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文)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航天攻关任重道远,航天科技工作者们要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不断开创载人航天事业发展新局面,使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远。
②诺贝尔文学奖如同有力的推手,把获奖者鲍勃·迪伦的作品放在最醒目的位置,而面对波澜壮阔的订书潮,一些出版社有些措手不及,纷纷紧急加印。
③微信朋友圈里种种养生文章催生养生产品推销的乱象,常有一些企业通过东拼西凑的一篇篇牛头马面的文章推销各种不合格养生产品。
④好教材少不了好故事。教汉语时首先从学习者熟悉的故事入手,从讲故事的角度编写汉语教材,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⑤种种迹象表明,导致公司此次遭受巨大损失的始作俑者恰恰是经理自己,由于他贪图眼前的利益而使公司的资金链断裂。
⑥这种不看红灯就结伴过马路的行为,在他看来简直是不可理喻的事,因为制定红绿灯规则的初衷就是保障过马路行人的安全。
A. ①②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③⑤⑥
2、下列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三国演义》采用每十回集中描写一人余则略写的叙事谋略,首十回写董卓,次十回写吕布,第三个十回写曹操,如此层层推进,构成叙事大转折中的小转折。
B.在《家》中,梅抑郁而死,瑞珏难产而亡,鸣凤被逼出嫁,婉儿无奈投湖,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都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
C.在《孔乙己》《端午节》《兔和猫》等作品中,鲁迅的笔触集中到古老中国所培育出的知识分子身上,呈现出他们被封建专制文化扭曲、戕害的精神人格。
D.《茶馆》打破了“三一律”的艺术法则,以裕泰茶馆为中心,分别写了清末、民初、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结束前这三个时代的旧中国生活。
E.《哈姆莱特》中,乔特鲁德缺乏独立思考,贪图地位和享乐,为了虚荣和欲望伤害了自己的孩子,直到临死前,才醒悟过来。
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闲适和散(sǎn)漫的心境是迥异的。闲适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里流连倘徉,内心宁静而澄澈;散漫者找不到自我,只好在外物的世界东抓西摸,内心烦乱而浑(hùn)浊。
B.印度教民族主义者们将印度在近代以来衰落的原因,归咎(jiū)于穆斯林和英国人的略夺。而对此表示反对的印度历史学家,会收到恐吓(hè)邮件或死亡威胁。
C.这本书把生与死、血与痛、勇敢与蛮横(hènɡ)、信仰与迷狂、卑鄙(bǐ)与聪明、善良与软弱审美化,把人性中最野蛮与最不可思议的东西写得如此难以置信又难以不信,这是很不寻常的。
D.我们四周的田野里,盛开着紫红色的罂粟花,荞麦宛如处(chù)子,伫(zhù)立天陲,橙黄色的太阳浮游天际,云缝中闪耀着柔和的夕辉,落霞好似一面面军旗,在我们头顶猎猎飘拂。
4、下面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唐肃宗时期州郡长官为刺史。
B.优诏,由皇帝颁发的褒美嘉奖的诏书。
C.至德,唐肃宗在位时的一个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使用一个年号。
D.百雉,指的是城墙。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彳亍(chù) 溯(sù)源 火钵(bō) 殒身不恤(xù)
B.混(hún)沌 肄(yì)业 弥(mǐ)望 人才济(jǐ)济
C.杜撰(zhuàn) 夹(jiā)道 悚(sǒng)然 勤能补拙(zhuō)
D.戕(qiāng)害 棕榈(lǘ) 拱券(xuàn) 惊鸿一瞥(piē)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塘荷韵
季羡林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每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颐的《爱莲说》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中国没有人不爱荷花。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有人从湖北带来了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希望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投下去的第一年,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出现什么东西。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风光,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灰了心,以为那几颗硬壳莲子,不会再长出荷花了。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颜色极惹人喜爱,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有点少,希望多长出几片来。我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有农民来捞水草,我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经过了漫漫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是孤零零的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仍令人灰心的一年。
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严冬一过,池塘里溢满春水。到了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一大片绿叶,而且在离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速度之快,范围之大,都是惊人的。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全为绿叶所覆盖。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竟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
天地萌生万物,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
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荷叶的清香。水面上,我看到的是绿肥与红瘦。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飘落。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从下边向上升,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我曾在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有几人能参悟透呢?
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一个喜爱荷花的邻居,天天兴致勃勃地数花朵。今天告诉我,有四五百朵;明天又告诉我,有六七百朵。我虽知道他为人细致,却不相信他真能数出确实的朵数。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知还隐藏着多少,都是在岸边难以看到的。
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虽然仍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文章有改动)
【1】文章开头两段写“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的记忆及现在没有荷花的“心病”,从文章内容和结构上看,各有什么作用?
从内容上看,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结构上看,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就能够遮蔽半个池塘?
