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是源头活水,课堂是半亩方塘,只有把活水引入方塘,才能清澈如许,这是不言而喻的。
B.赵锐同学学习成绩优异,体育、文艺方面能力突出,同学们对他的丰功伟绩赞不绝口。
C.爸爸郑重其事地告诉我,不要一遇到困难就依赖电脑,要自己先动动脑筋去思考。
D.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聚拢在一起,密密麻麻的,像满天繁星,令人眼花缭乱。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科技巨头实力与日俱增,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B.我们若持怀疑的精神,凡事多追问几个为什么,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C.经过不懈的努力,再次摘得桂冠,他内心的喜悦与兴奋是不言而喻的。
D.危急时刻最能看出人的胆识,勇者首当其冲,怯者畏缩不前,我们当做前者。
3、下列文学常识或作品内容理解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政治形势,提出了“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战略方针,表现了诸葛亮的卓越的才能。
B.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发了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他与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C.《故乡》选自《呐喊》。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
D.《出师表》的作者是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而“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汲取 水龙头 金戈铁马 穿流不息
B.秘决 孺子牛 断章取义 气势磅礴
C.浮躁 候车室 骄揉造作 富丽堂皇
D.演绎 顶梁柱 郑重其事 漫不经心
5、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初,太祖侧微①,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复言。(普)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节选自《宋史·赵普传》)
陈胜王凡②六月。已为王,王陈③。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④,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吁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⑤!涉之为王沈沈⑥者!”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⑦,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⑧,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⑨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朱房为中正⑩,胡武为过⑪,主司⑫群臣。诸将徇⑬地,至,令之不是者⑭,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下吏 ⑮,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注释】①侧微:卑贱。②凡:总共。③王陈:即“王于陈”,在陈地做王。④辩数:反复解说。⑤颐:意思是“真多呀”。⑥沈沈:形容宫室高大深邃,富丽堂皇。⑦夥涉为王:当时流传语,意思是一得志就变得十分阔气。⑧发舒:放肆,随便。⑨颛:通“专”。⑩中正:官名,主管考核官员。⑪司过:名,主管纠察群臣过错。⑫:同“伺”,暗中探查。⑬徇:同“巡”,巡视。⑭令之不是者:即不服从命者。⑮下吏:交给执法官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普明日复奏其人_____
②卒用其人_____
③之陈,扣宫门曰_____
④辄自治之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
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3】陈胜和宋太祖在对待旧交和臣下方面各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巴山楚水”“二十三年”,表现诗人贬谪之地的偏远和被贬时间之长。
B.诗人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写被贬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的感触。
C.尾联点明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姑且借酒浇愁吧。
D.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气,奔放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蕴含的哲理。
7、2018年是艾青诞辰108周年。为缅怀这位从金华土地走出去的诗坛泰斗,纪念诗人的杰出成就,让同学们享受阅读诗歌的快乐,我校文学社将开展一次“诗约春天——艾青诗歌诵读活动”。主办方打算通过微信公众号推广此项活动。请你帮助主办方拟定一段宣传语,100字左右。
8、诗文名句默写。
(1)________,但惜夏日长。(自居易《观刈麦》)
(2)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 雪》)
(3)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4)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5)________,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6)今夜偏知春气暖,________。(刘方平《月夜》)
(7)簌簌衣巾落枣花,________。(苏轼《浣溪沙》)
(8)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温庭筠《望江南》)
