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几经周折,老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三十年的故乡,长年漂泊在外的愁绪荡然无存了。
B.辩论会上选手们唇枪舌剑,巧舌如簧,精彩激烈的场面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C.声明不论大小,都是靠诚实的劳动、创造实绩获得的。实至名归,才能安之若素;以名砺志,才会不断进取。
D.晚上,我悠闲地在花园里散步,明亮的路灯戛然而止,四周一片漆黑,原来是停电了。
2、下列诗句,哪一项是正确的?( )
A.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亳秦少游。
B.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亳韦苏州。
C.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苏子游。
3、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文字,叫“墓志铭”。
B.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C.骈文又称“四六文”,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讲求辞藻华丽,注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但内容较空,远离社会生活,其价值不大。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秦汉。
D.在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4、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为了保证新鲜度,日本加工的精米,一般只有三个月赏味期限,而如此 的标准,在我国市场上几乎很难一见。便宜货卖惯了,高大上的商品在现实中或会遭遇劣币 良币的尴尬。还有监管不够硬气:品质维护上的 ,颇让人无语。
A.严格 驱赶 南橘北枳 B.苛刻 驱赶 南辕北辙
C.苛刻 驱逐 南橘北枳 D.严格 驱逐 南辕北辙
5、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 B.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C.余以手为口 D.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卖鱼的瘦七
叶仲健
瘦七,城东人氏,卖鱼为生,高挑清瘦,麻杆似的,在家排行老七,故人称瘦七。大凡卖鱼的,都连带杀鱼。你挑一只,摊主称好斤两,将鱼摔在地上,再将奄奄一息的鱼搁在血淋淋的案板上,刮鳞,开膛,剖腹,去脏,切段,用清水汰一遍,荷叶包好,系上草绳,让你拎着走。瘦七却从不杀鱼,集市上的人都知晓。他说:“这是规矩,不能破。”
何来的规矩,瘦七没说。好在瘦七的生意不差,主要是瘦七的鱼——鲜活。鲜活顶关键,帮不帮杀鱼,不是顶要紧。通州城的人,就是嘴刁!
话说这一天,集市的商会巡差逮住一个小偷。还真是“小”偷,半大的孩子,瘦骨伶仃的,活像一条白丁鱼,衣衫破得像个叫花子,怯得眼珠子蟑螂似的四处蹿。巡差将小家伙押到鱼肉摊前:“谁借我一把刀!”没人回应,都晓得这是要动刀子。集市上的规矩,哪根手指偷了,就剁哪根。巡差说:“都耳聋了?”瘦七站出来说:“半大的孩子,我看就算了吧。”巡差说:“当初定的规矩,白纸黑字写着呢。”瘦七说:“还是个孩子呢,不懂事。”巡差说:“小时偷针,大了偷金。”瘦七说:“他偷了啥?”巡差说:“浆坊厨娘的荷包。”瘦七说:“没偷成?”巡差说:“这不逮着了么。”瘦七说:“既然没偷成,这事就算了,要有啥损失,我替他赔上。”巡差说:“都说瘦七不杀生,果然菩萨心肠。不过,家有家法,行有行规,不能说破就破,不然我如何管理这恁大的集市?”瘦七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巡差说:“我倒有个法子,就看你依不依了。”瘦七说:“啥法子?”巡差说:“你想让我破规矩,我也想让你破规矩。”瘦七说:“你的意思是……”巡差说:“你不是不杀鱼么,今日就在这地儿,杀条鱼给大伙儿瞧瞧。”瘦七为难了。巡差说:“怎么,不想破规矩?”
