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作为一滴水,不可能同时从三条河中 同一座古城。
②这些人在自己所来的远处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内心也很 。
③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 在蓝天下面。
A. 通过 热闹 矗立
B. 穿越 热闹 耸立
C. 穿越 喧哗 矗立
D. 通过 喧哗 耸立
2、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选自《“飞天”凌空》)
A.“10米”“八千名”,体现了新闻语言真实、准确的特点。
B.“风度优雅”“翘首而望”“屏息敛声”三个词语的类型分别是主谓、偏正、并列。
C.作者以“白云”“飞鸟”之动衬托了“她”的沉静自若、风度优雅。
D.这段话主要运用正面描写,展现“她”起跳前的形象气质。
3、下列文学常识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
A.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创作了《名人传》,借为人类历史上的精神巨人立传,激励人们“打开窗子”,“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B.《小石潭记》是一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文章按“发现小石潭——潭上感受——小潭溪流——潭中景物——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C.作为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D.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基本要素。
4、下列词语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解剖(poū) 悄然(qiāo) 黝黑(yǒu) 颔首低眉
B.一绺(1iǔ) 踱步(duó) 妯娌(zhóu) 眼花瞭乱
C.戳中(chuō) 粗糙(cāo) 镌刻(juàn) 粗制滥造
D.杀戮(1ù) 篡改(cuàn) 炽热(chì) 震耳欲聋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释:此诗为诗人客居秦州时所作。时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了一片悲愁。
B.“君子意如何?”不经意之语却表达了最关切的心情。
C.李白遇赦,却不见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
D.对于李白写诗赠屈原以诉内心愤懑,作者感到很欣慰。
【2】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既有对友人深沉的怀念,也有对其身世的同情。
B.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十分强烈,犹如奔腾之水,一泻千里。
C.“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富含哲理,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
D.反复吟诵全诗犹读友人书信,言浅情深,意象深远。
6、根据提示默写。
(1)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因为华为在技术领域的领先,就采取针对企业的限制措施,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
(2)孟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富贵不能淫》)提醒人们要坚守节操。
(3)“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的是让我辈经受磨炼,增长才干。
7、名著阅读
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的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
如果稍许等一下,我们也许就可以看到它遭受到的意外的烦扰。因为邻近很多口渴的昆虫,立刻发现了蝉的井里流出的浆汁,跑去舔食。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蛆蜕、玫瑰虫等,而最多的却是蚂蚁。身材小的想要到达这个井边,就偷偷从蝉的身底爬过,而主人却很大方地抬起身子,让它们过去。大的昆虫,抢到一口,就赶紧跑开,走到邻近的枝头,当它再转回头来时,胆子比从前变大来了,它忽然就成了强盗,想把蝉从井边赶走。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强徒,竟当着我的面,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掉。
最后,麻烦越来越多,无可奈何,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于是蚂蚁的目的达到,占有了这个井。不过这个井也干得很快,浆汁立刻被吃光了。于是它再找机会去抢劫别的井,以图第二次的痛饮。
【1】文段出自________写的《昆虫记》,鲁迅评价这部科学著作是一部_____,也很有益的书。
【2】书行文活泼,语言诙谐,还常常运用______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在作者笔下,______________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
【3】中昆虫的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它们与人有着丝丝缕缕的相通之处,请结合本文段对以上特点加以分析。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人工智能时代以疾风暴雨之势降临人间,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生产演化的规则,颠覆了人们衣食住行用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严峻地冲击着人们传统阅读书籍的习惯。如今,在几乎人人一部手机和电脑的情况下,网络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 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我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也许正是阅读让他度过了那段苦难的岁月。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让你感到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有重量的”阅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B.是无功利性、无预期的自发性阅读。
C.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式阅读。 D.是各取所需、立竿见影的快餐式阅读。
【2】下列材料,能够论证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读书时也应该像牛进食一样,不但慢慢咀嚼,而且需要反刍,把吃进的草料再加以精磨详研,如此反复,当然效果极佳。”——刘心武
B.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C.东吴大将吕蒙不喜读书,经过孙权再三劝读,他才答应。不久,鲁肃与吕蒙共商国事,发现他谈吐不凡,感慨他变化很大。吕蒙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D.意大利卓越画家达·芬奇从小就爱好绘画,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苦练素描基本功,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练和实践,终成一代艺术大师。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阅读能使人们快速、便捷地获得大量信息,但人们也由此产生了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B.“无用”的阅读不为生计,令人心境解放,容易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温暖和自身的价值。
C.文章除了引用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外,还运用了比喻论证,如第①段的“疾风暴雨之势”“细嚼慢咽似的”等。
D.文章通过准确、通俗、朴实的语言将“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这个抽象的内容阐述的清楚明了。
9、作文(1)题目:遇见你,我很幸福
作文要求:
(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2)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3)不少于500字。
(4)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学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