【3】“季荷”同燕园其他池塘的荷花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根据文意加以概括。
【4】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作者感觉非常有趣。作者从“季荷”中感受到哪些趣味?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写到,当国家面临危难时,曹刿以“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反驳同乡“不在其位则不谋其政”的观点。
(2)韩愈在《师说》中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并由此得出“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这是“教学相长”思想的体现。
(3)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弹奏结束后,通过“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周围环境,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体现诗人坚持美与善的理想和坚定信念,纵死也无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除写陡峭的山崖外,还从声色两方面写滔滔江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表现作者求学过程中虽生活艰难,但不以为苦,反而乐在其中的进取精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对上文赤壁壮丽的景色进行了概括性描写,又引出了下文对周瑜的追忆。
(2)《〈论语〉十二章》中,强调我们既要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也要加强自我反省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舟”是唐宋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它或是美丽构图的元素,或含有漂泊羁旅的情思,或暗含超脱隐逸的追求,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以乡愁为主题的诗词中,多以明月寄托愁思,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这样两句:“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千里路作比喻表达成事需善于借助外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句均用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乘着一叶扁舟随波漂荡的自由畅快之感。
(2)《荀子·劝学》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亲身验证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
(3)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注)
杜牧
去夏疏雨馀,同倚朱阑语。
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
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
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
(注)张郎中,即张文规,出为安州刺史。公元841年,诗人途经安州,曾与张文规同游。本诗写于公元842年诗人再一次途经安州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细雨将停未停,诗人和友人在朱阑边谈心,“同倚”突出了二人关系亲密。
B.颔联写去年看到的楼下流水,现在不知道流到哪里,表达了诗人对同游人的思念之情。
C.诗歌前四句追忆旧游后四句重在渲染离愁,先记叙,后抒情,诗歌行文脉络分明。
D.诗人从去夏的相逢,写到今年的别离,语言自然,全诗寄寓了诗人功业无成的伤感。
【2】这是一首离别诗诗人是如何表达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鼎字鼎臣,以进士第,累迁太常博士。时天子患吏治多弛,监司不举职,而范仲淹等方执政,择诸路使者令按举不法,以鼎提点江东刑狱。与转运使杨紘、判官王绰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于是所部官吏怨之,目为“三虎”。仁宗闻之,不说,后傅惟几奉使江东,戒以毋效“三虎”为也。仲淹等罢,鼎与紘、绰皆为人所言,时鼎提点两浙刑狱,降知深州。
明年,河北大饥,人相食,鼎经营赈救,颇尽力。徒建州,其俗生子多不举,鼎为条教禁止。时盗贩茶盐者众,一切杖遣之,监司数以为言,鼎弗为变。徒提点河北刑狱,治奸赃益急,所劾举,不避贵势。召为开封府判官,改盐铁判官,累迁司封员外郎、淮南两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内侍杨永德奏请沿汴置铺挽漕舟,岁可省卒六万,鼎议以为不可。永德横猾,执政重违其奏,乃令三司判官一员将永德就鼎议,发八难,永德不能复。鼎因疏言:“陛下幸察用臣,不宜过听小人,妄有所改,以误国计。”于是永德言不用。
居二年,遂以为使。前使者多渔市南物,因奏计京师,持遗权责,鼎一无所市,独悉意精吏事,事无大小,必出于己。凡调发纲吏,度漕路远近,定先后为成法,于是劳逸均,吏不能为重轻。
官舟禁私载,舟兵无以自给,则尽盗官米为奸。有能居贩自赡者,市人持以法,不肯偿所逋,鼎为移州县督偿之,舟人有以自给,不为奸,而所运米未尝不足也。
鼎性廉不欺,尝任其子,族人欲增年以图连仕,鼎不可。父死,分诸子以财,鼎悉推与其弟。
尝知临邛县,转运使选摄新繁,新繁多职田,斗粟不以自入。奉使契丹,得千缣,散之族人,一日尽。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增直以偿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所荐士多知名有终身不识者。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增直以偿/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所荐十多知名/有终身不识者
B. 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增直以偿/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偷约/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所荐十多知名/有终身不识者
C. 所至不扰/唯市饮食开用物/增直以偿/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所荐十多知名/有终身不识者
D. 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增直以偿/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偷约/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所荐十多/知名有终身不识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十第,科举时代考选进十,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
B. 太常博十,太常寺的属官,其职相当于后世的国子博十二。
C. 京师,一般指帝王的都城,还可以指天子的军队等,文中指前者。
D. 契丹,中国占代的游牧民族,发源中国东北地区,后建市了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鼎检举不法,刚正不阿。王鼎与转运使杨紘、判官王绰竞相揭发贪官污吏,甚至微细隐藏的罪行也不宽恕,因此招下属官吏怨恨,但皇帝对他很赏识。
B. 王鼎救济灾民,教育州民。河北地区发生大灾荒,人吃人,王鼎想方设法救济灾民。调为建州知州,那里的风俗是生了孩子多不抚养,王鼎就制定条例教育州民。
C. 王鼎长于辩论,制服恶官,杨永德横暴狡猾,宰相难于违背他的奏请,就让三司判官中的一个人带杨永德来和王鼎辩论,于是王鼎连发八问,杨永德回答不出来。
D. 王鼎为官清廉,不谋私利。他担任临邛县知县时,在新繁办公,新繁有很多官田,但他一斗粟也不拿回家。他奉命出使契丹,得到一千匹缣,就把他分给了族人。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时盗贩茶盐者众,一切杖遣之,监司数以为言,鼎弗为变。
(2)鼎一无所市,独悉意精吏事,事无大小,必出于己。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书者,著也,以手执笔,着于竹帛。”曾经,写得一手好字是很多人的梦想,在文明的薪火相传中,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
在今天,无论是研墨润笔,还是拿硬笔书写,很多时候都已经可遇而不可求。相反,在键盘上敲打、在手机上按压,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常态,“失写症”成了“键盘族”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今这些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国人的重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阐述你的思考和理由。
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