(9)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10)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1)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9、永远的仙人掌
刘德刚
①爷爷从讲台上下来的时候,我的父亲刚满十八。爷爷对我父亲说,你必须得去代课,鹰嘴岩小学是离不得人的。父亲有他自己的理想,磨蹭着,爷爷暴跳如雷,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父亲没能拗得过爷爷,到乡中心校去报到了。
②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约摸三个小时后,天已擦黑,父亲才带着一身汗水,走到了鹰嘴岩小学。学校的王校长,顶着夜色在校门口耐心地等待我的父亲。父亲问,学校一共就我们两个人?对,王校长说,以前是跟你爸爸一起,你子承父业,了不起啊。父亲叹了口气。
③昏暗的灯光下,我的父亲和王校长一起,支起铁锅,架起柴火,煮了一碗面条。王校长说,这就算是你参工的第一顿饭了。父亲没说什么,只是在他用筷子翻动面条时,才发现,面条最下面,还有两个香喷喷的煎鸡蛋,一种朴实的感动,就悄然涌进了我父亲的心头。
④第二天,父亲开始了他第一天的教师生涯,周围的群众听说前几天退休的那个刘老师的儿子又来代课了,都跑到学校看来了。王校长说,人家小刘是高中生,你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吗?哪儿是不放心嘛,有人说,我们就是想来看看,顺便看看他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没了,没了,父亲说,挺好的。听了这话,大家才放心了一样,留下衣兜或裤兜里装着的两个鸡蛋,或是两把绿豆,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学校。
⑤后来,父亲对王校长说,学校是不是该栽点花草,漂亮一些。王校长叹口气说,这山高缺水,土地贫瘠沙化,连好一些的花都是留不住的。
⑥父亲抬起头看见,王校长的眼里,隐隐有一种失落。父亲听得出来,王校长所说的好花是留不住的,应该是什么意思。那这样吧,父亲说,不栽名花,栽那些好养易活的花草,就能留住了。A王校长笑了,饱经风霜的脸上,千沟万壑的皱纹如水纹般一圈圈荡漾开来。
⑦在父亲的努力下,学校有了花台,有了唯一的花草——仙人掌。仙人掌不择条件,放到哪儿都能存活。伴着琅琅书声,它悄悄拔节生长,几个月后,在仙人掌的顶端,竟然有了好几朵骄傲开放的小花。
⑨一年前,我高考落榜,心灰意冷,打算到南下打工。留下来,父亲说,同我一起,到鹰嘴岩村小去。我抬起头,第一次,真的,二十年来,我第一次这样近距离端详着我的父亲。父亲老了,不知何时,他的鬓角开始有了粉笔般灰白的白发,他的脸庞有了木黑板般龟裂的皱纹。不知为什么,我竟没有找到拒绝我父亲的理由。
⑩同父亲一起来到那所村小,一样的是三个小时以后。学校就我们父子俩,父亲也像当年的王校长一样,支起铁锅,架起柴火,给我煮了一碗面条。吃吧,父亲说,习惯了就好了翻开面条,我发现,碗底,仍然有两个黄灿灿的煎鸡蛋。我忽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泪水夺眶而出,我背转身,将面条吃得呼呼响,以掩盖我那轻微的啜泣声。
⑪第二天,我发现,父亲曾说起过的那些仙人掌,早已枝繁叶茂,层层叠叠。父亲看着窗外,若有所思地说,王校长当年没有说错,好花是留不住的,只有这仙人掌,不择条件,好栽。顺着父亲看的方向,我发现,经过昨晚雨水的洗涤,那些花台中的仙人掌,似乎又长高了,而且,更绿、更靓了。
⑫B最叫人惊喜的是,在花台的西南角,那簇最繁茂的仙人掌下,又有一抹新绿,嫩嫩的,正以一种扎根黄土的姿势,努着力,拼命地向上生长。
【1】阅读选文,将下列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___→②父亲被王校长煮的面感动→③村里人来学校看父亲,留下鸡蛋或绿豆→④父亲建花台种仙人掌→⑤_____________→⑥父亲评价仙人掌。
【2】文章为何要写“我”和父亲吃参工第一顿饭的情形?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4】结合链接材料谈谈请你对文章情感意蕴的理解。
【链接材料】
去年,一组偏远乡村教师拍摄的婚纱照火了。湖南邵阳的小伙侯长亮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广西、贵州、云南的偏远乡村支教,他的妻子雷宇丹也辞掉了大城市的工作跟他一起扎根乡村教育。他们以乡村青瓦白墙为背景的简单婚纱照获人民网、中国青年网和广大网友的点赞。侯长亮说,“这组照片,也是为乡村教育代言。我们深知在偏远地区,最缺乏的不是好心人捐助的物资,而是好的老师。就我们所在的学校,有80多个学生,一到四年级,只有三个外地支教老师和三个本地代课老师,我们需要一人兼顾多个角色,有时候真的忙不过来。所以我们也想借这组照片,传达我们的呼吁,希望有更多的老师愿意走进大山。”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真正的好书
周国平
①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我甚至要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上,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
②严格地说,好读书和读好书是一回事,在读什么书上没有品位的人是谈不上好读书的。所谓品位,就是能够通过阅读而过一种心智生活,使你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终处在活泼的状态。世上真正的好书,都应该能够发生这样的作用,而不只是向你提供信息或者消遣。
③要读好书,一定要避免读坏书。所谓坏书,主要是指那些平庸的书。读坏书不但没有收获,而且损害莫大。一个人平日读什么书,会在内听觉中形成一种韵律,当他写作的时候,他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这韵律走。因此,大体而论,读书的档次决定了写作的档次。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再热衷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尝其一瓢,区别在于尝哪一瓢。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了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其实,形成个人趣味与养成读书癖好是不可分的,正因为找到了和预感到了书中知己,才会锲而不舍,欲罢不能。没有自己的趣味,仅凭道听途说,东瞧瞧,西翻翻,连兴趣也谈不上,遑论癖好。
