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带答案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针对养老金缴费多少年更“划算”,人社部给出回应:我国正在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会妥善处理好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的问题。

B. 《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记录了真实的珍贵文物的修复过程,讲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状态。

C. 南山观景、绿谷徒步、水磨听泉、盐湖漂浮……乌鲁木齐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就如同一串珍珠项链,让整座城市倍添风采有加。

D. 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要深刻理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要求,时时刻刻不忘初心,要以赶考的精神和状态投入到事业之中。

2、在句子中依次填写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 ,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这个水滴也能映照大海, 毕竟不是大海, ,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A. 那么  但  虽然  可是   B. 那么  虽然  但   可是

C. 因此  即使  但  并且   D. 因此  那么  虽然  并且

3、认识到小说自身具有独特的“移人”作用,并认为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的是( )

A.谭嗣同 B.康有为 C.梁启超 D.严复

4、下列对《荷塘月色》作者感情变化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篇的文眼,微露主题思想的内涵。原来作者深夜去荷塘欣赏月色,是要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来平息心里的不宁静。

B.中间部分以漫步为线索先写月下的荷塘,再写荷塘上的月色,曲折而细腻地用景色的优美宁静来表现自己心情的宁静,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C.课文第三部分着重写作者对江南采莲的乐事的惦念。眼前死一般的寂寞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句话是写感慨的,又回到篇首“心里颇不宁静”的文眼上来了。

D.全文反映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今天是家母70大寿,花甲之庆,我略备薄酒,感谢各位亲友的到来。

B. 明晚请您到寒舍小酌几杯,真诚地期待您的惠顾。

C. 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功夫,我们应该感谢。

D. 这是我的习作,不足先生一哂,如蒙赐正,我不胜感激!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杨文丰

①鸟儿筑巢,是实用主义至上的。

②鸟巢,巢内羽毛□□,草叶□□,巢壁□□。如果你从鸟巢内望出去,那巢外的天空,想来也是井口般圆圆,和井底蛙所观的天空形状当是相差无几的。

③鸟巢,依靠外力而被高高擎起,是力量与柔软的结合。至于托举鸟巢的主干枝条,与其他柔软所形成的合力,却又使鸟巢异常坚牢、结实,尽管一阵风来一场雨过,鸟巢会宛如慈母乳汁饱满的乳房般微颤。

④鸟巢与树林、草地、原野、河流和星空在悠久的农业社会里总趋于和谐或者基本和谐。如果连基本和谐都达不到,就不可能有鸟巢在地球村的代代传承了。

⑤谁能断言鸟儿筑巢就没有自觉的艺术构思呢?

⑥除了像米斗,若砚台,如酒爵,似农人编织的筐,鸟巢难道就不像人的指掌所合拢的形状吗?

⑦多数鸟巢都不带顶盖。没有顶盖而上空,空如北京四合院、中国瓷器碗、花瓶和壶。依照国人的审美观,唯空者,方有艺术意味,如国画“留白”。唯空者,方成器,方可构成生活与艺术的空筐——啊,鸟巢,竟空出了哲学与艺术的意蕴。

⑧而且,鸟巢含蓄的椭圆外形,还总趋“圆点哲学”。作为天地间的一个“点”,尽管小,却也孕育了一个个生命,演绎了一段段故事。晨间,鸟儿带着理想和希望离巢飞入广阔天地□黄昏,带着谷粒、虫子、快乐和对家的眷恋,鸟儿从远方归来。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1)      (2)微

A.(1)qíng    (2)chàn B.(1)qín    (2)chàn

C.(1)qíng    (2)zhàn D.(1)qín    (2)zhàn

2根据上下文,第②段方框处词语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柔韧    (2)柔软    (3)柔润

A.(1)(2)(3) B.(2)(1)(3) C.(3)(2)(1) D.(1)(3)(2)

3根据上下文,第⑧段方框处标点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句号 B.分号 C.逗号 D.顿号

4第⑧段画线句是病句,请根据文意加以改正。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为鼓励同学们发扬冬奥健儿攻坚克难、不轻言弃的精神,学校向师生征集标语,《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两句最为合适。

(2)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大江的景象;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则用比喻手法描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3)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深深地刻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如“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表现陶渊明归心似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作者由自然界万物顺应时令欣欣向荣而想到自己生命的短暂。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警示当时之人若不引以为鉴,将重蹈前人覆辙。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美女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显了他的潇洒风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字刻画了周瑜的儒将风采。

(3)王维《使至塞上》中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被王

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阎中古城有一位店主,化用陶渊明诗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自己开的别具情致的客栈命名为“夕佳”。

(3)李煜《虞美人》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人与物对比,反衬出物是人非、人生无常。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作者认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即“________”,并由“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现象想到提高君子学养的方法和按照此法能达到的效果:“ _________。”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写诗人为美丽的景色所陶醉,直抒胸臆,表达喜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笼鹰词

柳宗元

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

云披雾裂虹蜺断,霹雳掣电捎平冈。

砉然劲翮翦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

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

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

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

但愿清商①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

注:①清商:清秋

1本诗前八句是从哪些角度塑造鹰的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概括后六句诗人的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四顾无告。而君不恤,令国致乐不已,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公从之令趣驾追晏子其家不及。公驱及之康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令柏遽巡氓,家室不能御者予之金,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公损肉撤酒,琴瑟不,钟鼓不陈。初,崔杼弑庄公而立景公,有敢不盟者,戟钩其颈,剑承其心,所杀七人。次及晏子,仰天叹曰:呜呼!崔子为无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者,受此不祥!崔子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剑既在心,维子图之也!

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今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矣。崔杼将杀之,或曰: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崔子遂舍之。《诗》云:彼己之子,舍命不渝。晏子之谓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注】①康内:大路上。②崔杼弑庄公:指齐国大夫崔杼因私愤而杀齐庄公之事。

材料二:

太史公曰: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A从B之C令D趣E驾F追G晏H子I其J家K不L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糟糠”,文中指粗劣食物,与成语“糟糠不厌”中的“糟糠”意思相同。

B.文中“委”与《庖丁解牛》中“如土委地”中的“委”字意思不相同。

C.文中“张”与《出师表》中“诚宜开张圣听”中的“张”字意思相同。

D.文中“革”与《六国论》中“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革”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日下雨,百姓生活困难,景公却沉饮酒作乐,多次拒绝晏子开仓放粮救济百姓的请求,晏子只得拿出家里的粮食来救助。

B.晏子认为百姓穷困、饥饿而无助,就不会把国君放在心上;而他自己也上未劝勉国君,下未解百姓困苦,便自请其罪而去职。

C.作为国君,景公虽然贪图享乐,但尚能改过:一方面请回晏子,派柏遽返去救灾,另一方面自我约束,不再吃酒肉,不再听音乐。

D.大臣崔杼杀了无道国君庄公,并逼迫其他臣子站在他这边,对不听从的人砍头刺心,但面对大义凛然的晏子,他主动选择放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君不恤,令国致乐不已,民氓百姓,不亦薄乎?

(2)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

【5】太史公为什么钦慕晏子,并愿意为他“执鞭”?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回答。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á,受阻,结巴),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礼记·中庸》

人生就是无论你怎样计划,不同的时候仍然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或一致,或偏离。因此,没必要事事都预先计划好。——(日)中村恒子畅销书《人间值得》

对于以上两种观点,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和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