浆坊厨娘扯着公鸡嗓子:“刚好我今儿个要买条鱼,你替我杀了我拎走,我也不想害他丢了手指头。”厨娘弯腰,打水桶里捞起一条黑鲫,活蹦乱跳,水花四溅。说:“就这条!”瘦七略作踯躅,双手接过鱼,走到贴邻摊前:“借你的刀用下。”说罢,执刀,垂首,身子前倾,两腿并肩宽。没将鱼往地上摔,也没将刀背往鱼身上拍,瘦七就开始刮鱼鳞。刮完鱼鳞,剖开鱼肚,挑出鱼刺,将鱼包在荷叶里,交给浆坊厨娘。看这一气呵成的架势,哪里是没杀过鱼的样子!
瘦七说:“鱼我杀了,人你也该放了吧。”巡差嘿嘿一笑:“得,放人!”朝瘦七磕了三个扎扎实实的头,小家伙撒开腿一溜烟跑远。瘦七苦笑摇头,用清水净手,继续卖他的鱼。
多年过去了,瘦七还是只卖鱼不杀鱼。即便这样,来瘦七这买鱼的人,还是很多。
(有删改)
文本二:
卖豆腐的西施
叶仲健
通州城人吃豆腐,通常被问是要嫩豆腐还是老豆腐。
嫩豆腐细腻,丝滑,生吃,浇上酱汁,佐粥,通州城人常见的早餐样式。嫩豆腐有种极出名的做法——泥鳅豆腐:水入锅,开火前,放入嫩豆腐和活泥鳅,慢火烧热,泥鳅往豆腐里钻,豆腐熟了,泥鳅也熟了。
老豆腐膨松,稍硬,嚼之弹牙,遍布小孔,咬下一口,舌齿生香。通州城人善用老豆腐熬猪骨头汤,滋补得很。做这道菜时,切豆腐,不宜用刀,要用手掰,倘若用刀,味儿就不一样了。
集市上嫩豆腐做得最好的是金枝,老豆腐做得最好的是西施,西施真名韩凤英,因人长得俏,就有人称她西施,金枝只做嫩豆腐,西施只做老豆腐。这规矩,自打落摊那天起,便在无形中定下了。
王家少爷从日本留学回来,想吃嫩豆腐,遣伙计上集市买。金枝家的豆腐当然是首选。
伙计转天又来了:“金婶子,今儿个豆腐嫩不嫩?”金枝说:“嫩,跟昨儿个一般嫩。”伙计说:“我家少爷昨儿个吃了你家的豆腐,老了!”金枝说:“没理儿的事,我做的嫩豆腐,认第二,没人认第一!”伙计说:“你先别逞能,赶明儿,做一盘最嫩的豆腐来。”金枝讨了个大红脸,心里极不服气。
又一日,伙计来了,指指点点金枝摊前的豆腐,道:“果然嫩多了,这盘我全买了,隔天再买你一盘。”金枝低声地说:“这么嫩的豆腐,做起来费功夫。”金枝男人腰摔坏了,里外全靠她一个。伙计说:“价钱,亏待不了你。”
隔天,金枝左等右等,不见伙计来,散市后,一路寻到王家。伙计说:“前儿个的豆腐,少爷说还是不够嫩。”金枝说:“这么嫩的豆腐……那这盘怎么办?”伙计说:“挑回去!做出少爷满意的豆腐,我出五倍的价!”
金枝气咻咻地将这事对西施说了。西施说:“伙计说的可算话?”金枝说:“算话又怎样?他想要的,我又做不来……”西施眨眨风眼:“一盘抵五盘,倒是个好价钱。”
西施当夜做了一盘嫩豆腐,一早送到王家,正赶上王家少爷吃早餐。西施卷袖净手,将豆腐切下一块,葱白似的手拿住了,放在青花瓷盘里,端至少爷桌上。伙计浇上调制好的酱汁,少爷伸筷夹豆腐,一夹,豆腐就散了。西施说:“我来。”接过银筷,夹起一方尖儿豆腐,往少爷嘴里送。少爷合上嘴巴,喉咙一声咕噜,豆腐溜进肚子里,来了个透心凉。“好嫩的豆腐!比我在日本吃的还嫩!”