④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读全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个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每个具有独特个性和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单决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出了他的个性。
⑤一个人的阅读趣味大致规定了他的精神品位,而纯正的阅读趣味正是在读好书中养成的。
⑥智力活跃的青年并不天然地拥有心智生活,他的活跃的智力需要得到鼓励,而正是通过读那些使他品尝到了智力快乐和心灵愉悦的好书,他被引导进入了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心智生活之中。当前图书的出版量极大,有好书,但也生产出了大量垃圾,包括畅销的垃圾。对于有判断力的读者来说,这不成为问题,他们自己能鉴别优劣。受害者是那些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群,把他们的阅读引导到和维持在了一个低水平上,而本来他们正是最需要通过阅读来提高其素质。针对当今图书市场的现状,我要强调,一定不要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倘若那样,你绝对成不了一个真正的读者,而只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罢了。
⑦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7年第2期,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③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4】文章说:“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如何选择好书以进入真正的阅读。
11、阅读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做一颗彩色的露珠
杜旌
①晶莹透明的露珠,落在枫叶上就会闪烁出红色;落到荷花上便会表现出生命的苍白。这是它在适应不同的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状态。而正是这种因环境而改变的特点,才让我们看到了露珠多样的美。人,也和露珠一样,要学会适应。
②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蝴蝶为了适应环境,改变了体色,躲避了天敌,学会适应是一种策略和智谋,能让生活变得更加丰盈。
③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年幼的叶嘉莹生活在书香世家。在四合院里,她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和伯父在院子里大声吟唱诗词,听到母亲和伯母在房间里小声吟唱诗词。聪明伶俐的她,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熏陶。这种环境,给了她创作的源泉,她也在适应的过程中,让心不断地飞翔,成为最漂亮的露珠一一蜚声中外的学者。
④适应一种环境,便会在接受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心情,从而升华思想的境界。到过巴黎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在每一个人头攒动的场所,如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都听不到大声的喧哗。人们静静地欣赏生活的美,品味艺术的神圣。平时习惯了大声说话的我们,在这种环境里更要学会适应。适应安静的环境,我们的心也会变得安静,我们的思维也会得到延伸,我们的境界也会得到提升,变成一颗高贵而有素养的露珠。
⑤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热情地面对每一种环境,不胆怯,不多疑,如果每走一步都要前思后想,拿不定主意,最终只会在灰色的阴霾中伤害自己。
⑥林黛玉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她进入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被别人耻笑了去”。其实整个贾府的人都很关照她,可就因她无法适应,爱她的人也只能敬而远之。不想适应,不代表可以不适应,如在适应的过程中表现得被动消极,最终将无法真正融入新的环境。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既然不能改变环境,我们就改变自己。
⑦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选自《作文素材》有删改)
【1】该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将第④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完整。
①首先提出分论点:_________,②然后____________加以论证,③最后得出______________的结论。
【3】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文中“林黛玉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而“叶嘉莹”是适应环境的典型,请你从中外名人或名著中再举1个能适应环境的典型事例。
【5】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初中毕业后,你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新的环境。
12、阅读下面材料,发挥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2035年,高科技元素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世界进入了智能设备遍地的时代。然而,章小文生活在一个跟社会发展格格不入的家庭。他的家人使用的是老式的传统手机,消费用现金,开着老式的人工驾驶小汽车。章小文想方设法改变家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模式……章小文和他的家人会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呢?
要求:① 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 ② 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500字;③ 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