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面语句的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②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③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④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⑤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⑥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A.①③⑥⑤④②
B.①③④②⑤⑥
C.⑥⑤①③②④
D.⑥⑤③④②①
2、下面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转学一年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学校,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是万象更新的面貌。
B. 近几年的股市风波,让他家徒四壁 , 他已无力负担沉重的债务。
C. 法院开庭了,人们正襟危坐 , 他们紧张下一刻将发生什么。
D. 她的成功是无可置疑的,因为她为此付出了无数汗水和时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使语文复习事半功倍。
B. 网传汽油要涨价,争先恐后前来加油的司机济济一堂。
C. 马航失联事件的发生,尽管马来政府一再解释,但仍然难辞其咎。
D. 生活中有无穷无尽的快乐,就看你是否懂得寻找。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北京市中高考方案一经公布,立即引起强烈的轩然大波。
B.三月的襄阳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每到这个时节就会有大批的中外游客慕名前来。
C.从海藻中可以提取抗癌物质,许多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正在被推广和发现。
D.图书馆是文化积淀的载体、知识的殿堂和信息的集散地。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小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6、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此地一为别,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②_____________,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③阡陌交通,___。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白居易《卖炭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写出了老翁精疲力竭的情态。
⑤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有异曲同工之妙。
7、阅读了《红星照耀中国》,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中的任意一人。100字左右。
8、细读文章,完成任务单。
西湖秋意
赵丽宏
大自然的规律毕竟是无法改变的。落叶,这秋的尾声、冬的序曲,依然在西湖畔不慌不忙地飘荡……
有飘零的黄叶,自然有枯秃的树木。我在树林中寻找……
是什么使我眼前豁然发亮:一片耀眼的金黄,彩霞一般垂挂在宁静的湖畔。这是我视野里最酲目最辉煌的色彩,西湖的黄昏也仿佛因它们而明朗起来、亮堂起来……
看清楚了,是两稞高大的梧桐。在盛夏的烈日中,它们曾用蓊郁的树冠在湖畔铺展一片浓绿的荫凉,谁不赞叹它们的绿叶呢!此刻,每一片绿叶都泛出了金黄的色彩。然而它们还是紧紧依偎着枝干,在湖畔展现出另一番更为激动人心的景象。
谁能说这是衰亡和委顿呢?两棵梧桐像两位精神健旺的老人,毫无倦色,也毫无愧色地面对夕阳,面对西湖,那肃然伫立着,似乎在庄严地宣告:即使告别世界,我的生命的光彩依然不会黯淡!
我知道,一夜秋风,也许就能扫落这满树黄叶,然而我再也不会忘记它们那灿然的金黄不会忘记它们那最后的动人的微笑、最后的悲壮的歌声……
在一座小土山上,终于看见一棵脱尽了叶片的树,一棵桃树,在夕照中伸展着枯瘦扭曲的枝干。
“瞧,桃树的影子。”诗人指着桃树边上一条鹅卵石路,轻轻地告诉我。
是树的影子,像一幅浓墨构出的画,又潇洒又道劲地铺展在卵石路上,是一棵花满枝头的春天之树的影子啊!而且这影子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这条黑白相间的小路上,白的是卵石,黑的也是卵石,铺路者用黑卵石勾勒出了桃树那奇特的投影。
此举用意何在?我百思不得其解。只有靠自己去理会,去想像了。
也许是一种梦境吧——是桃树的梦,也是人们的梦。在秋风里,在冬雪中,憧憬着发芽,憧憬着用新绿,用万紫千红去装点西湖的春天……
永不消失的梦境呵,每年都会有一次蓬蓬勃勃的兑现的!到春天,人们大概再也不会注意这镌刻在小路上的影子了。影子边,有缤纷的花,有缀满新芽的树枝,远处的梧桐,也一定会悄悄披上绿色的新衣。影子,将融化在绿荫里……
(选自《赵丽宏散文选》,有删减)
秋雨
张爱玲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天地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了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含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蒸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渐沥沥的声音。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灰色的癞蛤蟆,在湿料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
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选自《张爱玲散文集》,有删减)
“跟着名家学写景物”任务单
(思路清晰)
(1)_______ (2)_______ (3)_______ (4)_______
(技法巧妙)
(1)《西湖秋意》中作者用“金黄”这一色彩,既写出梧桐树的形象,又让读者体会到它们的精神:①________;而在结尾“梦境”中,反复出现“绿色”则是因为②_______。
(2)《秋雨》中运用大量灰暗的色调描绘景物,而第三段中出现了“桔红色的房屋”和“红砖”。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结合全文,加以探究:_______。
(类型明确)
《西湖秋意》是一篇(1)_______类型的散文,《秋雨》是一篇(2)______类型的散文。两文都运用色彩描摹景物,散文类型不同,绘景目的便不同。
9、请以《特殊的礼物》为题作文。
要求:①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④文章中若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请用“xx”代替。