少爷吩附伙计把豆腐全买下来。伙计信守承诺,付给西施五倍的豆腐钱。西施临走时说:“吃不完的豆腐,放在深井里镇着,吃时再用井拔凉水氽一趟。”
西施将豆腐钱交给金枝,金枝不收,说这是你的。西施说:“我只卖老豆腐。”金枝说:“没想到你嫩豆腐做得比我好。”西施说:“我喜欢做老豆腐。”金枝说:“你心地儿好。”西施抿着嘴笑了笑,像极一块白嫩嫩的豆腐。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巡差坚守市场管理的“规矩”,坚持剁掉“小偷”的手指,他算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B.作者对反面人物——王家少爷的塑造非常成功,他对金枝百般刁难,对西施施与重金。
C.瘦七和西施两人不遵守市场“规矩”的行为,对市场秩序有负面影响,引发管理难题。
D.两则小说虽然选用的题材不同,但塑造的两个主人公品质相似,也表达了相近的主题。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小说开篇都有对通州风情和集市生活的具体描写,如“杀鱼的过程”和“两种豆腐的吃法”等,是文学源自生活的最好注解。
B.《卖鱼的瘦七》写瘦七杀鱼的过程,有别于开篇处杀鱼的描写,突出了瘦七不得已而为之的矛盾心理,有利于塑造人物、表现主题。
C.《卖豆腐的西施》结尾处对西施的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起到了形象地突出女主人公笑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作用。
D.两则小说语言特色鲜明,用语朴实无华,对话多用口语,充溢着浓郁的地方语言色彩,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极为相符。
【3】两则小说中的主人公“瘦七”和“西施”有诸多相同的优秀品质,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概括说明。
【4】多数读者认为文本一的题目《卖鱼的瘦七》过于直白,改为《规矩》更好,请结合文本阐述理由。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美,是人类共同的追求。美在哪里?美在自然:王勃于秋日登临滕王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尽九月之景,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崔莺莺于秋日送别张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尽离愁别恨,表现出人世间的凄美忧伤。美在精神:屈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怨而作《离骚》;朱柏庐谆谆教导子弟要节俭,不要铺张浪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丝一线亦然。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提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正如《师说》中对教师职能的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情”“景”“理”的完美交融是苏轼《赤壁赋》的一大写作特点,文章最后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不变”阐述了人与万物是永久存在的哲理。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代忠臣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叮嘱刘禅要征询和采纳治国之良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音乐是中国诗词里常见的内容,苏轼《赤壁赋》中侧面表现洞箫音乐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莲”自古以来便因其清姿素容、淡淡清香、千姿百态而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古诗词中描写莲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传神地勾画出了英雄当年驰骋沙场,收拾河山的豪壮场景。
(2)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了一场激战,战斗中只听得“_________________”,收兵后,呈现在眼中的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壮场面。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月光照耀下湖面荡漾的水波和无风时水中美丽的月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1)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在文中列举齐、赵、燕三国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作者认为,其中齐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赵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燕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夜泛舟
刘方平
林塘夜发舟,虫响获飕飕。
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
岁华空复晚,乡思不堪愁。
西北浮云外,伊川何处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点明诗歌所写地点、时间、事件,既照应题目,又表明下文所写都是在“林塘”的所见所思。
B.颔联中的“皆因”和“各为”使用精妙,使“万影”“千声”与“月”“秋”产生了微妙的关系。
C.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由眼前之景不禁生发出时光流逝、思乡念亲、欲建功业的感慨。
D.诗歌尾联承接“乡思”而来,浮云遮蔽乡关,伊川空自奔流,诗人以景结情,含蓄蕴藉。
【2】《故都的秋》通过秋声、秋色、秋味等来写“秋”,本诗又是通过什么来写“秋夜”的?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时男子15岁时取字。
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大雪和小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C.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D.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B.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C.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2)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14、近日,教育主管部门就中小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提出相关意见: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请谈谈你对这一意见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150~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