人们这时要做的是如何保住这点儿雨水,让它成为墒土。乡亲们纷纷走进地头,人们知道,夏日下雨的时间太短,太阳又火爆地出来,上烤下蒸,人会感到更加炎热。但父亲等乡人们顾不了这些,在荒野之地,或泥水沟中,扯来青草覆盖于地表。可久旱之后,哪里能找到那么多青草呢?

此时,父亲将刚刚编织好的一百多顶草帽从家中一股脑儿搬到农田中来,戴在村人庄稼的根部,为减缓地里的水分蒸发,父亲甚或把头顶上的最后一顶草帽也摘了,光着头任凭烈日烤晒着……B那一百多顶草帽就似一顶顶钢盔,抵挡住了烈日之箭镞的攻击,在太阳下闪闪发着光,宛然父亲闪光的心灵。

由此,在我幼小的心中,明白了父亲为什么一直喜欢与珍惜草帽,只因为草帽是一种荣誉,而唯有父亲才最有资格佩带村庄这无尚荣耀的徽饰。

父亲50多岁时,在一次抗击旱魔中不幸去世,永远离开了他钟爱的家人,亲近的乡邻,还有牵挂着的麦浪。几十年后,我之嗅觉跨越时空的田垅阡陌,在父亲草帽的悠悠香味中寻觅。慈善美丽的灵魂是不是该在另一个世界羽化而登仙呢?时光洗去纷扬的尘埃,在对父亲的思念和祭奠中,我仿佛正摔打一粒宿在父亲草帽上的汗珠,这粒汗珠在往生石上开出了一朵朵芳香的麦浪花,宁静芬芳着人们心中的庙宇及圣殿。

父亲编织的草帽清香了大地宽厚的胸脯,把麦子的思想气息随着南来北往的风雨四处传送。于是,那一顶顶草帽吐纳尽了生命的亘远与辽阔,也芳香明丽着我对生命及人生的认识与感悟。

1文中叙述了父亲与草帽的故事,请仿照第一件事的表述,概括其余三件事。

第一件事:父亲对买来的草帽精心加工。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父亲“唯独对草帽的要求几近苛刻”?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品析词句。

(1)品析A处划线句中“龙钟老态”一词的表达效果。

(2)请从修辞角度品析B处画线句。

4从全文看,标题“草帽是父亲的徽饰”在文中有两层含义,请作简要分析。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以草帽作叙事的线索,文章将它与父亲的生活甚至是生命联系起来,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B. “一顶草帽总也敌不过岁月的敲打侵蚀”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父亲生活的艰辛与困苦。

C. 文章既表达了对“父亲”的崇敬之情,又抒发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D. 结尾“那一顶顶草帽吐纳尽了生命的亘远与辽阔,也芳香明丽着我对生命及人生的认识与感悟”,含蓄隽永,写出了作者从父亲的生活经历中感悟出对生命及人生的认识。

 

11、记叙文阅读

槐花飘香

申琳

①小区墙角的槐花开了,满树洁白的花朵,映着湛蓝的天。这一串串小花,把我的思绪带回满村飘着槐花香的故乡。

②故乡,是中原大地一个极平常的村庄,几十户人家,房前屋后长满树木,柳、杨、桐、杏、梨……最多的,就是春天繁花满树、夏天浓荫蔽日的槐树。每年农历三月,是槐树平凡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一串串槐花挂满枝头,整个小村的天际变得晶莹透亮,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淡淡的清香。

槐花香,香在枝头。从村小放学回家的儿童,一路追逐嬉闹,槐花香越来越浓,就知道村子越来越近,离家已经不远。进得村来,一群孩子中突然有人停下脚步,用鼻子使劲嗅了嗅,说了句,“真香!”后面就只听见一片“呼哧呼哧”的嗅鼻子声。“香不香?”带头的孩子高声问。“香!”一群人齐声呐喊起来,伴随的是一阵开心的大笑,喊声和笑声,惊得一群麻雀扑棱着翅膀飞过头顶。

。小伙伴们手里悠闲地甩着书包或是外套一路走回家,就像手里转着一个风车。进了小院,放下手中的“风车”,扛出来的是一个特别的工具: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绑一把锋利的镰刀。人人手持这个工具,开始仰起头,拣那些开得最多、最盛的槐花采摘,手起镰刀落,一串串、一枝枝槐花像大片雪花一样从树上掉落。大孩子从树上采,小孩子从枝上捋,有人早经不住这又甜又香的花儿诱惑,团起槐花就往嘴里塞,那一丝丝清香就从舌尖甜到心底……

⑤边吃边采,最后把一筐槐花交给母亲,眼看着母亲拌上面粉,放在大锅里开始蒸。做作业的大孩子、看小人书的小孩子,就心不在焉地一会儿歪过头看看忙碌的母亲,一会儿跑到厨房问上一句“快熟了吧?”好不容易等到出锅,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的孩子早抱着碗站在灶台前。

⑥开饭时,母亲用饭盆端出一大盆槐花蒸菜,放在院子前面槐树下的地上。旁边一只大碗,盛着半碗蒜汁作调料,上面漂一层香喷喷的芝麻油。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在饭盆前,背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了……一阵风吹过,树上扑簌簌飘下来一朵朵槐花,落在农村人泥土的“餐桌”上,落在孩子的饭碗里、头发间。

⑦前几天,妻在郊外农村办事,买了一袋槐花回来,母亲惊喜地拌上面粉做了一顿槐花蒸菜,调料依然是浇了芝麻油的蒜汁。看我埋头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拿筷夹一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味道。父亲一旁笑吟吟问我:“还记得家门口那棵背靠着吃饭的槐树吗?”三十多年前的情景,如今讲起仿佛就在昨天。

槐花香,香在田间。三月槐花开时,麦苗才刚打苞,农活并不算忙,勤劳的农民却总也闲不住,开始把家门口攒的绿肥一锹锹挖起来,装在牛车上拉到田头。伯父家的绿肥堆边有棵槐树,他用锹挖绿肥,总有一些槐花飘落绿肥里、牛车上,星星点点,如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小花。那些日子的傍晚,等我放了学,我牵牛,伯父拉着一车绿肥,缓缓走过槐花飘飞、清香四溢的村庄。如今,伯父去世快一年,他院内的那棵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

⑨在这座江南城市,不知是谁,在小区墙角种下一棵槐树。也不知何时,我突然抬眼看到它就近在咫尺。我会静静地站在这棵槐树下,呼吸着那一缕缕淡淡的槐花香,仿佛置身于我那远隔千里的故乡。

1文章以“槐花飘香”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文章回忆童年生活,充满童年生活的情趣。请以第③段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3结合文章内容,仿照第③、⑧段开头的画线句子,为第④段开头写一句话。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是(    

A.文章第一段由小区里的槐花开了,联想到飘着槐花香的故乡,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对故乡的回忆,行文简洁自然。

B.作者善于抓住细节刻画人物心理,比如在写等待槐花蒸菜出锅时,用“心不在焉”一词,就形象地刻画出孩子们的期待心理。

C.看我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爱上了槐花蒸菜,拿筷子夹了一块,我们家的故乡情愫也开始传承到儿子身上。

D.伯父院里的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在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着对伯父和故乡的怀念之情。

5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结合第⑥加点词语,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七、作文(共1题,共 5分)

12、按要求作文。

请以“冬天的色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积极向上,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卷面整洁,书写认真,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